山中

作者:陈郁 朝代:宋代

山中原文

自入山中二十年,搞尘有道即为仙。
差科难到耽闲地,种获因无负郭田。
细事亦参齐和论,大还长勘娱真篇。
诗成不敢题崖石,民有江湖姓字传。

诗词问答

问:山中的作者是谁?答:陈郁
问:山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郁的名句有哪些?答:陈郁名句大全

陈郁山中书法欣赏

陈郁山中书法作品欣赏
山中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入山

(1).进入山里。《史记·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岁时,家贫……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之二十:“知入山未还,即日想已还治。起居佳否?往来衝冒,然胜游计不为劳也。”《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又大兴土木,作 昭明宫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隐居。《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迁 观 为别驾从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袁暐 《献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当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四:“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我既然还生活在人类社会里,也并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有道

(1) 有德有才或通达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刘开《问说》

有道之士。——《吕氏春秋·察今》

差科

指差役和赋税。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宋 陆游 《岳池农家》诗:“緑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起。”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田赋之外,每遇差科,贪官污吏放富欺贫。”

闲地

亦作“闲地”。1.空闲的土地。 唐 许浑 《下第寓居崇圣寺感事》诗:“东门有閒地,谁种 邵平 瓜?”《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我家还有薄薄几亩闲地。”《清史稿·食货志一》:“其东北隅之 高山子 地数万亩, 义州 教场閒地万餘亩,并行租佃,以为城兵伍田。”

(2).指闲散的官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还更作牋,自陈老病,不堪入閒,欲乞闲地自养。”《北齐书·陈元康传》:“又欲用为中书令,以闲地处之,事未施行。”

负郭田

指近郊良田。《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 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司马贞 索隐:“负者,背也,枕也。近城之地,沃润流泽,最为膏腴,故曰‘负郭’也。”后因以“负郭田”为典。亦泛指田。 清 朱彝尊 《送十一叔还里即作豫章之游》诗之一:“觥筹尚记投賔辖,薑蔗都无负郭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虫》:“ 长山 刘氏 ……负郭田三百亩,輒半种黍;而家豪富,不以饮为累也。”亦省作“ 负郭 ”。 唐 高适 《别韦参军》诗:“归来 洛阳 无负郭,东过 梁 宋 非吾土。” 明 周履靖 《清啸七言绝》之二六:“不求负郭三千顷,惟喜移家住白云。” 清 归庄 《观田家收穫》诗之二:“ 洛阳 负郭何须问,要待天朝锡土田!”

细事

琐碎的小事

每岁捐十万缗钱,不是细事。——《新编五代史平话》

齐和

(1).使食物的滋味调和适口。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臣请譬之以五味, 管仲 善断割之, 隰明 善煎熬之, 宾胥无 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彊之?”《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 汉 郑玄 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 孔颖达 疏:“凡齐者,谓以盐梅齐和之法。”

(2).指作料、药物等的剂量。《淮南子·本经训》:“煎熬焚炙,调齐和之适,以穷 荆 吴 甘酸之变。”《汉书·艺文志》:“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大还

(1).谓全军撤回。《左传·襄公十四年》:“ 伯游 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 秦 禽。’乃命大还。”

(2).即大迁,日至于女纪之称。《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鸟次,是谓小还;至於 悲谷 ,是谓餔时;至於女纪,是谓大还。”参见“ 大迁 ”。

(3).大还丹。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 唐 马湘 《诗》之二:“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 清 冯桂芬 《和朱兰坡师重游頖宫元韵》:“朗鉴无花推眼老,大还有药驻颜童。”

(4).死之婉称。 宋 楼钥 《宜人杨氏挽词》诗:“一昨闻微恙,寧知竟大还。”

不敢

(1)

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

他不敢拒绝妻子的要求

(2)

不要

有事同众人好好商量嘛,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

(3)

谦词,不敢当

贵姓?不敢当,姓盛。——周立波《山乡巨变》

民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之一。 孙中山 《党员须研究革命主义》:“民有,即民族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族所可独佔。” 郭沫若 《文化上的友谊竞赛》:“真正的‘民治、民享、民有’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才能实现。”

姓字

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墨子·经说上》:“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铭誌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水浒传》第六回:“不因这番比试,有分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