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夜游图

作者:李彭 朝代:宋代

唐明皇夜游图原文

开元御极垂衣裳,登三咸五凌羲皇。

白环重译银瓮出,卜夜遨游离未央。

香车斗风秦与虢,罗帕覆鞍真乘黄。

赭袍错落缀北斗,步辇优游含缕觞。

宁王玉笛上霄汉,御路花光争月光。

汝阳羯鼓绢帽稳,打彻参旌低建章。

太真沾醉玉攲侧,力士传呼声渺茫。

翠钗挂冠红粉妆,金貂贳酒白面郎。

君臣玩狎乐莫比,清禁喜闻宫漏长。

若令姚宋坐庙堂,袖中谏疏神扬扬。

万里桥边行幸处,后世龟鉴怀苞桑。

诗词问答

问:唐明皇夜游图的作者是谁?答:李彭
问:唐明皇夜游图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彭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彭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阳韵

2. 《玉涧小集》作镂锡

参考注释

开元

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13—741)

开元天宝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御极

登极;即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明帝 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讲艺。”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岳之尊,端然御极,耸然正位。”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陈公墓志铭》:“及今上御极,有讲堂之旧;招徠初载,有咨谋之美。” 清 魏源 《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今天子御极以来, 江 浙 知名吏,以 平罗 俞君 , 婺源 王君 称最。”

垂衣裳

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易·繫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汉 王逸 《机赋》:“帝 轩 龙跃,庶业是昌。俯覃圣恩,仰览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亦省作“ 垂衣 ”、“ 垂裳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无为称於华舄,至治表於垂衣。” 唐 高适 《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餘议。” 前蜀 杜光庭 《贺圣体渐痊愈表》:“伏惟皇帝陛下深仁御宇,至道垂裳,惠匝万区,恩周品物。” 清 查慎行 《恩赐新刻御制诗集恭纪》诗之二:“畊凿万方民击壤,簫韶九奏帝垂裳。”

登三

(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五帝之德, 汉 比为减;三王之德, 汉 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 呼韩 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 岱宗 ,咸五登三,追踪七十。”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高祖 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 太宗 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 冯浩 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羲皇

即 伏羲氏 。《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厥有云者,上罔显於 羲皇 。” 李善 注:“, 伏羲 为三皇,故曰 羲皇 。” 唐 杜甫 《醉时歌》:“先生有道出 羲皇 ,先生有才遇 屈宋 。”

白环

白玉环。《竹书纪年》卷上:“六年, 西王母 之来朝,献白环玉玦。”《后汉书·马融传》:“纳 僬侥 之珍羽,受 王母 之白环。”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不知何国致白环,復道诸山得银瓮。”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函封远致,不知何国之白环;瑑刻孔章,咸曰 寧王 之大宝。”

重译

(1)

(2) 辗转翻译

山川长远,习俗不同,言语同异,重译乃通。——《三国志·薛综传》

(3) 重新翻译

银瓮

银质盛酒器。古代传说常以为祥瑞之物。政治清平,则银瓮出。《初学记》卷二七引 南朝 梁 孙柔之 《瑞应图》:“王者宴不及醉,刑罚中,人不为非,则银瓮出。” 唐 杜甫 《洗兵行》:“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復道诸山得银瓮。” 明 刘基 《君子有所思》诗:“扈从金宫归,赐酒银瓮盈。”

卜夜

见“ 卜昼卜夜 ”。

游离

不易化合或很易从化合物中分离的(如加热)

游离氧

未央

未已;未尽

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楚辞·离骚》

此恨未央

香车

(1).用香木做的车。泛指华美的车或轿。 唐 卢照邻 《行路难》诗:“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轝恒闐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妇女·黄取吾兵部》:“其妾甫及门,则 * 数辈竟拥香车入司马曲房。”《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坐的轿谓之‘香车’。”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破五》:“春日融和,春泥滑澾,香车绣幰,塞巷填衢。”

(2).即阿香车。神话中的雷车。《太平御览》卷十三引 晋 干宝 《搜神记》:“ 义兴 人 周永和 出行,因日暮,路旁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后有唤:‘阿香!’女应诺。‘官唤汝推雷车。’女遂辞 周 云:‘有官事须去。’俄而大雷。”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香车声破江门晓,云端一泻天瓢,沛人间盆倾下洨,八荒洗尽燄敲。”

(3).指神仙乘的车。 唐 叶法善 《留诗》之一:“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车。” 清 龚自珍 《南歌子·自题近词卷尾》词:“灵鹊飞秋夕,香车驾暮烟。”

斗风

亦作“鬭风”。犹乘风。形容速度快。 唐 元稹 《连昌宫词》:“百官队仗避 岐薛 , 杨氏 诸姨车鬭风。” 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鬭风,趁风也,犹云乘风或追风。” 清 郁永河 《土番竹枝词》之五:“出门又插文禽尾,陌上飘颻各鬭风。”

罗帕

丝织方巾。旧时女子既作随身用品,又作佩带饰物。 唐 杜甫 《骢马行》:“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 宋 周邦彦 《解语花·元宵》词:“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算计定了,侵晨未及梳洗,将一个罗帕兜头紥了,一口气跑到渡口来。”

乘黄

(1).传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 白氏 之国 ﹞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郭璞 注:“即飞黄也。”

(2).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黄。” 尹知章 注:“乘黄,神马也。”后用以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 李彪 ﹞坐舆禁省,私取官材,輒驾乘黄,无所惮慑。” 胡三省 注:“乘黄,御马也。”

(3).泛指良马。 明 何孟春 《馀冬序录摘抄》卷五:“ 番 饶马而无茶,故 中国 得以摘山之利易彼乘黄。”

四匹黄色的马。《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黄。” 毛 传:“四马皆黄。”《礼记·杂记上》:“陈乘黄大路於中庭。” 孔颖达 疏:“陈四黄之马於大路之西。”

赭袍

即赭黄袍。 唐 李濬 《松窗杂录》:“ 中宗 尝召宰相 苏瓌 、 李乔 子进见。二丞相子皆童年,上近抚於赭袍前,赐与甚厚。”《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昭义 节度使 毛璋 所为骄僭,时服赭袍。” 王国维 《读史二绝句》之二:“只怪 常山 赵延寿 ,赭袍龙凤向中原。”参见“ 赭黄袍 ”。

错落

交错地排列

苍松翠柏错落其间

北斗

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恒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 * 、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 * (δ)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步辇

(1).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赵飞燕外传》:“帝即令舍人 吕延福 以百寳凤毛步輦迎合德。”《晋书·山涛传》:“帝尝讲武于 宣武场 , 涛 时有疾,詔乘步輦从。” 晋 陆翽 《邺中记》:“ 石虎 少好游猎,后体壮大,不復乘马。作猎輦,二十人担之,如今之步輦。”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步辇召学士》:“ 明皇 在便殿,甚思 姚元崇 论时务,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泞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輦召学士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晦辞 于坐间与官妓 朱良 别,因掩袂大哭。 赡 曰:‘此风声贱人,员外何必如此?’乃以步輦随而遗之。”

(2).乘步辇。 汉 班固 《西都赋》:“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三国 魏 曹丕 《校猎赋》:“步輦西园,还坐玉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北园凉气早,步輦暂逍遥。”

优游

生活得十分闲适

优游的生活

宁王

(1).谓开国受命之王。多指 周文王 、 周武王 。《书·大诰》:“用寧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受命曰寧王。” 孙星衍 疏:“ 郑 注见《书》疏,云‘受命曰寧王’者,《君奭》云‘惟寧王德’, 郑 注云‘寧王者 文王 也’。又注《洛誥》云‘ 周公 谓 文王 为寧王, 成王 亦谓 武王 为寧王。此一名而二人兼之。’”一说,宁王指 文王 ,“寧”当作“文”。参阅 曾运乾 《尚书正读》。

(2).指 唐 李宪 。 睿宗 长子,封 宁王 。善音律。死后, 玄宗 封为 让皇帝 。 唐 温庭筠 《弹筝人》诗:“ 天宝 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 寧王 。”

(3). 明 朱权 。 朱元璋 第十七子,封于 大宁 ,称 宁王 。自号 臞仙 ,又称 涵虚子 、 丹丘先生 ,著《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太和正音谱》,以及杂剧十二种。

玉笛

(1).玉制的笛子。《西京杂记》卷三:“ 秦 咸阳宫 有玉笛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隐相次,息亦不见,名曰:昭华之琯。”

(2).笛子的美称。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 城。” 宋 辛弃疾 《临江仙·醉宿崇福寺》词:“莫向空山吹玉笛,壮怀酒醒心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 刘 视牀头乐具毕备,遂取玉笛请为翁寿。”

(3).指笛声。 明 高濂 《玉簪记·情见》:“听玉笛惊春怨,此际愁肠千万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 石学仙 《过故居》诗:“风迴玉笛夕阳斜,谁傍山阳谱落花。”

霄汉

云霄和天河,指天空,比喻朝庭

气凌霄汉

御路

(1).即御道。《晋书·五行志中》:“ 太和 末,童謡曰:‘犁牛耕御路,白门种少麦。’” 唐 王泠然 《汴河柳》诗:“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参见“ 御道 ”。

(2).天子的车驾。路,通“ 輅 ”。 唐 宋之问 《扈从登封告成颁应制》诗:“御路迴 中岳 ,天营接 下都 。”

花光

花的色彩。 南朝 陈后主 《梅花落》诗之一:“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 北周 庾信 《象戏赋》:“况乃豫游仁寿,行乐徽音,水影摇日,花光照林。” 宋 苏轼 《灵上访道人不遇》诗:“花光红满栏,草色緑无岸。”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罢官光景,较之下第尤难,为怀吾郡 王笠舫 大令诗:‘春在花光浓淡里,官如山色有无中。’未免强为欢笑也。”

月光

月亮的光线

羯鼓

我国古代一种鼓。腰部细。据说起源于羯族

建章

见“ 建章宫 ”。

太真

(1).原始混沌之气。《文选·傅毅<舞赋>》:“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 李善 注:“太真,太极真气也。”《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真剖割,通之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精专,是名阴阳。”

(2).仙女名。《云笈七籤》卷九八:“ 太真夫人 者, 王母 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 婉罗 ,字 勃遂 。”

(3). 唐 杨贵妃 号。《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唐 罗隐 《牡丹》诗:“日晚更将何所似, 太真 无力凭栏干。”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鶯鶯 ﹞有倾国倾城之容, 西子 、 太真 之颜。” 明 杨珽 《龙膏记·邪萌》:“丰若有餘,柔若无骨,嘖嘖 太真 、 飞燕 ,旷世兼长。”

(4).道教称黄金为太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金》﹝释名﹞引 陶弘景 曰:“仙方名金为太真。”

沾醉

谓大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府县·金元焕》:“即具酒肴盛饌……人人以大觥沃之沾醉。” 清 周亮工 《与陈琪园书》:“旅次 龙山 ,饮羊羔酒过多,沾醉,草草都不能文。”

霑醉:大醉。因酒醉时胸襟沾湿,故称。《汉书·游侠传·陈遵》:“尝有部刺史奏事,过 遵 ,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 遵 霑醉时,突入见 遵 母。” 颜师古 注:“霑,湿。言其大醉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四年》:“从者皆霑醉。” 胡三省 注:“霑醉,言饮酒大醉,胸襟霑湿,不能自持也。” 清 郑燮 《再和卢雅雨》之四:“皂隶解吟笺上句,舆臺霑醉柳边城。”

攲侧

倾斜。 唐 杜甫 《过南岳入洞庭湖》诗:“攲侧风帆满,微暝水驛孤。” 清 刘大櫆 《浮山记》:“峭壁倚天,古藤盘结;石楠女贞,相与攲侧被之。”

力士

力气大的人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呼声

(1) 喊声,叫声(如对人讲话或呼唤某人时)

救命的呼声

(2) 公开或正式表达的愿望、选择或意见

保守主义的呼声

渺茫

(1) 时地远隔,模糊不清

一别音容两渺茫。——白居易《长恨歌》

(2) 烟波辽阔的样子

扶桑已在渺茫中。——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翠钗

翡翠钗。 南朝 梁 刘孝绰 《淇上戏荡子妇》诗:“翠釵挂已落,罗衣拂更香。” 唐 李商隐 《蝶》诗之二:“为问翠釵釵上凤,不知香颈为谁廻。” 宋 贺铸 《绿头鸭》词:“翠釵分、银牋封泪,舞鞋从此生尘。”

挂冠

辞官

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汉书·逢萌传》

红粉

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粉,旧时借指年轻妇女,美女

金貂贳酒

见“ 金貂换酒 ”。

白面郎

指纨袴子弟。 唐 杜甫 《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堦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麤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唐 白居易 《采地黄者》诗:“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觅灯因话·翠娥语录》:“畴昔微通一笑,白面郎争与缠头。”

君臣

(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文武酣嬉之状,如遇目前。”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玩狎

轻薄地玩弄

清禁

(1).指皇宫。皇宫中清静严肃,故称。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九江朱伥》:“臣愿陛下思 周旦 之言,详左右清禁之内,谨供养之官,严宿卫之身。” 唐 杜牧 《洛阳秋夕》诗:“清禁漏闲烟树寂,月轮移在 上阳宫 。”《明史·杨爵传》:“陛下诚与公卿贤士日论治道,则心正身修,天地鬼神莫不祐享,安用此妖诞邪妄之术列诸清禁,为圣躬累耶!”

(2).清除宫苑污秽,禁止闲杂窥伺。《宋书·礼志三》:“阳路整卫,正途清禁。”

宫漏

古代宫中计时器。用铜壶滴漏,故称宫漏。 唐 白居易 《同钱员外禁中夜直》诗:“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粉映墙头寒欲尽。宫漏长时,酒醒人犹困。” 宋 欧阳修 《内直奉寄圣俞博士》诗:“独直偏知宫漏永,稍寒尤觉玉堂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元顺帝 自制宫漏,藏壶匱中,运水上下。”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夜半的宫漏,一点一滴,象扯不断的丝那样长。”

姚宋

姚崇 和 宋璟 的合称。 唐玄宗 开元 时相继为相,旧史以 开元 之治二人之力为多,世称 姚 宋 。 唐 白居易 《除裴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制》:“在 太宗 时,实有 房 杜 ,赞 贞观 之业;在 玄宗 时,则有 姚 宋 ,辅 开元 之化。” 清 赵翼 《公相阿文成公挽诗》:“生平论相推 姚 宋 ,不敢轻言秉国成。”

庙堂

(1) 庙宇

(2) 指朝廷

谏疏

条陈得失的奏章。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諫疏尤宜罕。”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诗之十二:“《骚》情諫疏到今称,娬媚何当属 魏徵 。”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附论西汉不是奴隶社会》:“把这些事例和 董仲舒 的谏疏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下出一个判断。”

扬扬

(1) 凯旋地,胜利地

得意扬扬

(2) 满足地,自觉地;得意的样子

扬扬自得

意色扬扬。——清· 方苞《狱中杂记》

裘马扬扬。——《聊斋志异·促织》

(3) 心情愉快的样子

意气扬扬。——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万里桥

桥名。在 四川省 成都市 南。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上·成都县》:“ 万里桥 架 大江 水,在县南八里, 蜀 使 费禕 聘 吴 , 诸葛 祖之。 禕 叹曰:‘万里之路,始於此行。’因以为名。” 唐 杜甫 《狂夫》诗:“ 万里桥 西一草堂, 百花潭 水即沧浪。”

行幸

(1).古代专指皇帝出行。《汉书·武帝纪》:“﹝ 元鼎 ﹞四年,冬十月,行幸 雍 。” 唐 杜甫 《壮游》诗:“河朔风尘起, 岷山 行幸长。”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赠处》:“往年天子行幸,赐 长安 士民大酺三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领侍卫府》:“其行幸驻蹕宿卫,一如禁中之例。”

(2).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娘娘!官家也曾行幸来么?” 周贻白 注:“皇帝留宿宫中。”

后世

(1) 所有相继的世代

后世之谬其传。——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君。——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

旷后世而不闻。

后世且行之。——清· 刘开《问说》

为了后世的利益

(3) 后代

后世子孙

龟鉴

也说“龟镜”。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比美丑。故以喻借镜(鉴)前事(鉴:镜子)

此皆言之成轨则,为世龟镜,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

苞桑

(1).桑树之本。《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则牢固也。”《南史·宋纪上·武帝》:“若乃草昧经纶,化融於岁计,扶危静乱,道固於苞桑。”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民心固结,国势自繫于苞桑矣。”

(2).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 唐 欧阳詹 《吊汉武帝文》:“已临隧炭,几絶苞桑。”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或覆餗而终焉,或苞桑而振者。”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除此三大衅,而国家苞桑之业,已在世世。”

(3).《易·否》:“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孔颖达 疏:“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后汉书·吴汉盖延等传论》:“ 光武 审《黄石》,存苞桑,闭 玉门 以谢 西域 之质,卑词币以礼 匈奴 之使,其意防盖已弘深。” 李贤 注:“言圣人居天位,不可以安,常自危惧,乃是繫於苞桑也。” 宋 黄庭坚 《书磨崖碑后》诗:“ 明皇 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 禄 儿。”《三国演义》第十三回:“人君当守‘苞桑’戒,太阿谁执全纲纪。”

(4).丛生的桑树。《诗·唐风·鸨羽》:“肃肃鴇行,集于苞桑。”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