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审知见贻

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答审知见贻原文

昔我堕极南,去兹千万山。
见面夫岂易,附书良亦难。
官今听之归,连日乃获语。
洗苏尘埃怀,如久旱得雨。
君才日苍苍,略已千丈长。
计其所功用,可中栋与梁。
如我蓬艾等,怒长不尺寸。
秋风一摧折,仅可供束蕴。
宜君有声名,光彩益以新。
而我复何事,强谓诗穷人。
春秋了集义,诗笺复编类。
建有朱校书,婺有吕正字。
二公今儒先,名满天地间。
勿谓东家丘,睎颜人亦颜。

诗词问答

问:答审知见贻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答审知见贻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千万

副词,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千万不复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千万无渝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见面

(1) 与…相见

(2) 露面

邀请我和他们见面

附书

捎信;寄信。 唐 杜甫 《石壕吏》诗:“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宋 欧阳修 《与尹师鲁第一书》:“沿 汴 絶 淮 ,泛 大江 ,凡五千里……在路无附书处。” 明 文徵明 《送洪玉方》诗:“君频有役难为别,我老思家欲附书。”

连日

连续几天

连日下雪

洗苏

谓梳洗恢复青春容颜。 三国 魏 应璩 《杂诗》之三:“少壮面目泽,长老颜色麤。麤丑人所恶,拔白自洗苏。”

尘埃

(1) 飞扬的尘土

尘埃传播病菌

(2) ;比喻污浊的东西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唐· 杜甫《兵车行》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蒙世俗之尘埃。

苍苍

(1) 灰白色的

两鬓苍苍十指黑

(2) 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

天苍苍,地茫茫

(3) 茂盛,众多的样子

蒹葭苍苍。——《诗·秦风·蒹葭》

千丈

极言其长、高、深。《史记·货殖列传》:“薪稾千车,船长千丈。”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壁立千丈,峯横万仞。”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其所

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

各得其所

功用

(1) 效用

糖皮质激素的功用很多

(2) 佛家语。指身、口之动作

中栋

房屋的正梁。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窗牖向》:“盖古者室在中栋之后,牖户取明有限,故於室上北壁,皆凿牖取明。”

蓬艾

(1).蓬蒿与艾草。亦泛指丛生的杂草。《墨子·旗帜》:“蓬艾有积。” 宋 苏舜钦 《猎狐篇》:“何暇正丘首,腥臊满蓬艾。” 清 顾炎武 《将远行作》诗:“收身蓬艾中,所至若穷途。”

(2).指草野;民间。《宋书·傅亮传》:“重明照蓬艾,万品同率由。” 清 侯方域 《陈其年诗序》:“ 吴 趋诸君即数十年来更变迭出,而犹存乎蓬艾之间。”

尺寸

(1) 尺和寸

衣服不够尺寸,穿着短一截

(2) 分寸

小孩子说话得有个尺寸

秋风

秋天的风

摧折

(1).毁坏;折断。《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使百尺之衝,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唐 李山甫 《柳》诗之四:“只为遮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 明 杨珽 《龙膏记·赐玦》:“兰玉临春夭,恨狂风摧折柔条。” 李广田 《没有名字的人们》:“我们就说他已活到了五十岁,或六十岁吧,漫说开花结果,连果树的主干也被摧折了。”

(2).挫折,打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素骄 淮南王 ,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朱忠庄公遗疏》:“我朝士气原振,自逆璫摧折,遂致廉耻风微。”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康熙 以来, 名世 之狱, 嗣庭 之狱, 景祺 之狱, 周华 之狱, 中藻 之狱, 锡侯 之狱,务以摧折 汉 人,使之噤不发语。” 李若冰 《在柴达木盆地》:“谁能摧折他们的意志,谁能阻挡得住他们呢。”

(3).忧伤。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寸心久摧折,别离重骨惊。” 明 刘基 《兰陵王》词:“暝雅多事,啼遍寒枝未肯歇,寸心自摧折。”

(4).犹言虚心屈己。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使北行》:“吾以壮大,乃能感悟,摧折復学。” 宋 陈师道 《是是亭记》:“今 刘子 博览伟辩,刻身苦思,既嗣其世,向善讎恶,亦不减其二父而能沉潜摧折以成其材,故士君子皆乐告以善也。”

(5).犹死亡。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江忠烈公殉难庐州》:“不幸中道摧折,未竟厥施。”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 高青邱 骨性秀出,最近 唐 风,惜其中路摧折,未入於室。”

声名

名声;名誉

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

光彩

明亮而华丽。也作“光采”

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曹植《美女篇》

何事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诗穷

指文人遭际坎坷,生活贫困。 宋 方岳 《次韵郑佥判》之二:“诗穷不易办亭材,只恁荒寒处处苔。” 清 黄景仁 《春暮呈容甫》诗:“先生吟太苦,终日闭荆关。我亦诗穷者,邀君数往还。”

春秋

(1)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2) 年龄

(3) 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4) 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集义

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朱熹 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澄 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诗笺

(1).亦作“ 诗牋 ”。写上诗的笺纸;供写诗的笺纸。 清 孔尚任 《再题东原草堂并谢留饭》诗:“花朵萧疎簷不碍,诗牋狼籍壁难容。” 清 黄遵宪 《用写经斋体送叶损轩之申江》诗:“索和诗笺停玉版,判依文稿阁牙籤。” 鲁迅 《集外集拾遗·<北平笺谱>序》:“不久復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

(2).本指 汉 郑玄 为《毛诗》作的笺注。后泛指为诗集作的笺注。 宋 蔡梦弼 有《杜工部草堂诗笺》。

编类

依类编列。 唐 元稹 《唐故中大夫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寻为员外比部郎,转兵部、吏部,始命由文由课而仕者,岁得调,编类条式,以便观者。”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命 蔡京 、 梁师成 、 黄冕 辈编类真贋,纸书縑素,备成卷帙。”《宋史·徽宗纪一》:“﹝ 崇寧 三年冬十月﹞丙辰,命官编类 六朝 勋臣。”

校书

1.校勘书籍。《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 建初 中, 肃宗 博召文学之士,以 毅 为兰臺令史,拜郎中,与 班固 、 贾逵 共典校书。”《三国志·蜀志·向朗传》:“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 宋 无名氏 《王氏谈录·校书》:“公言校书之例,它本有语异而意通者不取可惜,盖不可决谓非昔人之意,俱当存之。”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刻书者,依其原本而刻之也。校书者,列各本异文,纤悉必备也。”

2.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 汉 有校书郎中, 三国 魏 始置秘书校书郎, 隋 、 唐 等都设此官,属秘书省。

3. 唐 胡曾 《赠薛涛》诗:“ 万里桥 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 薛涛 , 蜀 中能诗文的名妓,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 校书 ”。 清 富察登崇 《燕京岁时记·财神庙》:“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为尤多。” 巴金 《家》九:“在祖父自己的诗集里也曾有不少赠校书的诗句。”参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薛涛》。

有吕

古国名。 姜 姓。传为四岳之后。其国故址在今 河南 南阳 西。 春秋 初年为 楚国 所灭。有,词头。《国语·周语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 姜 、氏曰 有吕 。” 韦昭 注:“以国为氏也。”

正字

(1) 矫正字形,使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

(2) 见“正楷”

(3) 见“正体”

二公

指府和县的副职。《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适才我站在门口,遇见敝县的二公。”参见“ 二太爷 ”。

儒先

(1).儒生。《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 俗,见 汉 使非中贵人,其儒先,以为欲説,折其辩。” 裴骃 集解:“先,先生也。《汉书》作‘儒生’也。” 宋 陈与义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西菴禪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章炳麟 《汉土始知欧洲各国略说》:“马耆者,译为东方圣哲,盖犹 印度 六师之流,非 汉 土儒先也。”

(2).犹先儒。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於儒先之教者熟也。”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叙录》:“学者少壮至老,贫贱至贵,渐渍於圣贤之精微,阐明於儒先之疏证。”

满天

充满或布满天空,形容数量多

满天星斗

东家丘

据《孔子家语》载, 孔丘 的西邻不知 孔丘 的才学出众,轻蔑地称之为“东家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 宋 人不辨玉, 鲁 贱东家 丘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传记夫子神怪》:“夫子方无恙之日,伐木於 宋 ,削迹於 卫 ,穷於 商 周 ,阨於 陈 蔡 ,人以为是东家 丘 也。”后常用为才高而不被世人所识者的典故。《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崧 曰:‘ 郑君 学览古今,博闻彊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谓以 郑 为东家 丘 者也。’ 原 曰:‘君谓僕以 郑 为东家 丘 ,君以僕为西家愚夫耶?’”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唐人选唐诗》:“余谓 李 杜 诸人在今日则光芒万丈矣,在当日亦东家 丘 耳。或遭摈弃,初不足怪。”亦省称“ 东丘 ”。 唐 严维 《馀姚祗役奉简鲍参军》诗:“知己欲依 何水部 ,乡人今正贱东 丘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