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杂题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幽居杂题原文

雅意元知止,遄归喜遂初。
久闲棋格长,多病钓徒疏。
渍药三升酒,支头一束书。
儿曹看翁嬾,切勿厌蜗庐。

诗词问答

问:幽居杂题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幽居杂题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雅意

(1) 旧时敬辞,用于对方的情意

(2) 风雅的意趣

(3) 敬辞,称对方的意见

知止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朱熹 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宋 程颐 《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韩诗外传》卷五:“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新唐书·李靖传》:“﹝ 靖 ﹞会足疾,恳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四游记·铁拐独步遇师》:“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冈,何必恋尘埃?” 清 唐孙华 《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参见“ 知止不殆 ”。

遂初

(1).早先;以前。 汉 蔡邕 《协和婚赋》:“考遂初之原本,览阴阳之网纪。”一本作“ 邃初 ”。

(2).遂其初愿。谓去官隐居。《晋书·孙绰传》:“﹝ 孙绰 ﹞少与 高阳 许询 俱有高尚之志。居于 会稽 ,游放山水,十有餘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 宋 徐铉 《寄江都路员外》诗:“县斋晓闭多移病,南亩秋荒忆遂初。” 元 刘诜 《和许中立》:“有赋堪惩咎,无成託遂初。” 清 梅庚 《送大兄南还》诗:“故乡自足林泉趣,最荷君恩许遂初。”

棋格

犹棋品。 宋 陆游 《秋雨》诗:“闲中长棋格,病后减诗情。” 清 曹寅 《西池集饮喜晤陈心简》诗之二:“一品寻棋格,双弹试 越 謳。”

钓徒

渔人。 元 萨都剌 《高邮城楼晓望》诗:“短衣匹马非吾事,拟向烟波觅钓徒。” 清 查慎行 《连日恩赐鲜鱼恭纪》诗:“笠簷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一束

(1).数量词。犹言一梱,一扎。《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大主考便打开那一束备中的卷子。” 柔石 《摧残》:“没有办法了,米一粒也没有了,柴一束也没有了。”

(2).数量词。古以帛五匹为“一束”。《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郑玄 注:“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八尺曰寻,五两五寻,则每卷二丈也,合之则四十尺,今谓之匹。”《汉书·梅福传》:“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参见“ 束帛 ”。

(3).数量词。箭十二支。《淮南子·氾论训》:“ 齐 桓公 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高诱 注:“箭十二为束也。”

(4).指笙管之类的乐器。因用若干根竹管和一根总吹气管制成,故称。 唐 薛能 《赠欢娘》诗:“一束龙吟细竹枝,青娥擎在手中吹。” 唐 王轂 《吹笙引》:“水泉迸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

儿曹

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切勿

务必不要。《红楼梦》第十八回:“贵妃切勿以 政 夫妇残年为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龚友 ﹞临别,忽向余正色云:‘ 友 不好名,先生切勿以 友 诗告人。’”

蜗庐

狭小如蜗壳的房子

蜗庐四壁空。——陆游《蜗庐》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