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都监新亭

作者:魏野 朝代:宋代

题高都监新亭原文

高氏创高亭,亭因地得名。
半空云咫尺,百里镜分明。
襟带山围陕,咽喉地接京。
昼闲多待士,时静少论兵。
钟磬闻莲舍,枪旗见柳营。
吾庐正相望,不似在重城。

诗词问答

问:题高都监新亭的作者是谁?答:魏野
问:题高都监新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魏野的名句有哪些?答:魏野名句大全

魏野题高都监新亭书法欣赏

魏野题高都监新亭书法作品欣赏
题高都监新亭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因地

原委;因由。《水浒传》第二六回:“ 何九叔 道:‘小人并然不知前后因地,忽於正月二十二日在家,只见开茶坊的 王婆 来呼唤小人殮 武大郎 尸首。’”参见“ 因果 ”。

得名

(1) 获得称号或名号

赵云因常打胜仗而得名“常胜将军”

(2) 出名;著名

以擅长油画而得名

半空

(1) 空中

悬在半空

从半空中跳下

(2) ∶瘪;不充实

半空着肚子

(3) (半空儿) 〈方〉∶指较小的不饱满的花生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百里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分明

(1) 清楚(明白)状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简单明了地

这分明不对

(3) 清楚地划开界限

襟带

(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 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 唐 柳宗元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屨,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响发焉。”

(4).比喻贴近之处。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余少长 大梁 ,豢养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间,近在襟带,未尝眼见身到。” 清 唐甄 《潜书·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书於策简,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带;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卫;控制。《魏书·任城王云传》:“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 唐 颜真卿 《谢荆南节度使表》:“窃以 荆南 巨镇, 江 汉 上游,右控 巴 蜀 ,左联 吴 越 ,南通五岭,北走上都,寇贼虽平,襟带尤切。”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藩邦》:“至如 朝鲜 襟带海表,屏障中原,无 朝鲜 则 辽水 东西皆将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襟带双江,俯瞰全市。”

(6).代称防卫或监察之事。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产,以怀逆谋,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长於襟带,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宪,检于静息。”

咽喉

(1) 喉咙,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气管的通向胃和肺的通道

(2) 颈的前方上部紧接面颊的部分;上咽头

(3) 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

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三国演义》

论兵

研究军事和兵法。《战国策·秦策二》:“ 甘茂 攻 宜阳 ,三鼓之而卒不上。 秦 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 鲍彪 注:“言不以兵法治士也。”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 清 黄遵宪 《为何翽高兵部题<象山图>》诗:“叩门海客偶谈 瀛 ,发篋《阴符》或论兵。”

钟磬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 郑玄 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汉 末丧乱,絶无金石之乐。 魏武帝 至 汉中 ,得 杜夔 旧法,始復设轩悬钟磬。”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 郭受 寄 杜 云:‘春兴不知凡几首。’ 杜 答云:‘药裹关心诗总废。’皆如钟磬在簴,扣之则应。”

(2).佛教法器。 金 王庭筠 《超化寺》诗:“隔竹微闻钟磬音,墻头脩緑冷阴阴。”

(3).指钟、磬之声。 金 赵亮功 《甘露寺》诗:“别后闻钟磬,山阴空夕阳。”

(1).钟和磬。古代礼乐器。《礼记·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记·乐书》:“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

(2).钟和磬。借指礼乐。 清 欧榘甲 《新广东》五:“ 满清 之入关,孰不有 汉 人为之功狗,以剗灭销磨华种,以奉异族之鐘磬哉!”

(3).钟和磬。佛教法器。 唐 岑参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诗:“猿鸟乐鐘磬,松萝泛天香。” 巴金 《秋》二五:“他走到家不过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阵钟磬声和念佛声送进他的耳里来。”

枪旗

成品绿茶之一。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芽尖细如枪,叶开展如旗,故名。 五代 齐己 《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枪旗冉冉緑丛园,穀雨初晴叫杜鹃。” 明 高启 《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煖,幽丛半吐枪旗短。” 清 钱谦益 《佟宰饷刁酒戏题示家纯中秀才》诗之二:“如今又想南茶喫,悔掷枪旗上马鞍。”

茶叶嫩尖。 五代 齐己 《谢人惠扇子及茶》诗:“鎗旗封 蜀 茗,圆洁製鮫綃。”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一出:“春到郊原日迟迟,鎗旗展山谷里。” 钱南扬 校注:“茶名。《北苑别録》‘拣茶’:‘中芽,古谓一枪一旗是也。’言茶初生,一小芽如枪,一小叶如旗,故名。今称旗枪。” 明 高启 《采茶词》:“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鎗旗短。”

柳营

(1). 汉 周亚夫 为将军,治军谨严,驻军 细柳 ,号 细柳营 。后因称严整的军营为“柳营”。 唐 卢纶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诗:“羣鹤栖莲府,诸戎拜 柳营 。” 唐 许浑 《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诗:“ 柳营 出号风生纛,莲幕题诗月上楼。”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镇 河 南,威风大, 柳营 列,星旗摆。”

(2).谓柳林。 明 徐渭 《宴游西郊诗》:“入郭斜榆影,迴鞭指柳营。”

吾庐

我的屋舍。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一:“众鸟欣有託,吾亦爱吾庐。” 唐 白居易 《吾庐》诗:“吾庐不独贮妻儿,自觉年来侵身衰。” 元 张可久 《人月圆·三衢道中有怀会稽》曲:“不如归去, 香炉峰 下,吾爱吾庐。”

正相

即宰相。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 宋 则以同平章事为正相,参知政事次之。”

重城

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 宋 苏轼 《荆州》诗之一:“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1).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文选·左思<吴都赋>》:“郛郭周匝,重城结隅。” 刘逵 注:“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里。”

(2).泛指城市。 宋 柳永 《采莲令》词:“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清 黄遵宪 《不忍池晚游诗》:“蜃楼海气隐重城,浩浩风停远市声。”

(3).指宫城、都城。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搥鐘速严妆,伐鼓启重城。” 宋 王禹偁 《李氏园亭记》:“重城之中,双闕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其来旧矣。” 明 何景明 《入朝遇雨》诗:“柳拂重城锁,花笼复道迴。”

(4).指城墙。 唐 于邺 《扬州梦记》:“ 牧 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 扬州 ,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楼之上,常有絳纱灯万数,辉罗燿列空中。” 宋 王安石 《示元度》诗:“思君携手安能得,上尽重城更上楼。”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