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犯清音

作者:吾邱瑞 朝代:明代

六犯清音原文

卞兄。你东齐翥凤。

熙朝雄骏。

远渡淮淝翔仞。

十年莲幕。

幸随潜邸飞腾。

八座沾恩命。

三台躐要津。

怀君国耻苟营。

捐躯死国一身轻望之。你。

臣因主辱身甘殒你那令郎呵。

子为亲亡目不瞑。

双双图报。

两两就擒。

蓬蒿满眼三丘并。

事须明。

一封丹诏。

有日贲坟茔。

诗词问答

问:六犯清音的作者是谁?答:吾邱瑞
问:六犯清音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吾邱瑞的名句有哪些?答:吾邱瑞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六十种曲 运甓记 第三十八出

参考注释

东齐

指 周 朝时 齐国 。因地处 周 之东,故称。 汉 焦赣 《易林·离之乾》:“执轡四驪,王以为师,阴阳之明,载受 东齐 。”

熙朝

(1).兴盛的朝代。 宋 陈师道 《贺翰林曾学士书》:“兄弟相望,乃平世之荣光; 鲁卫 同升,亦熙朝之故事。” 明 张居正 《寿陈松谷相公》:“诚旷世之希逢,熙朝之盛典也。” 清 龚自珍 《题吴南芗东方三大图》诗:“熙朝翠华至,九跪迎上公。”

(2).使王朝兴盛。《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大司马 陆公 以文武熙朝,左丞相 陆凯 以謇諤尽规。” 吕延济 注:“熙,兴也。”

雄骏

(1).犹雄俊。《韩非子·大体》:“万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骏不创寿於旗幢。”《明史·何景明传》:“与 李梦阳 辈倡诗古文。 梦阳 最雄骏, 景明 稍后出,相与頡頏。”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拒弋》:“当今之世,可有雄骏君子如 晁 董 其人者乎?”

(2).谓气势雄伟,不同凡响。《明史·李文忠传》:“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清 戴名世 《<自订时文全集>序》:“ 韩公 者,即故大宗伯 慕庐先生 ,是时适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

远渡

通过海洋的远途航行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莲幕

《南史·庾杲之传》:“﹝ 王俭 ﹞用 杲之 为卫将军长史。 安陆侯 萧缅 与 俭 书曰:‘盛府元僚,实难其选。 庾景行 汎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时人以入 俭 府为莲花池,故 缅 书美之。”后因称幕府为“莲幕”。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寄献尚书》诗:“下客依莲幕,明公念竹林。” 宋 陆游 《送范西叔赴召》诗:“衰病强陪莲幕客,凄凉又送 石渠 郎。”

潜邸

亦作“潜邸”。1.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宋 欧阳修 《代人辞官状》:“属潜邸之署官,首膺表擢,陪学黌之讲道,无所发明。” 清 龚自珍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又詔以潜邸之 雍和宫 为奉佛处,以大臣专领之。”

(2).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五十章:“ 成祖 在潜邸时候,已为文人们的东道主。”

飞腾

(1) 迅速地飞起;升腾

(2) 飞扬

八座

亦作“ 八坐 ”。1.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 东汉 以六曹尚书并令、仆射为“八座”; 三国 魏 、 南朝 宋 齐 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隋 唐 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 清 代则用作对六部尚书的称呼。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称尚书之类高官。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坐,位列三台。”《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廷秀 弟兄俱官至八座之位。”

(2).指八抬轿。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红白盛事》:“先生( 阮元 )乘八座,行亲迎礼。”

恩命

谓帝王颁发的升官、赦罪之类的诏命。《前汉书平话》卷下:“﹝ 刘恒 ﹞坐殿,群臣山呼万岁毕,勅降恩命,大赦天下。”

三台

(1).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 《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

(2). 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 李贤 注引《晋书》:“ 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 宋 司马光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 。《文选·左思<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张载 注:“ 铜爵园 西有三臺,中央有 铜爵臺 ,南则 金虎臺 ,北则 冰井臺 。”后 北齐 文帝 在旧基上加以扩建,改 铜爵 曰 金凤 , 金虎 曰 圣应 , 冰井 曰 崇光 。见《北史·齐纪中》。 唐 孟云卿 《邺城怀古》诗:“三臺竟寂寞,万事良难固。”

(4).曲调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五·三台词序》:“ 刘禹锡 《嘉话録》曰:‘三臺送酒,盖因 北齐 高洋 毁 铜雀臺 ,筑三个臺,宫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词》:“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几度《三臺》。”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衝九曜,远映三台。”

(2).喻三公。《后汉书·杨震传》:“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转千堦,头直上打一轮皁盖,那其间谁敢道我负薪来。”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叶梦兆三台之尊,入朝肃五坊之乐。”参见“ 三公 ”。

要津

重要渡口,泛指水陆交通要道。比喻显要的地位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宾从杂遝实要津。——杜甫《丽人行》

位居要津

国耻

因外国的侵略及国内的软弱或腐败而使国家蒙受的耻辱

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是中国的国耻

不忘国耻

清雪国耻

捐躯

为国家、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为国捐躯

死国

为国而死。《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 、 吴广 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汉书·翟方进传》:“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慙於先帝。”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帐下劝之走,叱谓吾死国。”

一身

(1) 全身,浑身

一身正气

(2) 一套(衣服)

一身新衣服

(3) 一个人

孑然一身

辱身

谓屈辱自己的身份。语本《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伯夷 叔齐 与!”《史记·刺客列传》:“ 聂政 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 司马贞 索隐:“言其心志与身本应高絜,今乃卑下其志,屈辱其身。”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以违时为清高,以救世为辱身。”

你那

你老人家。对老人的尊称。 清 王筠 《箓友肊说》:“都中称所尊敬者曰‘你那’,即是你老人家,则‘那’者又‘老人家’三字之合音也。”

令郎

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我今须与你令郎同去。——《西游记》

不瞑

不合眼。《左传·文公元年》:“諡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 晋 嵇康 《养生论》:“内怀隐忧,则达旦不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他二位老人家一灵不瞑,眼睁睁只望了你一个人。”

双双

(1).相并;成双。《公羊传·宣公五年》:“‘冬, 齐 高固 及子 叔姬 来。’何言乎 高固 之来?言 叔姬 之来,而不言 高固 之来,则不可。 子公羊子 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何休 注:“言其双行匹至,似於鸟兽。” 唐 权德舆 《秋闺月》诗:“稍映妆臺临綺窗,遥知不语泪双双。”《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説着便自己过去,扶了 张姑娘 同 安公子 站齐了,双双磕下头去。” 茅盾 《脱险杂记》十八:“那两个蹲在地上的挑夫好像触了电,一下子就双双跳了起来,而且抢过我们的行李,就要上挑了。”

(2).一对对。 南朝 梁 简文帝 《咏蝶》:“復此从风蝶,双双花上飞。” 宋 柳永 《安公子》词:“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鷺。”《西游记》第二十回:“崖前有怪石双双,林内有幽禽对对。”

图报

(1) 谋求报答

施恩不图报

(2) 图谋报复

图报杀父之仇

两两

(1).成双成对。《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既通宫闈,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 宋 梅尧臣 《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诗:“舍人亦与泰阶近,两两联裾如雁行。” 元 张可久 《小梁州·郊行即事》曲:“小桥流水落红香,两两鸳鸯。”

(2).犹言稀稀落落。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明 张五山 《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粧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鷺起双双。”

就擒

受擒拿;被捉

即刻就擒

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梦阳 《汉京篇》:“ 霍氏 门前狐夜号, 魏其 池馆长蓬蒿。”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看到的是满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业天生,湮没蓬蒿,姓名翳寂,岂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满眼

(1).充满视野。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 桂江 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清 张养重 《汀州道中》诗:“可怜满眼崎嶇路,惟有青猿伴客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母女两个从来没有去过 上海 ,一下了北火车站,满眼尽是高楼大厦,几乎遮去了半个天。”

(2).犹言一心一意。《水浒传》第八一回:“ 宋江 等满眼只望太尉来招安。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题奏此事,则 梁山泊 十万之众,皆感大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娘如今六十已上年纪,自从没了你爷,便满眼只看你,若是你做出事来,老身靠谁?”

(3).充满眼球。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贵 坐在左边一张破靠椅上,喝得醉醺醺的,满眼红丝,像个猴子,望着 侍萍 打着噎。”

三丘

(1).泛指大小山丘。《晋书·食货志》:“河滨海岸,三丘八藪,耒耨所不至者,人皆受焉。”

(2).指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三仙山。《后汉书·张衡传》:“过 少皞 之 穷野 兮,问三丘乎 句芒 。” 李贤 注:“三丘, 东海 中三山也,谓 蓬莱 、 方丈 、 瀛洲 。”

事须

谓情势应该如此,理应如此。《古文苑·曹公卞夫人与杨太尉夫人袁氏书》:“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秣饲牛畜,事须肥健。” 唐 刘禹锡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诗之二:“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一说“事须”为 唐 宋 习用语。 宋 陆游 《小雨》诗:“事须求暂假,宜睡称烧香。”自注:“事须二字,盖 唐 人公移中语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圣得’、‘事须’、这些皆 唐 宋 人方言。”

一封

(1).古以十万平方里为“一封”。《梁书·刑法志》:“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

(2).指单峰(驼)。《汉书·西域传下·大月氏国》:“出一封橐驼。” 颜师古 注:“脊上有一封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

(3).表数量。用于书信等封缄之物。 唐 王昌龄 《别李浦之京》诗:“小弟隣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少不得修了一封家书,差人接取家眷入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纸窗儿前,照臺儿后,一封儿小简,掉在纤纤手。”《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一回小婿再去,託敝亲家写一封字来。”

丹诏

帝王的诏书。以朱笔书写,故称。 唐 韩翃 《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御》诗:“身著紫衣趋闕下,口衔丹詔出关东。” 明 高明 《琵琶记·李旺回话》:“我如今去朝廷上表,奏 蔡 氏一门孝道,管取吾皇降丹詔把他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承命,四体惊悚,若奉丹詔。”

有日

(1).多日。《晏子春秋·谏下十九》:“今君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钱忠懿王 ﹞既至,会 太祖 幸 洛阳 郊禋,西驾有日矣。”

(2).有期;不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行有日, 甘罗 谓 文信侯 曰:‘借臣车五乘,请为 张唐 先报 赵 。’” 唐 韩愈 《答李翊书》:“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且喜他肯与我修鍊,丹成料已有日。” 苏曼殊 《碎簪记》:“接叔父书,谓闻人言,君受聘於 林 姓,亲迎有日,然歟?”

坟茔

(1) 坟地

(2) 坟墓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