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寮怨(宫人斜吊古)

作者:石正伦 朝代:宋代

绮寮怨(宫人斜吊古)原文

绿野春浓停骑,暖风飘醉襟。
渐触目、景物凄悲,花无语、曲径沈沈。
重檐缭垣静锁,丹青暗、断轴尘半侵。
叹绛纱、玉臂封时,何期掩、夜泉流恨深。
已矣霜凋蕙心。
兰昌旧事,云容好信难寻。
伫立孤吟。
怕凤履、有遗音。
今宵佩环奏月,知倦客、若登临。
惊飞翠禽。
松杉弄碎影、晴又阴。

诗词问答

问:绮寮怨(宫人斜吊古)的作者是谁?答:石正伦
问:绮寮怨(宫人斜吊古)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绮寮怨(宫人斜吊古)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石正伦的名句有哪些?答:石正伦名句大全

石正伦绮寮怨(宫人斜吊古)书法欣赏

石正伦绮寮怨(宫人斜吊古)书法作品欣赏
绮寮怨(宫人斜吊古)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春浓

春意浓郁。 宋 苏轼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宋 陆游 《春日》诗:“春浓日永有佳处,睡味着人如蜜甜。”

暖风

新几内亚北部海岸舒霍顿(Schouten)群岛东季风期间持续8天的一种干热焚风

触目

(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为触目的特点是没有树

(2) 目光接触到

触目惊心

景物

可供观赏的景色和事物

景物清幽

有何景物。——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凄悲

哀伤。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有仙姬数十,奏诸异乐,婉转清亮,曲调悽悲,非人间之所闻听。”

无语

(1).没有话语;没有说话。 唐 任翻 《惜花》诗:“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 宋 苏轼 《惠山谒钱道人登绝顶望太湖》诗:“ 孙登 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2).形容寂静无声。 唐 崔涯 《黄蜀葵》诗:“独立悄无语,清愁人詎知?” 金 元好问 《寄答赵宜之兼简溪南诗老》诗:“ * 有情留小饮,青灯无语伴微吟。”

曲径

曲折迂回的小路

沿着山间曲径,终于找到了那个猎户

沈沈

亦作“沉沉”。1.盛貌;茂盛貌。《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李善 注:“沉沉,茂盛之貌也。” 唐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诗:“云木沉沉夏亦寒,此中幽隐几经年。” 宋 范成大 《桔园》诗:“沉沉剪綵山,垂垂万星毬。”

2.水深貌;雨大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沉沉,深貌也。”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 唐 何希尧 《柳枝词》:“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五:“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3.形容深沉。 南朝 宋 鲍照 《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 唐 罗隐 《秋夜寄进士顾荣》诗:“秋河耿耿夜沉沉,往事三更尽到心。” 宋 司马光 《又即事上呈》诗之二:“近来方得醉中趣,熟寐沉沉是醉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甫饮一勺……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去。”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六:“碧栏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4.形容心事沉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清 邢昉 《九江城南楼晚眺》诗:“履运适如此,忧端苦沉沉。” 清 龚自珍 《夜坐》诗:“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冰心 《寄小读者》三:“我心沉沉如死,倒觉得廓然。”

5.形容物体沉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程生 ﹞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端沉沉,若有物堕。”《花月痕》第四六回:“﹝ 仲池 ﹞临行, 肇受 取个沉沉的包裹,纳入 仲池 袖里。”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橙黄的繐子仍旧沉沉地垂下来,但颜色已不十分鲜明,蜘蛛在上面结了网。”

6.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溪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唐 李商隐 《河内》诗:“鼉鼓沉沉虬水咽, 秦 丝不上蛮丝絶。”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明 陈铎 《醉罗歌·闺怨》曲之四:“漏点沉沉响铜壶,好难把长更度。” 清 龚自珍 《冬日小病寄家书作》诗:“餳簫咽穷巷,沉沉止復吹。”

7.形容音信杳无。 唐 杜牧 《月》诗:“三十六宫秋夜深, 昭阳 歌断信沉沉。” 宋 张先 《清平乐》词之一:“ 陇 上《梅花落》尽, 江 南消息沉沉。” 明 汤显祖 《紫箫记·下定》:“ 鲍四娘 为何音信沉沉,没些定夺。”

亦作“沉沉”。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 涉 之为王沉沉者!’”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也。”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 蓬莱阁 ,日久乡思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敦梦医》:“﹝ 张敦 ﹞尝侨寓 潮州 ,梦人邀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 朱锡梁 《白门咏史》:“沉沉殿影照 秦淮 , 后主 词场亦霸才。”

重檐

见“ 重檐 ”。

亦作“ 重簷 ”。两层屋檐。《礼记·明堂位》:“復庙重檐。” 郑玄 注:“重檐,重承壁材也。” 孔颖达 疏引 皇侃 曰:“谓就外檐下壁復安板檐,以辟风雨之洒壁。” 南朝 梁 王僧孺 《 * 文》:“拂高轩而徐薄,名香郁馥;出重檐而轻转,金表含映。” 唐 骆宾王 《四月八日题七级》诗:“复栋侵黄道,重簷架紫烟。”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纳曲甍之轻暾,散重簷之清旭。”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寺有大悲殿,重檐架之中。”

缭垣

围墙。 汉 张衡 《西京赋》:“繚垣緜联,四百餘里。”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己:“ 驪山 华清宫 ,毁废已久,今所存者唯繚垣耳。” 清 曹寅 《和些山咏东轩竹见寄》之二:“ 吴 竹 冬郎 手自栽,繚垣周胠网莓苔。”

丹青

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

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汉书·苏武传》

尤善丹青。——《晋书·顾恺之传》

绛纱

(1).红纱。纱,绢之轻细者。 唐 韦应物 《萼绿华歌》:“仙容矫矫兮杂瑶珮,轻衣重重兮蒙絳纱。” 明 徐渭 《忆潘公》诗之二:“帐底画眉犹未了,寺丞亲着絳纱来。”

(2).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 唐 刘禹锡 《送赵中丞自司金外郎转官参山南令狐仆射幕府》诗:“相府开油幕,门生逐絳纱。” 宋 苏轼 《仙游潭·马融石室》诗:“未应将军聘,初从 季直 游。絳纱生不识,苍石尚能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豫庭 《赠妇翁》云:‘喜我絳纱深有托,半为娇客半门生。’”参见“ 絳帐 ”。

玉臂

* 的手臂。多用以美称女子的臂腕。 唐 杜甫 《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群音类选·红蕖记·谐配》:“怕红綃误染,翻成玉臂珠痕。” 张焘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玉臂云鬟劳客梦,风流无奈让 秦嘉 。”

何期

犹言岂料。表示没有想到。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二:“凡庸 * ,少乐 * ,幸藉缘会,得在山宅,何期真圣,曲垂启降。” 明太祖 《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何期祸生於有隙,致使不安。”《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千里独行,方悲寂寞,何期旅邸,得遇故人。”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泉流

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

已矣

(1)

(2)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

(3) “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旧事

已往的事;从前的事

旧事重提

容好

貌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四:“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伫立

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孤吟

独自吟咏。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孤吟屡闋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唐 郑巢 《泊灵溪馆》诗:“孤吟疏雨絶,荒馆乱峯前。” 宋 杨万里 《夜雨》诗:“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儕。”

遗音

(1).谓留下声音。 宋 苏轼 《雷州》诗之三:“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并涉颖》之二:“路暗鸟遗音,江清鱼弄姿。”

(2).指留下的声音。 宋 秦观 《韩枢密夫人挽词》之一:“旧像瞻揄闕,遗音想佩环。” 清 涂大酉 《杂诗》:“飞鸿迟迟来,掉入青烟路。遗音落风中,适与歌声过。”

(3).不绝之馀音。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十:“簫管有遗音, 梁王 安在哉。” 宋 苏轼 《送俞节推》诗:“ 吴兴 有君子,淡如朱丝琴。一唱三太息,至今有遗音。” 明 唐龙 《<大复集>序》:“凡得若干首,洋洋纚纚,一唱一嘆而有遗音焉。”

(4).前代留传下来的音乐。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情舒放而远览,接 轩辕 之遗音。” 戴明扬 注引 梁章鉅 曰:“ 黄帝 使 伶伦 截竹,乐律起於 黄帝 ,故云‘接 轩辕 之遗音’。” 唐 陈季 《湘灵鼓瑟》诗:“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郭沫若 《今昔集· * 访古》:“ 翰笙 ( 阳翰笙 )言: 花苗 人甚忧抑,其音乐亦甚凄凉……我听了这话,联想到《楚辞》,《楚辞》的悲抑或不无 苗 民的遗音吧?”

(5).哀声。《易·小过》“飞鸟遗之音” 唐 孔颖达 疏:“遗,失也。鸟之失声,必是穷迫未得安处。《论语》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故知遗音即哀声也。”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遗音和 蜀 魄,易簀对 巴 猿。”

(6).死者生前所说的话。《文选·潘岳<悼亡诗>之二》:“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李善 注:“《左氏传》: 晋 穆嬴 曰:今君虽终,言犹在耳。”《文选·卢谌<赠刘琨一首并书>诗》:“畴曩伊何,逝者弥踈,温温恭人,慎终如初。览彼遗音,恤此穷孤。” 李善 注:“遗音,谓 諶 父之言也。” 明 李东阳 《明故资政大夫谥文僖董公墓志铭》:“比有哭子之戚,公屡致吊慰,讣至之后,盖犹有遗音焉。”

(7).留下音信。 唐 刘禹锡 《伤往赋》:“ 龙门 风霜苦,别鹤哀鸣夜衔羽; 吴江 波浪深,雌剑一去无遗音。”

今宵

今夜。 南朝 陈 徐陵 《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唐 雍陶 《宿嘉陵驿》诗:“今宵难作 刀州 梦,月色江声共一楼。”

佩环

玉制的环形佩饰物

如鸣佩环。——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倦客

客游他乡而对旅居生活感到厌倦的人。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门行》:“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 宋 苏轼 《书普慈长老壁》诗:“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宋 陆游 《双头莲》词:“悲欢梦里,奈倦客又是关河千里。”

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惊飞

通常是抛射体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小野鸭惊飞过树顶

翠禽

翠鸟。 晋 郭璞 《客傲》:“夫攀驪龙之髯,抚翠禽之毛,而不得絶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闻也。” 唐 杜牧 《朱坡》诗:“树老萝紆组,巖深石启闺。侵窗紫桂茂,拂面翠禽栖。” 宋 姜夔 《疏影》词:“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清 宋琬 《曹秋岳园亭》诗之四:“翠禽巢卧柳,苍鼠落高柯。”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