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

作者:崔兴宗 朝代:唐代

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原文

行苦神亦秀,泠然谿上松。
铜瓶与竹杖,来自祝融峰。
常愿入灵岳,藏经访遗踪。
南归见长老,且为说心胸。

诗词问答

问: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的作者是谁?答:崔兴宗
问: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崔兴宗的名句有哪些?答:崔兴宗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129_38

参考注释

行苦

行事勤苦。《吕氏春秋·本味》:“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 高诱 注:“苦,勤也。” 唐 崔兴宗 《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诗:“行苦神亦秀,泠然谿上松。”

货物脆薄不牢固。《周礼·地官·司市》“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 汉 郑玄 注:“利,利於民,谓物实厚者;害,害於民,谓物行苦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饰行”:“古人谓物脆薄曰行,或曰苦,或曰行苦,或曰行敝,或曰行滥。”

泠然

(1).轻妙貌。《庄子·逍遥游》:“夫 列子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郭象 注:“泠然,轻妙之貌。” 宋 陈师道 《和和叟第课还自都下》:“青云直上马如龙,来往泠然若御风。” 清 赵执信 《彭蠡湖》诗:“泠然乘风游,託身任毫毛。”

(2).寒凉貌;清凉貌。《太平广记》卷八二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子牟》:“叟乃授之微弄,座客心骨泠然。”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感怀》诗之二:“天风吹面泠然过,十万烟云眼底收。”

(3).形容清越激扬的声音。《晋书·裴楷传》:“ 绰 子 遐 ,善言玄理,音辞清畅,泠然若琴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异事》:“﹝古镜﹞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之四:“泠然时一鸣,故向人飞舞。”

竹杖

竹制的手杖。《汉书·西域传赞》:“睹犀布、瑇瑁则建 珠崖 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 牂柯 、 越嶲 。”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 王母 留桃核。”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颇恋桃笙稳,行烦竹杖持。”

来自

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与、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

主要收入来自开采煤矿

祝融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诱 注:“ 祝融 , 顓頊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 高辛氏 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 张说 《蒲津桥赞》:“ 飞廉 煽炭, 祝融 理炉。”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趋观乃知此楼燬,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 鉤芒 与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颜师古 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 神农 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 衡山 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廩 腾掷堆 祝融 。” 宋 杨万里 《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廩 与 祝融 。”

常愿

平素的志愿。《后汉书·左雄传》:“今阿母躬蹈约俭,以身率下,羣僚蒸庶,莫不向风,而与 王圣 并同爵号,惧违本操,失其常愿。”

灵岳

亦作“ 灵岳 ”。1.灵秀的山岳。 三国 魏 嵇康 《答二郭》诗之二:“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 唐 王勃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岂如 武担 灵岳,开明故地, 蜀夫人 之葬迹, 任文公 之死所。”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灵岳鬱嵯峨,仙人正高卧。”

(2).特指 泰山 。 唐 柳宗元 《柳州贺破东平表》:“旌旗烛耀於洪河,金鼓震惊於灵岳。”集注引 童宗说 曰:“灵岳, 太山 。”

见“ 灵岳 ”。

遗踪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宋· 苏轼《石钟山记》

长老

(1) 年纪大的人

(2) 对和尚的尊称

小长老

心胸

犹“心中”,“内心”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