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调集贤宾

作者:郑廷玉 朝代:元代

商调集贤宾原文

自分开近并来百事有。这的是为儿女报官囚。

闪的个老业人不存不济。则俺这养家儿千死千休。

这的是天网恢恢。果然道疏而不漏。

带云:若俺大哥有些好歹呵。唱:怎发付这无主意的老业人张善友。三十年一梦庄周。

恰便似俞阳般服药酒。恰便似庄子叹骷髅。

诗词问答

问:商调集贤宾的作者是谁?答:郑廷玉
问:商调集贤宾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商调集贤宾是什么体裁?答:散曲
问:郑廷玉的名句有哪些?答:郑廷玉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元曲选 冤家债主 第二折

参考注释

自分

自料,自以为。《汉书·苏武传》:“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武 ,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心离志絶,自分黄耇无復执珪之望。” 宋 陈亮 《书赵永丰训之行录后》:“推公之志而揆公之才,固非自分於一死者,义之所在,不约而自隐其中之所存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当是时, 冯公 自分不免, 王公 备任惨毒。”

百事

各种事务;事事。《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孔 传:“ 舜 举八凯,使揆度百事,百事时叙,无废事业。”《史记·淮阴侯列传》:“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吕公忌 曰:‘九日天明时,以片餻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茅盾 《子夜》十七:“我就是百事无味,心神不安!”

这的是

这真是,这确是。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寃哉。”《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哦!单把个‘不’字抹去了,这的是愿意,愿意,是不是?”王鍈《诗词曲语辞例释》:“这的是,等于说这正是或这真是,其中之‘的’为‘确’字义,‘这’起指示作用。”

儿女

(1) 儿子和女儿,子女

儿女成群

(2) 青年男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泪,君休滴

老业人

老年人自称。意谓遭孽受罪之人。多见于 元 代杂剧。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四折:“亲儿亲女把亲爷认,中间里干闪下老业人。”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一折:“气的我老业人亡魂丧魄。”

不存不济

支持不住,受不住。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縈方寸。”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三折:“从那 荆王 辞世呵,不争你死丧之威,越闪得我不存不济。”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二折:“闪的箇老业人不存不济,则俺这养家儿千死千休。”

养家儿

赖以赡养家口的儿子。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三折:“我为你个养家儿哭的眼睛花,哎!则从你去家来,我可便放心不下。”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二折:“这的是为儿女报官囚,闪的箇老业人不存不济,则俺这养家儿千死千休。”

千死千休

谓必死无疑。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二折:“祸临头,谁人救。则我这泼残生眼见的千死千休。”

这的

指示人、事物或处所。《元典章·台纲一·内台》:“有奉圣旨,这的休疑惑者。” 元 无名氏 《村乐堂》第二折:“正天炎似火,地热如炉;过道里不索开窗,洒家道来则这的便似天堂。”王鍈《诗词曲语辞例释》:“这的,指示代词,指示人或事物时相当于‘这个’,指示处所时相当于‘这里’。”

天网恢恢

天的禁网虽然广大而宽疏,但为恶者却极少能漏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果然

(1) 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果然名不虚传

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她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牛郎织女》

(2) 连词,表示假设

那儿果然像你说的那么热,我去时就连毛衣也不用带了。

(3) 饱足的样子

适莽苍者,三食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疏而不漏

亦作“疎而不漏”。1.谓法网虽宽,并无遗漏者。语本《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北史·倭传》:“暨 箕子 避地 朝鲜 ,始有八条之禁,疏而不漏,简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载不絶。” 明 王錂 《寻亲记·惩恶》:“天网疎而不漏。 张敏 这廝呵,你为人太不悛,从前作过,赦后结寃,万剐凌迟谁见怜!”

(2).简要而不遗漏。《隋书·律历志下》:“日之与月,体同势等,校其食分,月尽为多,容或形差,微增亏数,疎而不漏,纲要克举。”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切惟 范曄 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疎而不漏,盖云备矣。”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夫记事之体,欲简而且详,疎而不漏。”

大哥

(1) 排行最大的哥哥

(2) 尊称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子

(3) 称排行最大的儿子

(4) 妻子称丈夫

有些

(1) 有的

有些有蹼足,有些有利爪

(2) 有一些,稍微

有些失望

好歹

不幸的意外事故;灾祸

万一有个好歹

发付

打发

无主

(1).指国无君;军无将。《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 孔 传:“民无君主,则恣 * ,必致祸乱。”《管子·权修》:“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东观汉记·冯异传》:“ 更始 败亡,天下无主。” 唐 杜牧 《张保皋郑年传》:“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

(2).指无主祭人。《仪礼·丧服》:“无主者,谓其无祭主者也。”《礼记·丧大记》:“丧有无后,无无主。” 孔颖达 疏:“若无主则相对宾有闕,故四邻里尹主之,是无得无主也。”

(3).指宗庙无木主。《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 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祫祭於祖,为无主耳。’”参见“ 七庙 ”、“ 五庙 ”。

(4).没有主人。《吕氏春秋·异用》:“ 周文王 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於 文王 。 文王 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 唐 许棠 《成纪书事》诗之一:“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元史·许衡传》:“道有梨,众争取啖之。 衡 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无主。’ 衡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5).谓不由己,无主张。 唐 聂夷中 《送友人归江南》诗:“上国身无主,下第诚可悲。”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古来忠臣孝子、义士悌弟,只是能自作主张。”

(6).指女尚无夫家。 唐 李翱 《数奇篇》:“亲戚之丧在野者, 数奇 皆往葬之;姑姊妹之无主失时者, 数奇 皆取而嫁之。”

业人

造孽的人;可怜的人。亦用作骂人语。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茶房里那一火老业人,酒杯间有多少閒议论。”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谁肯着半掀儿家土埋,老业人眼见的便撇在这荒郊外。”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三折:“眼见的儿亡妻丧,又有箇病著床老业人,你畅好是苦!”

善友

(1).友善,引为友好。《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安平 赵孔曜 ,荐 輅 於 冀州 刺史 裴徽 …… 徽 於是辟为文学从事,引与相见,大善友之。”

(2).指交好友朋。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 性农 非有求託於 吉安 者,非假光宠於 吉安 者,其亲贤善友,而欲偕之於道,素意固然也。”

(3).指佛教教友。《海龙王经》卷一:“ * 后夜,常观精进,敬重善友,志怀羞耻,常以大哀护於一切。”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驾言追善友,回舆寻胜缘。” 宋 秦观 《法云寺长老然香会疏文》:“肆求善友,同结胜缘。”

三十

(1).数词。十的三倍。《诗·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岁。《穀梁传·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自矜心所爱,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赠王威古》诗:“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3).指三十年。 唐 权德舆 《古兴》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

庄周

即庄子,约前369—前295,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简称

恰便似

正好像。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他每见絃管声中巡玉輦,恰便似斗牛星畔盼浮槎。” 明 黄祖儒 《醉花荫·元夜》套曲:“望千门火树齐,恰便似一天云汉昭回。”

服药

吃药

庄子

1. 村庄、旧指田庄。

2.即庄周,约前369—前295,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之一的简称,战国 时哲学家。

骷髅

(1) 干枯无肉的死人的全副骨骼

(2) 干枯无肉的死人颅骨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