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宜春偶成十六韵寄朝中知己

作者:袁皓 朝代:唐代

原文

水香甘似醴,知是入袁溪。
黄竹成丛密,青萝夹岸低。
暖流鸂鶒戏,深树鹧鸪啼。
黄犬惊迎客,青牛困卧泥。
有村皆绩纺,无地不耕犁。
乡曲多耆旧,逢迎尽杖藜。
殷勤倾白酒,相劝有黄鸡。
归老官知忝,还乡路不迷。
直言干忌讳,权路耻依栖。
拙学趋时态,闲思与牧齐。
稻粮饶燕雀,江海溢凫鹥。
昔共逢离乱,今来息鼓鼙。
恩仁沾品物,教化及雕题。
上贡贞元禄,曾叨宠记批。
何须归紫禁,便是到丹梯。
珍重长安道,从今息马嘶。

诗词问答

问:《重归宜春偶成十六韵寄朝中知己》的作者是谁?答:袁皓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袁皓的名句有哪些?答:袁皓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00-32

参考注释

香甘

味香而甜。《云笈七籤》卷八六:“云腴之味,香甘异美,强骨补精,镇生五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椿樗》:“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

黄竹

(1).指竹。亦指毛竹。 唐 白居易 《忆洛中所居》诗:“厌緑栽黄竹,嫌红种白莲。” 五代 齐己 《江居寄关中知己》诗:“旧栽花地添黄竹,新陷盆池换白莲。” 黄朝天 《乌江架桥》:“又马上命令步兵与工兵一起去砍黄竹。”

(2).《穆天子传》卷五载, 周穆王 往 苹泽 打猎,“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首句为“我徂 黄竹 ”。本为传说中的地名。后即用指 周穆王 所作诗名。其诗亦为后人伪托。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 岐昌 发咏於来思, 姬满 申歌於《黄竹》。” 唐 李商隐 《瑶池》诗:“ 瑶池 阿母 綺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清 吴伟业 《读史有感》诗之二:“ 重璧臺 前八骏蹄,歌残《黄竹》日轮西。”

丛密

稠密

林木丛密

青萝

松萝。一种攀生在石崖、松柏或墙上的植物。 南朝 梁 江淹 《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 唐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青萝嫋嫋挂烟树,白鷴处处聚沙堤。” 清 厉鹗 《暮投徧福寺宿楚木禅师方丈》诗:“烟中问路得樵叟,青萝一径穿頽垣。”

夹岸

水流的两岸;堤岸的两边。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繽纷。” 唐 杜牧 《隋堤柳》诗:“夹岸垂杨三百里,祇应图画最相宜。” 许地山 《桥边》:“夹岸遍是桃林:桃实、桃叶映入水中,更显出溪边底静谧。”

暖流

水温高于周围海水的海流,通常自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沿途逐渐降低,对沿途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鸂鶒

亦作“ 鸂鶆 ”。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唐 温庭筠 《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鷓鴣。” 顾嗣立 补注:“《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鹧鸪

动物名。鸟纲,雷鸟科,构成鹧鸪属( Francolinus )及其近缘属的一种鸟。体形似雷鸟而稍小,头顶紫红色,嘴尖头,红色,脚短,亦呈红色。体灰褐色,腹部黄褐色,捕食昆虫及蚯蚓等

黄犬

(1).猎犬。《史记·李斯列传》:“ 二世 二年七月,具 斯 五刑,论腰斩 咸阳 市。 斯 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晋 向秀 《思旧赋》:“昔 李斯 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唐 李白 《襄阳歌》:“ 咸阳 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且向那势利塲中弄滑,把英雄来叱咤。到头来燃脐有样,黄犬堪嗟。”

(2).指 晋 陆机 的黄耳犬。 机 有犬曰黄耳,曾为 机 长途传递书信。事见 晋 祖冲之 《述异记》。后遂以“黄犬”为信使的代称。 宋 秦观 《别程公闢给事》诗:“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传黄犬岁将穷。”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越越的青鸞信杳,黄犬音乖。” 明 单本 《蕉帕记·备聘》:“佳兆托红鸳,好信凭黄犬。”

迎客

(1).迎接客人。《礼记·曲礼上》:“客至於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 唐 岑参 《汉川山行呈成少尹》诗:“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

(2).犹言迎击敌人。《孙子·行军》:“欲战者,无附於水而迎客。” 杜牧 注:“言我欲用战,不可近水迎敌。”

青牛

(1).黑毛的牛。 南朝 梁简文帝 《乌栖曲》之三:“青牛丹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倡家。”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 长安 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鞯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

(2).指土牛。旧时习俗,立春塑土牛用以劝耕。又称“春牛”。《隋书·礼仪志二》:“立春前五日,於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於东郊,竖青幡於青牛之傍焉。”参见“ 打春 ”。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 老子 廼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司马贞 索隐引 汉 刘向 《列仙传》:“ 老子 西游, 关 令 尹喜 望见有紫气浮 关 ,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后因以“青牛”为神仙道士之坐骑。《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故 越州 千秋观 道士 贺知章 ……以暮齿辞禄,再见款诚,愿追二老之踪,克遂 四明 之客。允叶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衣而长往。”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二折:“説杀你驾青牛,乘赤鲤,驂白鹿,骑黄鹤,怎如俺这宝马雕鞍最好。”

(4). 老子 的代称。 明 李贽 《答周二鲁书》:“此儒者之用,所以竟为 蒙庄 所排, 青牛 所訶,而以为不如良贾也。”

(5).旧时谓三煞神之一。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吉凶典制·撒豆穀》:“ 汉 世 京房 之女,适 翼奉 子, 奉 择日迎之, 房 以其日不吉,以三煞在门故也。三煞者,谓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也。凡是三者在门,新人不得入。”

(6).千年木精所变之牛。《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嵩高记》:“山有大松,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

绩纺

纺绩。《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餘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宋书·袁餐传》:“躬事绩纺,以供朝夕。”《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翠莲 道:‘不是奴家牙齿痒,挑描刺绣能绩纺。’”

无地

(1).没有地方;没有土地。《战国策·赵策三》:“来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 秦 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淮南子·泰族训》:“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

(2).没有大地。 汉 扬雄 《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无天何生?无地何形?”

(3).犹言看不见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范围广袤。《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张铣 注:“言阁高下临,见地若无也。”《何典》第一回:“一面正临着苦海,真是上彻重霄,下临无地。”

(4).犹言至极;不尽。形容无限喜爱、惶恐、惊喜、感愧等感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若乃统体必善,缀赏无地;虽 楚 赵 羣才, 汉 魏 众作,曾何足云!” 唐 刘禹锡 《谢分司东都表》:“伏奉今月十九日制书,授臣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者,宠命自天,战越无地。”《三国志平话》卷上:“ 曹操 读罢书,欢喜无地。” 冰心 《寄小读者》五:“我感激至于无地。”

耕犁

亦作“ 耕犂 ”。耕田犁地。泛指耕作。《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乃教其耕犂,使之冠履。” 唐 孟郊 《寒溪》诗:“幽幽棘针村,冻死难耕犂。” 宋 李纲 《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復伤?”

乡曲

乡里,亦指穷乡僻壤。形容识见寡陋

治邑屋州闾乡曲者。——《庄子·胠箧》

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安书》

耆旧

年高望重者。《汉书·萧育传》:“上以 育 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 育 入殿中受策。”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伤心不忍问耆旧,復恐初从乱离説。” 元 虞集 《苏武慢》词:“空自笑 洛下 书生, 襄阳 耆旧,梦底几时曾见。” 清 方苞 《白云先生传》:“当是时, 三楚 、 吴 、 越 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郑泽 《壬子秋日作诗奉呈》:“煌煌《邱》与《索》,渊粹惟耆旧。先生守遗经,清风淡儒素。”

逢迎

(1) 违心趋奉迎合

逢迎拍马

(2) 迎接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杖藜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养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热情周到

殷勤的服务员

(3) 勤奋

殷勤小心

(4) 礼物

日后致殷勤

白酒

中国通常用大米、高粱等通过酿造和蒸馏所得的一种烈酒

相劝

(1) 互相勉励

(2) 劝说,劝导宽解

不好相劝

黄鸡

黄羽毛鸡。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鷄啄黍秋正肥。” 宋 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髮唱黄鷄。”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荷担赴市,行数十里,十日一见黄鷄,三日一见白豕。”

归老

(1).辞官养老。《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因谢病,归老於 薛 。” 宋 苏轼 《醉白堂记》:“夫 忠献公 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二公并以大宗伯归老于家,享江山儿女之乐。”

(2).终老。 唐 何扶 《送阆州妓人归老》诗:“竹翠嬋娟草逕幽,佳人归老傍汀洲。”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二:“僧 慧暕 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永乐 中,尝预修《大典》,归老 太仓 兴福寺 。”

乡路

指还乡之路。 南朝 梁 沉约 《为柳世隆让封公表》:“还轴归驂,再践乡路。” 唐 欧阳詹 《蜀中将回留辞韦相公》诗:“明晨首乡路,迢递孤飞翼。”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直言

诚挚地和直率地说

恕我直言

忌讳

力求避免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

学习忌讳有始无终

依栖

谓在他人处居住或安身。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依栖应不阻,名利本来疎。” 明 沉鲸 《双珠记·师徒传习》:“今被 王嗣宗 恁般欺殴,其实难忍,目下勉强依栖。”《三国演义》第二四回:“今不若暂往依栖,别作良图。”

趋时

亦作“趍时”。1.谓努力去适应当时的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周书》曰:‘凡彼圣人必趋时。’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於趋时,诚谓今日。” 鲁迅 《花边文学·趋时和复古》:“我这里所用的是普通所谓‘趋时’中的一部分:‘前驱’的意思。”

(2).抓紧时机;及时。《史记·货殖列传》:“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淮南子·原道训》:“ 禹 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掛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麻》:“又谚曰:‘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言及泽急也。夏至后者,匪唯浅短,皮亦轻薄。此亦趋时,不可失也。”《金史·侯挚传》:“臣请尽力规画,劝喻农民趋时耕种。”

(3).迎合潮流;迎合时尚。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体方贞以居直者,虽诱以封国,犹不违情以趋时焉,安肯躐径以取容乎?” 唐 白居易 《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矫逸,不趍时以沽名。” 严复 《救亡决论》:“又何怪委贄通籍之后,以巧宦为宗风,以趋时为秘诀。”

(4).引申指时髦;赶时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説的 继之 也笑了道:‘本来作假是此刻最趋时的事。方才我这里才商量了一起命案的供词。你想命案供词还要造假的,何况别样。’” 孙中山 《五权宪法》:“近来 中国 底学生们,他无论懂不懂,也要讲无政府以为趋时,真是好笑。” 洪深 《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还有一点,可以无须乎多声明的,就是《贫民惨剧》与《赵阎王》都是我阅历人生,观察人生,受了人生的刺激,直接从人生里滚出来的。不是趋时的作品。(做文字同穿衣裳一样会求时髦。)”

稻粮

稻粱,谷物的总称。《隶释·汉白石神君碑》:“牺牲玉帛,黍稷稻粮。”

燕雀

(1) 一种颜色鲜明的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繁殖在亚洲和欧洲北部,冬季向南迁徙,常作为笼鸟

(2) 燕和雀,比喻微贱或器量志向小的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弃燕雀之小志。——丘迟《与陈伯之书》

海溢

即海啸。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中:“ 政和 丙申岁, 杭州 汤村 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明史·太祖纪三》:“癸巳, 崇明 、 海门 风雨海溢。遣官振之,发民二十五万筑隄。” 明 范濓 《云间据目抄·记祥异》:“五月三十日,漕涇海溢,俗谓海啸。边民飘决者千餘家。”参见“ 海啸 ”。

凫鹥

凫和鸥。泛指水鸟。《诗·大雅·凫鹥》:“鳧鷖在 涇 ,公尸来燕来寧。” 毛 传:“鳧,水鸟也。鷖;鳧属。太平则万物众多。” 孔颖达 疏:“在 涇 得所也。鷖,鸥也。”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明庭集孔鸞,曷取於鳧鷖。” 明 高启 《孤雁》诗:“不共鳧鷖宿,兼葭夜夜寒。”

离乱

(1).变乱。常指战乱。《晋书·刑法志》:“是时承离乱之后,法网弛纵,罪名既轻,无以惩肃。” 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一本作“ 乱离 ”。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寧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陈毅 《冬夜杂咏·吾读》:“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

(2).历乱。纷杂貌。 南朝 梁 沉约 《反舌赋》:“其声也,惊诡噂噆,縈紆离乱。”

今来

(1).当今,如今。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唐 韩愈 《落齿》诗:“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三国志平话》卷下:“今来 献帝 懦弱, 曹操 弄权。”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俺今来这番,俺今来这番。又几回筋斗透鍼关,透鍼关。”

(2).从今以后。 晋 潘岳 《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水浒传》第八二回:“今来汝等众人,但得府库之物,纳于库中公用,其餘所得之资,并从均分。”

鼓鼙

亦作“ 鼓鞞 ”。1.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 遣六军兵马使 张知节 、 乌崇福 、羽林军使 长孙全绪 等将兵万人为前锋,营於 韩公堆 ,盛张旗帜,鼓鞞震山谷。”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之二:“是犹毁鼎彝而铸刀剑,舍琴瑟而听鼓鼙。”

(2).借指征战。《晋书·牵秀传》:“自谓居司直之任,当能激浊扬清;处鼓鞞之间,必建将帅之勋。” 唐 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 驛路 楚 云西。”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为客贪虾菜,逢人厌鼓鼙。”

品物

(1).犹万物。《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汉 蔡邕 《太尉汝南李公碑》:“惟清惟敏,品物以熙。”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釐革》:“宜革前弊,庶上下交泰,品物咸通。”《宋史·乐志七》:“阳和啟蛰,品物皆春。” 明 宋濂 《松风阁记》:“天机一动,随品物以流形。”

(2).指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各种神物。《国语·楚语下》:“天子徧祀羣神品物。” 韦昭 注:“品物,谓若八蜡所祭猫虎昆虫之类。”

(3).指各类特定范围之物。各种肴馔。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品物互徵古事》:“ 房璘 至人家,凡閲四筵,摘其品物,互徵古事,一一切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俄倾,罗酒浆,品物精洁。”

(4).物品,东西。 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冰川纪秀》:“凡中国画或水彩画里所用得着的各种点景的品物,都已经齐备了。”

教化

(1) 使能从事,习于或适应家内生活

给受教化的女囚犯以家政教育

(2) 从中指导传教或做传教工作

雕题

(1).在额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郑玄 注:“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湼之。” 孔颖达 疏:“彫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彫刻其额。”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与夫雕题卉服之士,南金象齿之珍,款紫闥而坌入,充彤庭而并陈。”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黎女》:“﹝ 黎 女﹞临嫁先一夕乃綉面……使之不得再嫁,古所谓雕题是也。” 蔡元培 《美术的进化》:“我们古人叫作‘文身’,或叫作‘雕题’。”

(2).指古代南方雕额文身之部族。《楚辞·招魂》:“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连缓耳,琐雕题,摧 天督 ,牵象犀。”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雕题誓众,犹疑黑穴之神。” 清 程可则 《送杨鄂州职方使安南》诗:“乘秋直入 交州郡 ,雕题负弩遥相迎。”

彫題:1.古代部落名。因额上刺花纹,故称。题,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西胡 、 东越 、 彫题 、 交阯 ,独弃之乎?”

(2).泛指额上刺花纹。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凡彫题漆齿之氓,尽图王会;若辫髮贯胸之长,咸隶象胥。”

贞元

(1).纯正。语本《易·乾》:“元亨利贞。” 高亨 注:“乾,卦名,天也。元,善也。亨,美也。利,利物也。贞,正也。天有善、美、利物、贞正之德……《文言》谓君子亦有此德。” 南朝 梁 江淹 《五侍中为南蛮校尉诏》:“侍中领祕书监驍骑将军 奂 ,秉心贞元,志局开亮,绩誉之美,在公屡彰。”

(2).古以元亨利贞喻春夏秋冬,故借指时令的周而复始和天道人事的转换。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纪贞元而应度,按时令以承禧。” 清 叶廷琯 《梅孙以甲乙元旦诗见示依韵和之》:“世事偶然成剥復,天心於此见贞元。”参见“ 贞下起元 ”。

何须

犹何必,何用。 三国 魏 曹植 《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敏速》:“宰相曰:‘七千可为多矣,何须万?’” 宋 贺铸 《临江仙》词:“何须绣被,来伴拥蓑眠?” 鲁迅 《华盖集·导师》:“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

紫禁

古以紫微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因称宫禁为“紫禁”。《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綵瑶光,收华紫禁。” 李善 注:“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 唐 戴叔伦 《宫词》:“紫禁迢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疎鐘传紫禁之声, 辽水 泛红霞之影。”

便是

(1).即是,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得独言无。即僕便是鬼。’”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若祗以平日之所飫闻习见者为平常,而以其罕闻骤见者为怪异,则怪异平常便是两事,经世出世便是两心。”

(2).即使;纵然。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便是 熊渠 、 养由基 、 李广 主名不审,无害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至于婚姻大事,儿女亲情,有贪得富的,便是王公贵戚,自甘与团头作对。”《红楼梦》第四九回:“便是不会,也没难处。”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3).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我离了他家门便是。”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小可 曹州 人氏 贾仁 的便是。”《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馆于舍亲 卜 宅,尊客过问,可至浮桥南首大街 卜 家米店便是。”

(4).只因为。《水浒传》第二一回:“那老儿见是 宋江 来,慌忙道:‘押司如何今日出来得早?’ 宋江 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许宣 道;‘娘子如何在此?’ 白娘子 道:‘便是雨不得住,鞋儿都踏湿了,教 青青 回家,取伞和脚下。又见晚下来。望官人搭几步则个。’”

(5).正是。 唐 元稹 《哭子》诗之三:“鐘声欲絶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

丹梯

(1).红色的台阶。亦喻仕进之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躧步陵丹梯,并坐侍君子。” 黄节 注:“丹梯,丹墀也。” 唐 许浑 《送上元王明府赴任》诗:“官满定知归未得,九重霄汉有丹梯。”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吴振西》之二:“中郎餘庆传 羊 傅,暂阻丹梯莫愴然。”

(2).指高入云霄的山峰。《文选·谢朓<敬亭山诗>》:“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李善 注:“丹梯,谓山也。” 唐 李白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诗:“遇憩 裴 逸人,巖居陵丹梯。” 王琦 注引 吕延济 曰:“丹梯,谓山高峯入云霞处。” 唐 欧阳詹 《送闻上人游嵩山》诗:“丹梯石磴君先去,为上青冥最上头。”

(3).指寻仙访道之路。 唐 宋之问 《发端州初入西江》诗:“ 金陵 有仙馆,即事寻丹梯。”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诗:“鸿宝寧全秘,丹梯庶可凌。” 邵宝之 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旧唐书·武宗纪》:“志欲矫步丹梯,求珠 赤水 。” 明 徐渭 《蜡屐》诗:“万钱收锦檿,五岳遍丹梯。”

珍重

(1) 重视;爱惜

珍重两国的团结

(2) 保重身体

临别时互道珍重

负载珍重。——唐· 李朝威《柳毅传》

长安道

汉 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 长安 道上的景象和客子的感受,故名。 南朝 陈后主 、 徐陵 和 唐 代 韦应物 、 白居易 等均写有此曲。句式长短错落不一。参阅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

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息马

(1).畜养、蕃息马匹。《史记·秦本纪》:“今其后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唐 孙樵 《兴元新路记》:“自 黄蜂岭 洎 河池关 ,中间百餘里,皆故 汾阳王 私田,尝用息马,多至万蹄。”

(2).放马,使马休息。 晋 张协 《七命》:“论最犒勤,息马韜弦。”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