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秀野亭观赵昌花

作者:朱翌 朝代:宋代

过秀野亭观赵昌花原文

牡丹酴醾送春归,南风亦复吹戎葵。
青女不瘦芙蓉肌,雪中山茶火争辉。
此开彼落相背驰,安得坐隅皆见之。
剑南老人来解衣,好手不免如徐熙。
萧然四幅十二枝,规模一出众史卑。
妙处天授非人为,右军字画少陵诗。
后来纵好难并驰,传观左右识者谁。
爱画入骨一痴,惜哉不犹坡谷题。
何妨扰扰俗眼疑,秀野前后花成帷,按图求之君自知。

诗词问答

问:过秀野亭观赵昌花的作者是谁?答:朱翌
问:过秀野亭观赵昌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朱翌的名句有哪些?答:朱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牡丹

(1) 芍药属草本植物或灌木,包括很多杂交品种,因花美丽而被广泛栽培,花单瓣或重瓣,红色、粉红色或白色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宋· 周敦颐《爱莲说》

(2) 又如:《牡丹亭》。内容写一个宦家的女儿杜丽娘,梦见书生柳梦梅同她发生恋爱,从此害相思病而死,后来又还魂同柳梦梅结为夫妻的故事。明代传奇作品,是汤显祖之代表作

酴醾

见“ 酴醿 ”。

春归

(1).春天来临。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四:“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唐 李山甫 《贺邢州卢员外》诗:“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 唐 滕迈 《春色满皇州》诗:“蔼蔼復悠悠,春归十二楼。”

(2).春去;春尽。 唐 白居易 《送春》诗:“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復暮。” 宋 黄庭坚 《清平乐》词之一:“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宋 辛弃疾 《杏花天·无题》词:“有多少、鶯愁蝶怨;甚梦里、春归不管。”

(3).春时回来。 唐 李白 《南流夜郎寄内》诗:“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 豫章 书。” 唐 李嘉祐 《送张惟俭秀才入举》诗:“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

南风

从南边吹来的风

亦复

(1).也。表示同样。《后汉书·霍谞传》:“至於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復均也。”《世说新语·言语》“ 德操 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半途而废者居多,差釐毫而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终不免被吞并,企业界中亦复如此。”

(2).又。《世说新语·德行》“我何颜谢 桓公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一门之内,有忠与孝,亦復何恨!”

戎葵

即蜀葵。两年生草本植物。花瓣五枚,有红、紫、黄、白等颜色。供观赏。《尔雅·释草》:“菺,戎葵。” 郭璞 注:“今蜀葵也。” 邢昺 疏:“ 戎 蜀 盖其所自也,因以名之。” 郝懿行 义疏:“戎、蜀皆大之名,非自戎、 蜀 来也。”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休沐不出》:“戎葵一笑粲,露井百尺深。”

青女

(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 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南朝 梁 萧统 《铜博山香炉赋》:“於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 唐 杜甫 《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清 姚鼐 《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 郭沫若 《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

(2).借指霜雪。 唐 寒山 《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 宋 王安石 《红梨》诗:“岁晚苍官纔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 元 张可久 《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併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

(3).喻指白发。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芙蓉

(1) 芙蓉花。中国的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在夜间变深红色

(2) 荷花的别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中山

(1) 周代诸侯国名。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战国时为赵武炅王所灭

兼……赵、 宋、 卫、 中山之众。——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非尊于…中山之君。

背驰

背道而驰

这两个人的主张正相背驰

坐隅

座位旁边。 汉 贾谊 《鵩鸟赋》:“单閼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唐 杜甫 《北风》诗:“隐几看帆席,云山涌坐隅。” 宋 苏轼 《鹤叹》诗:“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至 万历 丙戌, 海 再出为南少宰, 何 以部郎謁 海 ,而置其榻於坐隅。”

剑南

唐 道名。以地区在 剑阁 之南得名。 宋 陆游 曾留 蜀 约十年,喜 蜀 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 清 曹寅 《题次山小轩和姜万青韵》:“打头伸欠尔何堪,矮屋长眼拟剑南。”

老人

(1) 上年纪的或较老的人

(2) 上了年纪的父母或祖父母

解衣

(1).脱衣。《战国策·齐策六》:“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为溉园。” 唐 杜淹 《<文中子>序》:“ 文中子 於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於 东海 李育 ……考《易》於族父 仲华 ,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红楼梦》第二一回:“ 寳玉 见他不应,便伸手替他解衣,刚解开钮子,被 袭人 将手推开,又自扣了。”

(2).见“ 解衣推食 ”。

好手

技艺精良的人;能力高强的人

不免

免不了;难免

这段公路太窄,往来车辆有时不免拥塞

萧然

(1).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2).空寂;萧条。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 便桥 ,帝仓黄出居 陕 ,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袁鹰 《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3).稀疏;虚空。 宋 叶适 《题<林秀文集>》:“鬢髮萧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皋谒延赏》:“双亲弃世十八年,囊篋尽萧然。”《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州尝被贼,居民萧然。”

(4).简陋。 宋 陆游 《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5).萧洒;悠闲。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宋 苏轼 《游惠山》诗序:“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 北京 事情的态度,真不同!”

十二枝

见“ 十二支 ”。

规模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一出

(1).谓出生或出现一次。《商君书·农战》:“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 老子 授之於 元君 , 元君 曰:‘此道至重,百世一出,藏之石室。’”

(2).谓出行或出来任事。“一”,语气助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故 子贡 一出,存 鲁 、乱 齐 、破 吴 、彊 晋 而霸 越 。” 宋 陆九渊 《陆修职墓表》:“介其乡之贤者致礼以延公,公却之再三,请益固,公为一出, 桐岭 学者於是变而乐义理之言。”

(3).完全出于。《史记·吕太后本纪》:“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4).一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答曰:‘今日与 谢孝 剧谈一出来。’”

(5).犹一套。《景德传灯录·潭州云岩昙晟禅师》:“ 药山 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我亦弄得。’师曰:‘和尚弄得几出?’曰:‘我弄得一出。’”

(6).传奇剧本结构上的一个段落。《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摆酒唱戏,公同饯行。当中坐首席的点了一本《荆釵》,找了一出《月下斩貂蝉》,一出《独行千里》,方各散席回房。”

众史

指众画师。《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 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 成玄英 疏:“众史,画师。”

妙处

(1) 美妙的地方

西山是休养的妙处

(2) 奥秘之处

自有妙处

天授

指上天所授予;天赋

非人

(1) 不合适的人

所用非人

(2) 残废人

(3) 缺乏人性或个性的人

(4) 不人道的(非人待遇)

右军

(1). 周 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左传·桓公五年》:“王为中军, 虢公 林父 将右军。”《史记·赵世家》:“攻 中山 。 赵袑 为右军, 许钧 为左军, 公子章 为中军,王并将之。”《国语·吴语》:“ 越王 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亦令右军衔枚踰 江 五里以须。”《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帝率右军 若干惠 ,大破 神武 军,悉虏其步卒。”

(2). 晋 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后称 羲之 为“右军”。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一引 南朝 齐 王僧虔 《论书》:“ 庾征西翼 书,少时与 右军 齐名。” 唐 高适 《途中寄徐录事》诗:“空多篋中赠,长见 右军 书。” 清 姚鼐 《题二王帖》诗之三:“地下 右军 如可作,詎将知己许 文皇 。”

(3).相传 王羲之 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 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聊备一饌。’”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虫鱼禽兽·右军》:“ 晋 右将军 王羲之 好鹅。在 会稽 山阴 ,道士养群鹅, 羲之 每就玩之。道士曰:为写《黄庭经》,当以相赠。 羲之 欣然写毕,笼鹅而去。今人误以鹅为‘右军’,缘此故。”

字画

(1) 书法和绘画

(2) 一个字的笔画

少陵

(1). 汉宣帝 许后 之陵。因规模比 宣帝 的 杜陵 小,故名。

(2).指 唐 诗人 杜甫 。 杜甫 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仙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金 曹之谦 《寄元遗山》诗:“诗到 夔州 老更工,只今人仰 少陵 翁。” 郁达夫 《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 少陵 此语感人深。”

后来

属于随后的时间或时期的;继…之后出现的

后来的情况好多了

后来的行动

并驰

齐头并进。《楚辞·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軑而并驰。”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咸以自骋驥騄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於时 正始 餘风,篇体轻澹,而 嵇 、 阮 、 应 、 繆 ,并驰文路矣。”

传观

传递着观看。《左传·定公八年》:“‘ 颜高 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新唐书·刘黑闼传》:“ 突厥 得箭,传观,以为神。”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听说后来 胡适之 先生也在做日记,并且给人传观了。”

左右

(1) ∶左和右两方面

主席台左右,红旗迎风飘扬

(2) 附近;两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身边

在帝左右

(4) 近臣;随从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资治通鉴·唐纪》

左右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史记》

(6) 反正

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在六点或六点左右到的家

断断续续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动为她所左右

(9) 身边办事的人,侍从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识者

有见识的人。《汉书·师丹传》:“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復 丹 邑爵,使奉朝请,四方所瞻卬也。” 颜师古 注:“识者,谓有识之人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且有元戎命,悲歌识者谁。”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谈小品文》:“这一层,却要读者有选择的眼光,也希望识者给相当的指点的。”

入骨

刻骨铭心,感受上达到极点

切肤之痛,入骨之恨

不犹

(1).不同。《诗·召南·小星》:“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毛 传:“犹,若也。” 郑玄 笺:“不若,亦言尊卑异也。”

(2).指不同平常,比平常坏。 清 洪昇 《长生殿·献发》:“只道君心可托,万岁为欢。谁想妾命不犹,一朝逢怒。遂致促驾宫车,放归私第。”

(3).不可,不以为然。《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毛 传:“犹,可也。”

坡谷

宋 苏东坡 ( 苏轼 )和 黄山谷 ( 黄庭坚 )的并称。 宋 严羽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坡 谷 诸公之诗,如 米元章 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 子路 事夫子时气象。” 清 赵翼 《浙二子歌赠张仲雅程春庐两孝廉》:“一言聊为作嚆矢,天下人才 浙 二子。他年应并 坡 谷 传,此日敢将 湜 ( 皇甫湜 ) 籍 ( 张籍 )比。”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句曲外史》杂诗一卷, 元 张雨 伯雨 著。诗多抝体,予最喜其絶句……颇有 坡 谷 遗风。”

何妨

(1) 为什么不

何妨一试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

你何妨试一试

扰扰

形容纷乱的样子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俗眼

(1).浅薄势利的世俗人的眼睛。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2).借指浅薄、势利的庸俗人。 宋 梅尧臣 《吴冲卿鼓契》诗:“时移世异不改易,俗眼厌旧君前非。” 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吁嗟俗眼多,曲説中肝肺。”

(3).尘世中人的眼睛,借指凡夫俗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

(4).指一般人的眼睛。《花城》1981年第1期:“从那时候开始,他就爱上了物理学,开始用他那对敏锐、机灵的大眼睛去探索俗眼看不到的基本粒子。”

秀野

秀美的原野。 宋 张先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前后

(1) 早于或迟于某一特定时间的一段时期

冬之望日前后。——清· 林觉民《与妻书》

春节前后

(2) 大约在特定的时间

在1969年前后

(3) 指时间上从开始到结束

全场演出前后用了两小时

(4) 总共

她前后来过四次

(5) 某一地点的前面和后面

宅院前后都已绿化

(6) 正面和背面

前后受敌

自知

认识自己;自己明了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