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一首

作者:释智愚 朝代:宋代

偈颂二十一首原文

观东震旦,有大乘根器,逾海越漠崦来,远赴梁朝丹阙。
一言契合,如春卷衣。
北面折苇问津,信知桂谶不诬人。
追思严讳,炊黍鱠芹。
流水希声弦欲断,不知将底续芳尘。

诗词问答

问:偈颂二十一首的作者是谁?答:释智愚
问:偈颂二十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智愚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智愚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东震

指 中国 。震, 震旦 。 印度 古时称 中国 为 震旦 。 中国 在东方,故称。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一章引《药师本愿功德宝卷·药师如来》:“盖闻一时佛在东 震 举起,大地众生无不瞻仰。”

大乘

梵文Mahāyā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在 印度 经历了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和密教这三个发展时期。北传 中国 以后,又有所发展。“大乘”强调利他,普度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如发大心者所乘的大车,故名“大乘”。《法华经·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唐 张祜 《题画僧》诗之二:“终年不语看如意,似证禪心入大乘。” 苏曼殊 《遁迹记》:“大乘,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

根器

佛教语。指人的禀赋、气质。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 元 欧阳玄 《送振先宗丈归祖庭》诗:“矧今抡俊髦,往往论根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小子如今引 白乐天 的故事説这一番话,只要有好根器人,不可在火坑慾海,恋着尘缘,忘了本来面目。”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 中国 士人,又有一种岸然道貌,根器特异,别树一帜,以号于众者,曰 汉 学,曰 宋 学,曰词章,曰名士。”

丹阙

(1).赤色的宫阙。 唐太宗 《秋月即目》诗:“爽气浮丹闕,秋光澹紫宫。”《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朝圣明主,望丹闕,步步泪,满衣襟。”

(2).借指皇帝所居的宫廷。 明  吕大器 《晚至阆州》诗:“一叶 嘉陵 下,冰心对緑漪。岂无丹闕恋,终抱白云思。”

一言

(1).一个字。《论语·卫灵公》:“ 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 汉 班固 《 * 通·谥篇》:“謚或一言或两言,何?文者以一言为謚,质者以两言为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

(2).一句话;一番话。《书·立政》:“时则勿有间之,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怀》诗:“ 季布 无二诺, 侯嬴 重一言。”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孙炳华 《重赏之下》三:“ 林启达 每天都要到车间转转,到机床边上看看,一言不发,看一会就走。”

(3).谓陈述一次。《穀梁传·昭公四年》:“ 庆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孔子家语·屈节解》:“遽发所爱之使告 宓子 曰:‘自今以往, 单父 非吾有也,从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决为之,五年一言其要。’”

(4).众口一词。《韩非子·内储说上》:“今 鲁国 之羣臣以千百数,一言於 季氏 之私。”

契合

(1) 投合,意气相投

君臣契合

(2) 符合

扮演屈原的那个演员,无论是表情还是服装都很契合屈原的身分

(3) 结盟;结拜

你与我父亲契合。——《元朝秘史》

春卷

食品,用薄面皮裹馅,卷成细长形,放在油里炸熟

面折

当面批评、指责。《史记·汲郑列传》:“ 黯 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南史·刘苞传》:“ 苞 居官有能名,性和直,与人交,面折其非,退称其美。”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王湛 ﹞尝面折人过,人不加恨,而多敬畏之。”

问津

打听渡口,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

使子路问津焉。——《论语·微子》

遂无问津者。——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

信知

深知,确知。 唐 杜甫 《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太平广记》卷九九引 唐 唐临 《冥报记·李大安》:“於是叹异,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焉。”

不诬

不妄;不假。《礼记·表记》:“是故君有责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禄不诬。” 孔颖达 疏:“以其言善乃受禄,是受禄不诬罔也。”《后汉书·杜林传论》:“ 杜林 行义,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 明 文徵明 《题李西台千文》:“今观此书,信不诬也。”

追思

回想;回忆

追思往昔

流水

(1) 流动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销售额

流水收入

(3) 立即;赶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说

希声

(1).无声,听而不闻的声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 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 清 龚自珍 《写神思铭》:“我铭代絃,希声不传,千春万年。”

(2).指奇异的音响。

(3).指玄妙虚幻的言谈。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浅薄之徒,率多夸诞自称説,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

(4).指清静无为之道。 清 钮琇 《觚賸·景龙观钟铭》:“虽大道无为,济物归於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於希声。”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非泊然寡营,观物深窈,翫希声而友前哲,殆未足语於此。”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芳尘

(1).指落花。 晋 庾阐 《杨都赋》:“结芳尘於綺疏。”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緑苔生阁,芳尘凝榭。” 唐 司空曙 《送高胜重谒曹王》诗:“想君登旧榭,重喜扫芳尘。”《乐府群玉·赵文宝<朝天子·送春>》:“堤上芳尘,桥边飞絮,树头红一片无。”

(2).指美好的风气、声誉。《宋书·谢灵运传论》:“ 屈平 、 宋玉 导清源於前, 贾谊 、 相如 振芳尘於后。” 唐 韦应物 《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诗:“甲科推令名,延阁播芳尘。”

(3).指名贤的踪迹。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 梦得 而后,唯天分高朗者,能步其芳尘。”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