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故斋

作者:刘绍 朝代:元代

思故斋原文

至道日炳焕,灵台本无私。

昭昭君子堂,棣萼时相辉。

粤此尚持一,居恒敢忘思。

静息冀有养,动察无自欺。

蕴真含元和,微莹存天彝。

觞豆日接爱,肃雍应埙篪。

岂不念逸豫,于焉勉夔夔。

般乐有圣训,缉熙法前规。

永言相尔室,式用陈抑诗。

诗词问答

问:思故斋的作者是谁?答:刘绍
问:思故斋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刘绍的名句有哪些?答:刘绍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元音遗响卷十

参考注释

道日

指修养达到崇高境界之日。 清 陈确 《与吴仲木书》:“痴顽若此,因得苟全性命于此世,然去道日远矣。”

炳焕

(1).鲜明华丽。《文选·张衡<东京赋>》:“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瑰异譎诡,灿烂炳焕。” 薛综 注:“灿烂炳焕,絜白鲜明之貌。” 唐 崔令钦 《教坊记》:“观者忽见众女咸文绣炳焕,莫不惊异。”《东周列国志》第二六回:“寡人忽若身在云中,縹緲无际,至一宫闕,丹青炳焕。”

(2).显著。《宋书·武帝纪中》:“灵祥炳焕,不可胜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惟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灵台

(1) 指心;心灵

不可内于灵台。——《庄子·庚桑楚》

(2) 放灵柩或死者遗像、骨灰盒的台

灵台左右排列着花圈

无私

(1) 不只是顾自己的利益

无私奉献

(2) 没有私心

昭昭

(1) 明亮;光明

昭昭有光,利行兵

(2) 明白;清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老子》

昭昭然白黑分类。——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形容有心事

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

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棣萼

亦作“ 棣蕚 ”。比喻兄弟。《晋书·孝友传序》:“夫天伦之重,共气分形,心睽则叶顇荆枝,性合则华承棣萼。” 唐 杜甫 《至后》诗:“梅花一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仇兆鳌 注:“棣萼,以比兄弟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归田》:“似这般桑榆景逼,怎能彀棣蕚荣归?” 林之夏 《为不识题令祖礼林先生遗像》诗:“棣萼光辉映后先,湖山肃穆此书传。”参见“ 棣华 ”。

时相

当朝宰相。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上顾问:‘此人合众论否?’时相对曰:‘ 易 ( 李易 )乃 扬州 州学学正,必合众论。’”《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后来 东坡 为吟诗触犯了时相,连遭謫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书成上之,忤时相意,詔下府狱。”

静息

静止

林中的鸟儿都静息了

自欺

自己欺骗自己。《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宋 叶适 《毋自欺室铭》:“有闻善之意而疑己以不明,自欺也;有为高之心而畏己以不能,自欺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三)》:“其实, 中国 人是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

含元

(1).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 三国 吴 韦昭 注:“含元处中,所以徧养六气、九德之本也。”《后汉书·郅恽传》:“含元包一,甄陶品类。” 李贤 注:“《前书志》曰:‘太极元气,合三为一。’谓三才未分,包而为一(也)。”

(2).指 含元殿 。 唐 杜甫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诗:“忆昔 驪山宫 ,冬移 含元 仗。” 仇兆鳌 注引 黄希 曰:“《旧唐书》:‘东内曰 大明宫 ,正殿曰 含元殿 。’”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天子復 含元 謁见,有司新都省权衡。”参见“ 含元殿 ”。

天彝

亦作“ 天彝 ”。犹天理,天常。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岁寒知松柏》:“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元典章·刑部十二·发冢》:“其本贼即係 周 氏的派族孙,今能三次掘伐偷盗祖宗坟墓,劫取财物,原其所犯,灭絶天彝。”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书馆题诗》:“风木有餘恨,连理无傍枝,寄语青云客,慎勿乖天彝。”

觞豆

(1).觞与豆。古代盛酒肴之具。《大戴礼记·武王践阼》:“觴豆之铭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则逃。’”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唯瑚璉觴豆而后雕文彤漆。”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有位而无权,有阶而无禄,则将军之策命,或厪足以易觴豆。”

(2).“觴酒豆肉”之省。泛指饮食,筵席。《文选·张衡<东京赋>》:“执鑾刀以袒割,奉觴豆於国叟。” 李周翰 注:“言天子亲执刀,肉袒割牲,奉酒及籩豆於三老五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周振甫 注:“觴豆,犹酒席。”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一夕,吏散,庭空月明, 曹 与女罗觴豆,献酬懽洽。” 清 宋琬 《登西岳庙万寿阁》诗:“槛外河山 三辅 小,嵓前觴豆百灵朝。”

肃雍

见“ 肃雝 ”。

埙篪

(1).亦作“ 壎箎 ”。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2.埙﹑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 3.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 4.借指兄弟。

岂不

难道不…?怎么不…?

岂不容易?

逸豫

闲适安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于焉

从此;于此。 唐 顾况 《塞上曲》:“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 唐 唐彦谦 《游南明山》诗:“于焉偶閒暇,鸣轡忽相聚。”

于是。《诗·小雅·白驹》:“所谓伊人,於焉逍遥。” 朱熹 集传:“使其人得以於此逍遥而不去。” 陈奂 传疏:“《玉篇》:‘焉,是也。’言於是消摇也。今字作‘逍遥’。”《后汉书·董卓传论》:“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 崑冈 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於焉而极。” 唐 元稹 《相和歌辞·决绝词》:“有美一人,於焉旷絶。” 明 刘基 《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轩》诗:“珍重无生侣,於焉托清净。”

夔夔

戒惧敬慎貌。《书·大禹谟》:“﹝ 舜 ﹞负罪引慝,祗载见 瞽瞍 ,夔夔斋慓, 瞽 亦允若。” 孔 传:“夔夔,悚惧之貌。”《史记·五帝本纪》:“ 舜 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 瞽叟 ,夔夔唯谨,如子道。”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和敬貌。” 宋 文天祥 《将母赴赣道西昌》诗:“江湖春汗漫,岁月老峥嶸。手把忘忧草,夔夔绕太清。” 明 方孝孺 《黄氏三寿图赞》:“伯氏持觴,维仲之授,季也夔夔,以郩以豆。”

般乐

游乐;玩乐

圣训

(1) 旧指圣人的训诫告谕或皇帝的诏令等

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中国 * 教徒指 * 教奠基者 * 的思想和行为记录

缉熙

《诗·大雅·文王》:“穆穆 文王 ,於缉熙敬止。” 毛 传:“缉熙,光明也。”又《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郑玄 笺:“缉熙,光明也。”后因以“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汉书·扬雄传上》:“隃於穆之缉熙兮,过《清庙》之雝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唐 李邕 《赠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缉熙远略,绳準嘉言。” 宋 王禹偁 《天道如张弓赋》:“又尝观上圣之姿,法天道兮缉熙,令先禁于 * ,心不忘於惸嫠。” 明 归有光 《孟子叙道统而不及周公颜子》:“ 周公 以元圣而受缉熙之传,制礼作乐,有身致太平之功。”

前规

(1).前人的规范、规矩。《晋书·慕容垂载记》:“宜述修前规,终忠贞之节。”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刁经臣读李卫公平泉山居诗碑有感》:“当时植珍木,岂是昧前规,废宅长春草,故山存旧碑。”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 文端 未尝奏明裁汰,未奉明文,从而沿之,以前规后随,恐 文端 不受。”

(2).指前代的规模。《宋书·良吏传序》:“及 世祖 承统,制度奢广,犬马餘菽粟,土木衣綈绣,追陋前规,更造 正光 、 玉烛 、 紫极 诸殿。”

永言

长言;吟咏。《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孔 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 晋 何敬祖 《杂诗》:“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援 灵均 以永言兮,绎 羲 文 之所指。”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