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左山二首·其一

作者:刘跂 朝代:宋代

宴左山二首·其一原文

闰冬节物晏,十月犹素秋。

招提阳冈路,宛在岘山头。

史君有高致,尊酒擅一丘。

欢颜动长啸,松菊含春柔。

风清宿雾断,地迥行潦收。

时令将凛落,飞光为谁留。

诗词问答

问:宴左山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刘跂
问:宴左山二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跂的名句有哪些?答:刘跂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尤韵

参考注释

节物

(1).作为;行事。《吕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 高诱 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

(2).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晋 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诗:“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宋 苏舜钦 《秋夕怀南中故人》诗:“向夕依阑念昔游,萧条节物更他州。”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诗:“节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

(3).应节的物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中城兵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余怪问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马处送节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正在家中喫利市饭,忽见老门子 陆有恩 来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请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总是节物,不好特地来请得。今日来得极妙,且喫三盃。’”

十月

格里氏历(即阳历)每年的第十个月——缩写Oct.

素秋

(1).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汉 刘桢 《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於水游。”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 瞿唐峡 口 曲江 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宋 欧阳修 《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 《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战局时局》:“ 兴安岭 下 楚江 头,万里烽烟接素秋。”参见“ 素商 ”。

(2).比喻衰老、迟暮。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三:“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愧无老成,厠彼日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悼亡>》:“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

招提

(1).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旧唐书·武宗纪》:“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樵舍外已闻犬吠,招提内尚见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四:“且还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六、《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参见“ 拓提 ”。

(2).招引提携。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公今宦游半天下矣,两京又人物之渊,左顾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岘山

(1).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 。东临 汉水 ,为 襄阳 南面要塞。 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 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 ,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唐 孟浩然 《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 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宋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羊叔子 镇 襄阳 ,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 ,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 峴山 因是以传。”

(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 ,后避 唐中宗 ( 李显 )讳,改名 岘山 。 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 吴兴 胜 襄阳 ,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 ,愧此 峴山亭 。”

(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 。 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 ,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 ,因亦名 岘山 。

史君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史,通“ 使 ”。 宋 范仲淹 《绛州园池》诗:“絳臺史君府,亭阁参园圃。”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赖有史君能好士,方看一鶚在秋天。”参见“ 使君 ”。

高致

崇高的人品或情趣

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三国演义》

尊酒

犹杯酒。 唐 高适 《赠别沉四逸人》诗:“耿耿尊酒前,联雁飞愁音。”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尊酒之间,一谈一笑,甚有前辈风,今不復见矣。” 清 方文 《从吴锦雯读宋玉叔诗喜而有寄》诗:“惆悵掩尊酒,何时共懽讌。”

一丘

亦作“ 一邱 ”。1.一座小山。《汉书·叙传上》:“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唐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诗:“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宋 黄庭坚 《复庵》诗:“归来一丘中,万事不改旧。” 清 顾炎武 《偶来》诗:“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老一邱。”

(2).一座坟墓。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七:“几多螻蚁与王侯,往古今来共一丘。” 清 赵翼 《仙掌路》诗:“一邱两地各争高,只为填词絶世豪。 汉 上有坟人弔 柳 , 漳 南多塚客疑 曹 。” 刘去非 《秋日登高》诗:“珠沉朱水愁千缕,血染黄花鬼一丘。”

(3).指田一区。丘,丈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河寸寸量。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封疆。”按,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禹宇丘区》:“丘之与区,今读则异,然寻按古语,其声亦同……今 江 淮 田野之人犹谓区为丘,亦古之遗音也。”

欢颜

欢笑,开颜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啸

(1).大声呼叫。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 《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2).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宋 苏轼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渊明 赋《归去》,浩歌长啸老 斜川 。”《群音类选·四节记·复游赤壁》:“长啸若轻狂,振山林谷应如璜。”

(3).钟之别名。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鐘,一名为长啸。”

松菊

松与菊不畏霜寒,因以喻坚贞节操或具有坚贞节操的人。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赠别》诗:“田园松菊今迷路,霄汉鸳鸿久絶羣。”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八:“ 陶潜 酷似 卧龙 豪,万古 潯阳 松菊高。”

春柔

(1).春日优美的景色。《魏书·程骏传》:“仰歌祖业,俯欣春柔。大哉肆眚,荡民百忧。”

(2).春日植物柔软的枝条。《宋史·乐志十五》:“宝阁珠楼临上苑,百卉弄春柔。” 宋 王安石 《酴醾金沙二花合发》诗:“相扶照水弄春柔,发似矜夸敛似羞。”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嗣音》:“问青青今日那还又,怕他人再折春柔。”

风清

(1).谓风轻柔而凉爽。 南朝 梁元帝 《锺山飞流寺碑》:“云聚峰高,风清鐘彻。” 唐 戴叔伦 《泊湘口》诗:“露重猿声絶,风清月色多。”

(2).谓社会清平。《魏书·邢峦传》:“ 淮 外謐以风清, 荆 沔 於焉肃晏。”

宿雾

夜雾。 晋 陶潜 《咏贫士》:“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唐 白居易 《酬郑侍御多雨春空过诗三十韵》:“惨淡阴烟白,空濛宿雾黄。”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二:“朝阳照水红光开,玉涛银浪相徘徊。山分宿雾儘宽远,云驾高风驰送来。” 郭沫若 《恢复·峨嵋山上的白雪》:“那横在山腰的宿雾,怕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蜿蜒?”

行潦

(1).沟中的流水。《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毛 传:“行潦,流潦也。”《孟子·公孙丑上》:“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 太山 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 赵岐 注:“行潦,道傍流潦也。” 孙奭 疏:“潦,雨水盛也。”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川源饶毒雾,谿谷多淫雨。行潦四时流,崩槎千岁古。” 张际春 《向赣南闽西进军》:“有些路旁的枯草上,挂着一根一根的半透明的圆形冰柱,风吹着一摇一摆,有的被行人撞落在行潦中流动着。”一说道路上的积水。《左传·隐公三年》:“潢、污、行潦之水。” 孔颖达 疏:“行,道也;雨水谓之潦。言道上聚流者也。 服虔 云:‘畜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污;行潦,道路之水是也。’” 郭沫若 《山中杂记·卖书》:“雨伞上滴落着的雨声都举着音乐的谐调,赤足上蹴触着的行潦也觉得爽腻。”

(2).《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 郑玄 笺:“流潦,水之薄者也。远酌取之,投大器之中,又挹之,注之於此小器,而可以沃酒食之餴者。以有忠信之德、齐絜之诚以荐之故也。”《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后因以“行潦”指祭祀或进献用的酒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五郊乐章》:“至德可饗,行潦斯挹。” 唐 陈子昂 《为建安王献食表》:“而策勛饮至,频承湛露之恩;献寿奉觴,未申行潦之荐。”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金 ( 高丽 使臣)之词云:‘穆如清风,幸被餘光之照;酌彼行潦,可形将意之勤。幸被宽裕而有容,敢以菲微而废礼。’”

(3).指浑浊的水。以喻浊世。《诗·大雅·泂酌》篇,今文三家以之为 公刘 而作。谓以戎狄浊乱之区而 公刘 居之,譬如行潦可谓浊矣。 公刘 挹而注之,则浊者不浊,清者自清。说见 清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 公刘 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 清 顾炎武 《淮北大雨》诗:“已知举世皆行潦,且復因人赋苦匏。”自注:“匏苦不材於人,共济而已。”按,《诗·邶风·匏有苦叶序》谓“刺 衞宣公 也。”

时令

(1) 季节;节令

时令已交初秋,天气逐渐凉爽

(2) 〈方〉∶时令病

闹时令

飞光

(1).飞逝的光阴。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宋 曾巩 《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 清 张云锦 《玉烛新·和南台徐丈雪夜艺舫韵》词:“才转眼春暖冬寒,飞光去来何骤。” 鲁迅 《集外集拾遗·<秋夜有感>诗》:“綺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2).犹耀光。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