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

作者:李处权 朝代:宋代

芙蓉原文

佳哉木芙蓉,秋晚芳意足。
偶植华堂下,似续渊时菊。
眷此好颜色,可玩不可触。
始见开二三,旋已放五六。
濯濯晨风吹。
鲜鲜宵露浴。
非关竞时节,庶用慰幽独。
我老百念空,扫迹坐林谷。
犹作烟霞想,久绝脂粉欲。
三径阻幽事,吟苦颠毛秃。
河洛未休兵,愧负杯中绿。

诗词问答

问:芙蓉的作者是谁?答:李处权
问:芙蓉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处权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处权名句大全

李处权芙蓉书法欣赏

李处权芙蓉书法作品欣赏
芙蓉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木芙蓉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掌状,秋季开白或淡红色花,结蒴果,有毛。栽培供观赏,插条即活。俗称芙蓉或芙蓉花。又称木莲。或称地芙蓉,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花叶可入药。 唐 韩愈 《木芙蓉》诗:“艳色寧相妬?嘉名偶自同。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朱熹 考异:“此诗言荷花与木芙蓉生不同处,而色皆美,名又同,故以採江、搴木二事相对,言其生处。” 宋 沉晦 《小重山》词:“湖上秋来莲荡空。年华都付与,木芙蓉。”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芙蓉》。

秋晚

(1).深秋。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秋晚岳增翠,风高湖涌波。”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 上阳 秋晚萧萧雨, 洛水 寒来夜夜声。” 宋 蔡襄 《慈竹赋》:“借如秋晚霜重兮,万木零零而僵悴。 陇 榆尽兮塞月高,堤枫丹兮 楚 江紫。”

(2).秋日傍晚。 唐 鲍溶 《晚山蝉》诗:“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芳意

(1).指春意。 唐 徐彦伯 《同韦舍人元旦早朝》诗:“相问韶光歇,弥怜芳意浓。” 明 刘基 《即事》诗:“芳意自随流水逝,华年不为老人留。”

(2).对他人情意的美称。 唐 王贞白 《独芙蓉》诗:“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飞。”

堂下

(1).宫殿、厅堂阶下。《公羊传·宣公六年》:“仡然从乎 赵盾 而入,放乎堂下而立。”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 中山 * 抚流徵於堂上,鸣鼓 巴俞 作於堂下。”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2).殿堂下的人。借指侍从。《韩非子·内储说下》:“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诛之。” 陈奇猷 集释:“《説文》:‘堂,殿也。’堂下,盖谓殿堂下之人。”

(3).神名。《史记·封禅书》:“ 荆 巫,祠 堂下 、 巫先 、 司命 、 施糜 之属。”

似续

继承;继续。《诗·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毛 传:“似,嗣也。”又为后嗣。 唐 柳宗元 《对贺者》:“上不得自列於圣朝,下无以奉宗祀、近丘墓,徒欲苟生幸存,庶几似续之不废。”

时菊

应时开的菊花。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唐 韦应物 《九日沣上作》诗:“时菊乃盈泛,浊醪自为美。”

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二三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濯濯

清新;明净

春阳潜沮洳, 濯濯吐深秀。——韩愈《南山》

晨风

(1).清晨的风。 晋 潘岳 《怀旧赋》:“晨风凄以激冷,夕雪暠以掩路。” 唐 柳宗元 《巽公院五咏·芙蓉亭》:“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红楼梦》第一回:“其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黑者。” 刘白羽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第一封》:“车走了一段路,我回过头看看,他披着老羊皮,还在冰冷的晨风中站着望我们呢!”

(2).鸟名。《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鬱彼北林。” 毛 传:“晨风,鸇也。” 晋 陆机 《拟<行行重行行>》诗:“王鮪怀河岫,晨风思北林。”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红阳飞鹊,紫燕晨风。”

鲜鲜

亦作“鱻鱻”。好貌;鲜丽貌。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一:“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 钱仲联 集释引《方言》:“鲜,好也。” 宋 王安石 《酬裴如晦》诗:“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盈盈嫩緑,有如剪就薄薄轻罗;裊裊轻红,不若裁成鲜鲜丽绵。”《再生缘》第三一回:“冶鲜鲜,玉裹金围富贵妆。”

非关

不是因为;无关。 唐 宋之问 《燕巢军幕》诗:“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 明 刘基 《张子英闲止斋》诗之三:“筑室在城市,而无闤闠声。非关远人世,虑涤境自清。”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非关今日面皮娇,祇为当年舌太饶。”

时节

(1) 季节;时令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2) 又如:清明时节;秋收时节

(3) 时候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幽独

(1).静寂孤独。亦指静寂孤独的人。《楚辞·九章·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 唐 司空图 《秋思》诗:“势利长草草,何人访幽独?”

(2).独处。 清 陈确 《讲义二·尽心章》:“古有谓性为天所命者,非推高之词也,正欲合言之而使学者反求诸幽独之地焉耳。” 清 谭嗣同 《仁学》二:“莫显乎微,容色可徵意旨;莫见乎隐,幽独即是大廷。”

百念

百般思念;各种想法。 南朝 梁 何逊 《相送》诗:“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金 王若虚 《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险阻备尝,烦劳久厌;閲兴亡之大变,悟荣辱之真空。残喘仅存,百念灰冷。”

扫迹

见“ 扫跡 ”。

亦作“扫蹟”。1.扫帚扫过的痕迹。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扫除车轮痕迹。表示谢绝宾客。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

(3).指绝迹。 宋 陆游 《山园杂咏》之三:“俗客年来真扫迹,清樽日暮独忘归。”

林谷

林木山谷。《墨子·天志上》:“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赴 * 而忘生,格兕虎於林谷者,勇人也。” 宋 黄伯思 《东观馀论·跋蜀道图后模木》:“云势岫色,林谷明靄,皆有逸趣。”《金史·梁襄传》:“行幸所过,山径阻修,林谷晻靄,上有悬崖,下多深壑,垂堂之戒,不可不思。”

霞想

遐想。霞,通“ 遐 ”。 唐 李白 《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 赤城 。” 清 朱彝尊 《迈陂塘·题王咸中石坞山房图》词:“解兰焚芰非吾事,只是海怀霞想春水涨。” 清 吴蔚光 《摸鱼子·题董眉峰孤篷听雨图》词:“问人间海怀霞想,芳盟谁狎鸥鷺。”

脂粉

(1) 胭脂和香粉,均为化妆用的物品

(2) 妇女的代称

三径

亦作“ 三逕 ”。 晋 赵岐 《三辅决录·逃名》:“ 蒋詡 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晋 陶潜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唐 蒋防 《题杜宾客新丰里幽居》诗:“退跡依三逕,辞荣继二 疏 。” 宋 苏轼 《次韵周邠》:“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边挂着一副对联是:一帘秋影淡於月,三径花香清欲寒。”

幽事

(1).幽景,胜景。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九:“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閲使星。” 明 高启 《咏轩》:“临楹一流睇,幽事忽满前。池草方依微,庭柯正葱芊。”

(2).雅事。 宋 杨万里 《癸亥上巳即事》诗:“晒书仍焙药,幽事也劳神。” 清 吴伟业 《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清斋幽事足,良会逸情兼。”

颠毛

(1).头发。《国语·齐语》:“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 韦昭 注:“颠,顶也。毛,髮也。”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杨敏叔吴门秋晚见寄》:“颠毛随日减,冉冉不胜簪。” 清 赵翼 《寄晴沙》诗之一:“虽觉颠毛白,犹欣綵服斑。”

(2).见“ 颠毛种种 ”。

河洛

亦作“ 河雒 ”。1. 黄河 与 洛水 的并称。《史记·郑世家》:“和集 周 民, 周 民皆説, 河 雒 之閒,人便思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望 河 洛 之交流兮,看 成皋 之旋门。” 明 方孝孺 《御赐训辞记》:“虽 河 洛 之所出,龙龟之所负,何以过于此哉?”

(2).指 黄河 与 洛水 两水之间的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驍雄竞奋,火烈风扫,剋定中原,肃清 河 洛 。”《南史·宋纪上·武帝》:“时帝将镇 下邳 ,进兵 河 洛 ,及徵使至,即日班师。”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谁谓弗彰? 河洛 是仪。”

(3).指 洛阳 。《文选·班固<西都赋>》:“盖闻皇 汉 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 河洛 矣。” 李善 注:“东都有 河 南 洛阳 ,故曰 河洛 也。” 唐 张说 《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天下之大都有五,而 河洛 总其中。”

(4).指 洛水 。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臣闻 河洛 之神,名曰 宓妃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湘君》:“ 江湘 之有夫人,犹 河雒 之有 虙妃 也。”

(5).河图洛书的简称。 三国 魏 曹丕 《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盖河洛写天意,符讖述圣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 杨侃 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讖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

(6).亦作“ 河落 ”。即饸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热洛河》:“今 齐 鲁 间以蕎麦作麪食,名河洛。” 赵树理 《邪不压正》一:“生客细客吃挂面,熟客粗客吃河落。”参见“ 河漏 ”。

休兵

(1) 停战

(2) 休息调整过的军队

愧负

羞惭负疚。 宋 苏轼 《和陶诗<拟古>》之一:“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

杯中绿

见“ 杯中醁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