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南水陆院

作者:韩偓 朝代:唐代

游江南水陆院原文

早于喧杂是深雠,犹恐行藏坠俗流。
高寺懒为携酒去,名山长恨送人游。
关河见月空垂泪,风雨看花欲白头。
除却祖师心法外,浮生何处不堪愁。

诗词问答

问:游江南水陆院的作者是谁?答:韩偓
问:游江南水陆院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游江南水陆院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韩偓的名句有哪些?答:韩偓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82-24

参考注释

喧杂

喧嚷嘈杂

市场上的声音十分喧杂

深雠

(1).积怨甚深的仇敌。《战国策·燕策二》:“是则有功者, 秦 之深讎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豫州 ,使君之宗室而 曹公 之深讎也。”

(2).加深仇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虽有覆军杀将係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讎,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行藏

指出处或行止。常用以说明人物行止、踪迹和底细等

数问其行藏。——《元史·杨奂传》

俗流

(1).流行的习俗。 南朝 宋 谢镇之 《与顾道士书》:“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蹔失正路,未悟前觉耳。”

(2).庸俗,不高雅。《旧唐书·柳玭传》:“崇好慢游,躭嗜麯糵,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已难悔。”

(3).指庸俗之辈。 唐 韩愈 《荐士》诗:“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慠。” 清 顾炎武 《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寓太原不获执绋》诗:“俗流騖声华,考实皆凡庸。”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所以所谓‘一般人’,意即‘庸俗之辈’,是说我的作品不过为俗流所赏的庸俗之作。”

山长

(1). 唐 、 五代 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如 唐 代刺史 孙丘 于 阆州 古 台山 置学舍,延 尹恭初 为山长; 五代 蒋维东 隐居 衡岳 ,受业者称 蒋 为山长。事见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十一。 宋 元 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 明 清 时改由地方聘请。 清 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 宋 范成大 《代儿童立春门贴诗》之三:“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櫟翁。” 元 吴养浩 《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诗:“雅有 岳山长 ,三年今在兹。”《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总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为办军装的事罣误了,制臺为他学问好,请他做个书院的山长,后来改了学堂,便充总办之职。”

(2).隐者之称。《宋史·雷简夫传》:“ 简夫 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 宋 陆游 《遣兴》诗:“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送人

方言。犹送亲。 柳青 《喜事》:“今早起,新媳妇要送人堂客把媒人叫到新房里。”

关河

关塞;关防。泛指山河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宋· 柳永《八声甘州》

垂泪

哭泣而眼边垂挂泪水

伤心垂泪

黯然垂泪

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看花

唐 时举进士及第者有在 长安 城中看花的风俗。 唐 刘禹锡 《元和十一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甲:“ 施肩吾 与 赵嘏 同年不睦, 嘏 旧失一目,以假珠代其精。故 施 嘲之曰:‘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隻眼看花。’”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愿借酒杯,预贺看花之喜。”

白头

(1) 白头发,多指年老

少白头

白头到老

(2) 老年

(3) 不署名的

白头帖子(不署名的字帖儿)

白头材料

除却

除去;除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祖师

(1) 学术或技艺上创立派别的人

(2) 佛教、道教中创立宗派的人

心法

(1).佛教语。指经典以外传受之法。以心相印证,故名。 唐 李华 《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自 菩提达摩 降及 大照禪师 ,七叶相乘,谓之七祖,心法传示,为最上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俞紫芝 ﹞少有高行,不娶,得浮图心法,所至翛然,而工于作诗。”《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然神仙一辈,叫做会中人,再不消甚么口诀,甚么心法,都只是一笑而喻。”

(2).对色法而言,即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心法。

(3).泛指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 宋 朱熹 《<中庸>章句》:“此篇乃 孔 门传授心法, 子思 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 孟子 。” 宋 蔡沉 《<书经集传>序》:“精一执中, 尧 、 舜 、 禹 相授之心法也。”

浮生

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人生为“浮生”。 南朝 宋 鲍照 《答客》诗:“浮生急驰电,物道险絃丝。” 唐 元稹 《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自言行乐朝朝是,岂料浮生渐渐忙。” 明 王錂 《春芜记·宴赏》:“浮生回首如驰影,能消几度閒愁闷。” 茅盾 《追求》三:“永别了!如梦的浮生,谜一样的人生!”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不堪

(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备不堪

(2)

坏到极点

那饭菜都系不堪之物。——《红楼梦》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