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旨加赈去岁河决被灾江南河南山东各州县诗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昨年河三决,决莫不为灾。

江南先合龙,实因河涸培。

邳睢已受沴,稻禾难重栽。

崇明别风潮,田宅率污莱。

丰沛以湖溢,乃致城垣隤。

豫省实两岸,南轻北重摧。

浸淫至山左,三湖连无涯。

冬月报合龙,曾未三日排。

旋复报溃堤,蒿目心为灰。

嗟嗟四省民,昏垫良可哀。

均当与加赈,轻重则有差。

致灾岂无由,究由我政乖。

五字当自责,南望诚惭哉。

诗词问答

问:《降旨加赈去岁河决被灾江南河南山东各州县诗以志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

2. 昨岁先据萨载等奏江南之邳睢南岸魏家庄大堤漫没旋据韩鑅奏河南祥符南岸焦桥漫水过堤嗣韩鑅复奏仪封北岸曲家楼漫溢上游既经夺溜于是全河水势由山东 * 而江南之魏家庄旋报合龙矣

参考注释

昨年

去年。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即如昨年,皇上以虏贼内犯,特勑廷臣,集议防虏之策。” 鲁迅 《集外集拾遗·今春的两种感想》:“昨年 东北 事变详情我一点不知道。”

莫不

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合龙

桥梁、堤、坝等从两端施工的工程在中间接合

大堤即将合龙

崇明

(1).尊崇。《后汉书·樊準传》:“故虽 大舜 圣德,孳孳为善; 成王 贤主,崇明师傅。”《魏书·世宗纪》:“莫不崇建胶序,开训国胄,昭宣《三礼》,崇明四术。”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达理》:“ 涪陵 譙天授 牧牛图诗一章,言其崇明礼法,目无邪视。”

(2).犹高明。指卓越杰出的人物。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 管仲 死已久,墓在西北隅;后面崔嵬者, 桓公 旧塚庐。君来诚既晚,不覩崇明初。”

别风

(1). 汉 宫阙名。《文选·班固<西都赋>》:“内则 别风 之嶕嶢,眇丽巧而耸擢。” 李善 注:“《三辅故事》曰:‘ 建章宫 东有 折风闕 。’《关中纪》曰:‘ 折风 一名 别风 。’”

(2).“列风”之讹。列,通“ 烈 ”。 晋 陆云 《纡思》:“耻蒙垢於同尘,思振挥於别风。” 明 许承钦 《吕梁洪》诗:“别风颯颯山容昏。”参见“ 别风淮雨 ”。

田宅

田地和房屋。《礼记·曲礼上》:“献田宅者,操书致。”《史记·平準书》:“ 式 入山牧十餘岁,羊致千餘头,买田宅。”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永叔见寄》:“儻公他时买田宅,愿以藜杖从招携。” 贺锦斋 《澧沅歌》:“抽税筹款征钱粮,催租逼押夺田宅。”

污莱

(1).谓田地荒废。《诗·小雅·十月之交》:“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毛 传:“下则污,高则莱。”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卒,尽也。田不治则下者污而水秽,高者莱而草秽。”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至使田卒污莱,室如悬磬。”

(2).指荒地。《宋书·五行志三》:“宫室焚毁,化为污莱。”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污莱尽闢,甍宇兼倍。”《明史·汪应蛟传》:“ 应蛟 在 天津 ,见 葛沽 、 白塘 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清史稿·高宗纪三》:“今 乌鲁木齐 各处屯政方兴,客民前往,各成聚落,污莱闢而就食多。”

丰沛

(1).盛多貌。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於是皇泽丰沛,主恩满溢。”《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洪泽丰沛,漫衍八方。” 晋 张载 《失题》诗:“ 江 南郡蔗,酿液丰沛。”

(2).汹涌的波涛。《古文苑·刘歆<遂初赋>》:“遭 阳侯 之丰沛兮,乘素波以聊戾。” 章樵 注:“丰沛,波之汹涌也。”

(3). 汉高祖 , 沛 丰邑 人,因以 丰沛 称 高祖 故乡。 汉 王充 《论衡·命义》:“犹 高祖 初起,相工入 丰沛 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 金 元好问 《读书》诗:“ 丰沛 帝乡多将相,莫从兴运论人材。” 清 张玉书 《谒项王庙》诗:“君不见 下相 城头望 丰沛 ,樵歌暮上 歌风臺 。”

(4).借指帝王故乡。 晋 陆云 《盛德颂》:“ 丰沛 之旅,其会如林。” 南朝 陈 徐陵 《进武帝为长城公诏》:“自镇抚 枌 榆 ,永寧丰沛。”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 汾晋 为 丰沛 ,暴 隋 竟涤除。” 清 万寿祺 《五月》诗:“矞云五色日重光,今上龙飞 丰沛 乡。”

(5).借指 汉高祖 。 明 海瑞 《春日阻风部中限韵》:“朝马不嘶金勒断,塞游无路到关愁;却思 丰沛 有遗恨,猛士雕残蔓草愁。”

(6).泛指帝王。 郭沫若 《黑猫》二:“在宣布独立以后,更有 萑苻 馀孽一变而为 韦沛 功臣。”

(7).大的幡幔。《易·丰》“丰其沛,日中见沬” 唐 孔颖达 疏:“夫处光大之时,而丰沛见沬。” 陆德明 释文:“沛,或本作旆,谓幡幔也。”

城垣

城池的墙垣

两岸

水流两旁的陆地。《宋书·刘钟传》:“ 循 先留别帅 范崇民 以精兵高舰据 南陵 ,夹屯两岸。”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茅盾 《子夜》一:“现在沿这 苏州河 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

浸淫

(1).浸润;濡湿。 汉 董仲舒 《雨雹对》:“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 唐 韩偓 《荷花》诗:“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

(2).引申为浸染,濡染。《墨子·大取》:“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 孙诒让 间诂:“《文选·洞簫赋》 李 注云:‘浸淫,犹渐冉,相亲附之意也。’” 汉 东方朔 《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日浸淫而合同。” 元 石岩 《<志雅堂杂钞>序》:“翁浸淫乎前辈,商榷乎朋儕,故词为专门而不仅词也。” 清 戴名世 《<狄向涛稿>序》:“余故独著 向涛 之志如此,以见世犹有卓然自立不为世俗之所浸淫者。” 朱自清 《陶诗的深度》:“固然所能找到的来历,即使切合,也还未必是作者有意引用;但一个人读书受用,有时候却便在无意的浸淫里。”

(3).水流溢,泛滥。 南朝 宋 鲍照 《送从弟道秀别》诗:“浸淫旦潮广,澜漫宿云滋。” 唐 刘禹锡 《救沉志》:“ 贞元 季年大水……崱嶷前迈,浸淫旁掩。”《明史·河渠志二》:“ 淮 泗 之水不下 清口 而下 山阳 ,从 黄浦口 入海。 浦口 不能尽洩,浸淫 高 、 宝 邵伯 诸湖,而湖堤尽没。”

(4).逐渐蔓延、扩展。《汉书·食货志下》:“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於是 青 、 徐 、 荆 、 楚 之地往往万数。”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晚年苦两脚浮肿,医疗莫效,久之肉烂指落,浸淫溃至半脛而死。”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楚人伐黄楚人伐徐公至自会》:“ 齐 既视 黄 而不救,然后浸淫而及 徐 。” 章炳麟 《五无论》:“新生之种,渐为原人,久更浸淫,而今之社会,今之国家,又且復见。”

(5).渐渐。《新唐书·张延赏传》:“道路訾谤,浸淫闻於上。” 清 谭嗣同 《仁学》一:“乌知乎学子术焉,士大夫术焉,诸侯王术焉,浸淫而天子亦术焉。”

(6).侵害;蚕食。《南齐书·孔稚珪传》:“昔岁蚁坏,瘻食 樊 汉 ;今兹虫毒,浸淫未已。”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北狄矜功,耗蠹中国,种类磐牙,根柢封殖,异术肺腑,縞衣如荼,挟邪作蛊,浸淫宇内,倒悬不解,百有餘年。”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四:“若优容而与之,虏情无厌,浸淫不已。”

(7).渐近;接近。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其存而下者, 孟郊 东野 始以其诗鸣;其高出 魏 晋 ,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 汉 氏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摹印》:“近来宗 秦 汉 者甚多…… 天都 人尤擅其妙,如 歙 之 巴雋堂 、 胡城东 、 巴煜亭 、 鲍梁侣 , 绩溪 之 周宗杭 ,皆能浸淫乎 秦 汉 者。”

(8).指时间的迁流。 宋 王安石 《书<洪范传>后》:“浸淫至於 汉 ,而传注之家作。” 宋 洪迈 《<隶续>序》:“空篋中得所藏碑百八十有九,译其文又述其所以然为二十七卷,曰《隶释》……而又得之,则列於廿七卷以往,曰《隶续》,大氐皆祖 东汉 时,其高出 西京 ,浸淫以及 魏 晋 者,率不能什一。” 清 冯桂芬 《<问经堂印谱>序》:“顾 汉 印所识,官位名氏而已,浸淫至於 元 明 以来,署斋阁,鐫诗词,为用滋广。”

(9).雨、泪、汗等不断落下或流淌。 宋 欧阳修 《喜雨》诗:“小雨散浸淫,为润广且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覆盆子》﹝附方﹞引 苏颂 曰:“按 崔元亮 《海上集验方》:治目暗不见物,冷泪浸淫不止,及青盲、天行目暗等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輟涕抚之,则气息休休,而大汗浸淫,沾浹裀褥。”

(10).沉浸。比喻被某种事物深深吸引。 明 高攀龙 《崇正学辟异说疏》:“明詔中外,非四书五经不读,而不得浸淫于佛 老 之説。” 茅盾 《虹》九:“但是有一天 梁刚夫 来,看见 梅女士 浸淫在书本里。”

山左

(1).山的东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翼际山 ﹞上有 吴 江夏 太守 陆涣 所治城……山左即 沔水 口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别驾》:“某别驾之任 岭 南,值大雨,借馆於山左 许氏 家。”

(2).特指 山东省 。因在 太行山 之左(东),故称。 清 黄宗羲 《通议大夫靳公传》:“先世为 山左 之 歷城 人。” 清 刘大櫆 《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 治运 提学 山左 ,公主校閲,甄拔号得人。”

无涯

无尽;无限

灾祸无涯

冬月

指冬天。《史记·酷吏列传》:“ 温舒 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南史·刘孝绰传》:“初, 孝绰 居母忧,冬月饮冷水,因得冷癖,以 大同 五年卒官,年五十九。”《宋史·刑法志三》:“ 吴充 建请:‘流人冬寒被创,上道多冻死。请自今非情理巨蠧,遇冬月听留役本处,至春月遣之。’詔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我从去年冬月里就答应他引见你大哥的,所以他一直等在京里,不然他早就要赶回 湖北 去的了。”

三日

(1).三天。《易·蛊》:“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2).一个月的第三天。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二月三日, 丕 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復四年。”

(3).指三月三日上巳节。 晋 潘尼 《三月三日洛水》诗:“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旂。”

旋复

回转,回还。 汉 傅毅 《迪志诗》:“日月逾迈,岂云旋復。”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顾旋復之无轨,长自弃於遐滨。”

蒿目

(1).极目远望。《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宋 王安石 《忆金陵》诗之二:“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陈迹故难忘。”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

(2).犹言蒿目时艰。《明史·职官志一》:“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参见“ 蒿目时艰 ”。

嗟嗟

(1).叹词。表示招呼。《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2).叹词。表示感慨。《楚辞·九章》:“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唐 李颀 《行路难》诗:“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可为邻。” 明 张煌言 《长鲸行》:“嗟嗟长鲸尔何愚,如彼异类空屈节。”

(3).叹词。表示赞美。《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郑玄 笺:“重言嗟嗟,美叹之深。”《汉书·韦贤传》:“嗟嗟我王, 汉 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 明 陈烈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后序》:“嗟嗟树开国之勋猷,昭传世之文章。”

(4).象声词。犹溅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省民

视察民情。《国语·周语上》:“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昏垫

陷溺。指困于水灾。亦指水患,灾害。《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孔颖达 疏:“言天下之人,遭此大水,精神昏瞀迷惑,无有所知,又若沉溺,皆困此水灾也。 郑 云:‘昏,没也;垫,陷也。 禹 言洪水之时,人有没陷之害。’”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久痗昏垫苦,旅舘眺郊歧。” 宋 王安石 《上龚舍人书》:“比闻天子念东南之民困于昏垫,輟侍从之臣,亲至其地以劳徠安集之。” 清 魏源 《筹河篇下》:“ 沁水 浊悍衝决,使北行入 运 ,则 卫辉 必有昏垫之虞。”

可哀

(1).令人悲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2).可怜。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轻重

(1) 重量的大小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只箱子轻重不一样

(2) 情况严重程度的深浅,事情的主次

工作要分轻重缓急,不能一把抓

(3) 恰当或合适的性质或状态;适当限度或分寸

小孩子说话不知轻重

(4) 意义的大小

轻重固何如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有差

不一,有区别。《后汉书·张敏传》:“今託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路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謁。上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锡賚有差。”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浙江 等处,岁供糯米、小麦、黄豆,及穀草、稻皮、白麵有差。”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仲副宪》:“又劾大学士 赵国麟 、侍郎 许希孔 等往工部胥役 俞 姓家弔丧,有失大臣之体。诸人为之降黜有差。”

无由

没有门径或机会

相见无由

五字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汉书·艺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司马景王 命中书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 会 ( 钟会 )取草视,为定五字。 松 悦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当尔耶?’ 松 曰:‘ 钟会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韦舍人早朝》诗:“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於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诗。 五代 齐己 《秋夕书怀》诗:“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池塘春草 谢 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夺天工。”

自责

自己谴责自己

沉痛自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