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山

作者:张栻 朝代:宋代

游惠山原文

兹泉几岁月,复此慰渴心。
谅惟独钟秀,源委来何深。
在昔抱幽独,邂逅逢赏香。
希声听者难,至味乃可寻。
兀坐正亭午,凉风度清阴。
於焉有深晤,三叹复微吟。

诗词问答

问:游惠山的作者是谁?答:张栻
问:游惠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张栻的名句有哪些?答:张栻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兹泉

泉名。相传为 姜太公 遇 周文王 时的钓鱼处。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上》:“ 渭水 之右, 磻溪水 注之。水出 南山 兹谷 ,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 兹泉 ……即《吕氏春秋》所谓 太公 钓 兹泉 也。”《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吕氏春秋》亦作 兹泉 。今本《吕氏春秋·谨听》作“滋泉”。

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独钟

特别集中;单独汇聚。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惟 珽 ( 祖珽 )《修文御览》特传於 宋 ……其子 君彦 ,復以文知名。 隋 末小人有天幸如此!要之实古今沴气所独钟也。” 明 王鏊 《洞庭两山赋》:“物不两大,美有独钟。”

源委

原由曲衷

在昔

从前;往昔。《书·洪范》:“我闻在昔, 鯀 陻洪水,汩陈其五行。” 汉 班固 《东都赋》:“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 宋 曾巩 《齐州谢到任表》:“习诈而夸,著流风於在昔;多盗与讼,号难治於当今。”

幽独

(1).静寂孤独。亦指静寂孤独的人。《楚辞·九章·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 唐 司空图 《秋思》诗:“势利长草草,何人访幽独?”

(2).独处。 清 陈确 《讲义二·尽心章》:“古有谓性为天所命者,非推高之词也,正欲合言之而使学者反求诸幽独之地焉耳。” 清 谭嗣同 《仁学》二:“莫显乎微,容色可徵意旨;莫见乎隐,幽独即是大廷。”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诗·唐风·绸缪》

邂逅发露,祸及知亲。——《后汉书·杜根传》

邂逅迷惑。——《三国志·管宁传》

希声

(1).无声,听而不闻的声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 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 清 龚自珍 《写神思铭》:“我铭代絃,希声不传,千春万年。”

(2).指奇异的音响。

(3).指玄妙虚幻的言谈。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浅薄之徒,率多夸诞自称説,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

(4).指清静无为之道。 清 钮琇 《觚賸·景龙观钟铭》:“虽大道无为,济物归於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於希声。”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非泊然寡营,观物深窈,翫希声而友前哲,殆未足语於此。”

听者

特指听众之一

至味

最美好的滋味;最美味的食品。《吕氏春秋·本味》:“ 汤 得 伊尹 ,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説 汤 以至味。” 高诱 注:“为 汤 説美味。”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 明 方孝孺 《王温子栗字说》:“饮食资乎水火,而饮食非水火也。咸酸本乎盐梅,而至味非盐梅也。”

乃可

(1).竟可。《列子·汤问》:“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2).才可。《百喻经·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医言当须倒灌乃可瘥耳。”

(3).岂可,那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张季鹰 纵任不拘,时人号为 江东 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南齐书·张敬儿传》:“足下乃可不通大理,要听君子之言,岂可罔灭天理,一何若兹?”

(4).宁可;宁使。《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将来今日目前,见这箇弱事,乃可不要富贵,亦不藉你官职。”

兀坐

危坐,端坐

冥然兀坐。——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亭午

正午;中午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凉风

清凉的风

凉风掠面

清阴

(1).清凉的树阴。 晋 陶潜 《归鸟诗》:“顾儔相鸣,景庇清阴。” 唐 薛能 《杨柳枝》词:“游人莫道栽无益,桃李清阴却不如。”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一折:“你恋着那清阴半亩香千阵。”

(2).喻恩泽。 宋 苏轼 《补唐文宗柳公权联句》:“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3).谓天气阴凉。 宋 梅尧臣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是时天清阴,力气勇奔骤。”

三叹

亦作“ 三叹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

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微吟

小声吟咏。《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雍门子 臺微吟, 孟尝君 为之於邑。” 宋 陆游 《一笑》诗:“半醉微吟不怕寒,江边一笑觉天宽。”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得十五首》之三:“所以志为道,淡宕生微吟。” 郁达夫 《赠福州报界同人》诗之一:“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