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毅甫州名五首·其二

作者:吕陶 朝代:宋代

和孔毅甫州名五首·其二原文

衡阳古胜郡,齐民颇淳质。

富饶几维扬,朴静类高密。

易将诚心感,难以威势屈。

水宿亦安枕,岩扉不施荜。

太平得良守,条教尽归一。

人方乐简治,自为宜老佚。

穷通有定数,舒卷犹古帙。

深思已诣理,达观岂言物。

屡尝登宾阶,每许脱朝绂。

共谈海鹏志,不道塞马失。

金声发锵锵,宝肆容瑟瑟。

遂回岷山眼,未委瘴江骨。

赓咏酬真乐,聊以歌化日。

珷玞难重陈,黄玉似蒸栗。

诗词问答

问:和孔毅甫州名五首·其二的作者是谁?答:吕陶
问:和孔毅甫州名五首·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吕陶的名句有哪些?答:吕陶名句大全

注释

1. 文渊阁本作谐

参考注释

齐民

(1).犹平民。《庄子·渔父》:“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齐民。”《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鷄走狗马,弋猎博戏,辞齐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 清 赵翼 《华岗》诗:“同为一齐民,莫呼归长吏。”

(2).谓治理人民。《韩非子·八经》:“设法度以齐民,信赏罚以尽民能。” 宋 梅尧臣 《访施八评事》诗:“嬾问齐民术,喜看 庄叟 书。”

淳质

敦厚质朴。 唐 刘知几 《史通·二体》:“世犹淳质,文从简略。”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三代以前,其风淳质修谨不必言。” 明 唐顺之 《程少君行状》:“少君为人,淳质无所猜,对人輒见肝膈,人或愚之,终不为变。” 章炳麟 《文学说例》:“当文学陵迟,躁人喋喋,而欲救以淳质,非此莫由也。”

富饶

财富充足;物产丰富

维扬

扬州 的别称。《书·禹贡》:“ 淮 海惟 扬州 。”惟,通“ 维 ”。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淮 海 维扬 ,三千餘里。” 唐 刘希夷 《江南曲》之五:“潮平见 楚 甸,天际望 维扬 。” 明 李东阳 《九日渡江》诗:“直过 真州 更东下,夜深灯火宿 维扬 。” 清 赵翼 《清明前二日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诗:“信哉繁丽推 维扬 ,肯让他邦夸绣错。”

朴静

(1).谓顺乎自然而无所作为。 唐 王勃 《梓州慧义寺碑铭》:“岂非君臣朴静,则上皇扶失道之危;仁义沸腾,则大雄拯横流之弊。”

(2).质朴文静。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六子五姪,皆朴静重訥,未尝程督,鵠侍株立,不一乱声色。”

高密

(1).高大。 三国 魏 应璩 《与尚书诸郎书》:“陋巷之居,无高密之宇;壁立之室,无旬朔之资。”

(2).借指富贵之家、高门望族。 宋 苏轼 《坤成节功德疏文》之一:“伏以功存社稷,庆钟高密之门;泽及本枝,天胙大任之德。”

(3).指 汉 代 郑玄 。 郑玄 是 山东 高密 人。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钱大昕》:“以 汉 儒拟之,在 高密 之下。”

(4).指 汉 代 邓禹 。 邓禹 以功封 高密侯 。 清 吴伟业 《投赠督府马公》诗之一:“上相 始兴 开北府,通侯 高密 镇 西京 。”

将诚

表达诚意。《清史稿·礼志四》:“至四时进献,按时以奉,春雏鷄二,夏子鹅一,秋鱼一,冬雉二,选肥且泽者以将诚焉。”

心感

(1).谓人心感化。 唐 白居易 《王泽流人心感策》:“泽流心感,而天下不太平者,未之有也。”

(2).心里感动,感激。 元 范康 《竹叶舟》楔子:“累蒙书召,小生非不心感,但是我萤窗雪案,辛苦多年,自谓功名唾手可拾,岂知累科下第,惶恐难归,以此拜访无颜。”《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张姑娘 又把 十三妹 的形容举止并定亲以前怎样先私下问他许多的话都倾心吐胆的告诉了婆婆。 安太太 更是心感。”

难以

根据场合或情况很难作为自然的结果或后果

我难以拒绝

难以满足

威势

(1) 威力权势

倚仗威势

(2) 〈方〉∶威风

(3) 威力和气势

入夜,酷暑的威势才稍稍减退

水宿

(1).谓栖息于水。 晋 左思 《蜀都赋》:“云飞水宿,哢吭清渠。”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文鱼水宿,锦鸟云翔。” 唐 杜甫 《倦夜》诗:“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2).指在舟中或水边过夜。《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吕延济 注:“水宿,宿於舟中也。”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栈石星饭,结荷水宿。” 唐 李白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诗:“水宿 五溪 月,霜啼 三峡 猿。” 明 高明 《琵琶记·路途劳顿》:“奴家为欲赴京寻夫,於路风餐水宿,履险登高,受了多少狼狈。”

(3).白菖蒲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白昌》。

星座名。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方列星七宿的总称。《后汉书·崔駰传》:“阴事终而水宿藏。” 李贤 注:“水宿谓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也。”《国语·周语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析木之分歷建星及牵牛皆水宿,言得水类。”

安枕

安眠。亦用以比喻无忧无虑。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二》:“欲平 赤眉 而后入关,是不守其本而争其末也!恐国家之守转在 函谷 ,虽卧 洛阳 ,得安枕邪?” 宋 叶适 《上殿札子》:“故内治柔和无狡悍思乱之民,不烦寸兵尺铁,可以安枕,此其得也。”《明史·兵志三》:“将士疲于奔命,未尝得安枕也。” 陈毅 《宿欧西》诗:“十日荒烟尽涤荡,今夜安枕似我屋。”

岩扉

(1).岩洞的门。 唐 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巖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唐 李商隐 《重过圣女祠》诗:“白石巖扉碧蘚滋,上清沦謫得归迟。”

(2).借指隐士的住处。 宋 陆游 《开元暮归》诗:“茹芝却粒平生事,回首巖扉一愴神。”

不施

不见施用。 唐 韩愈 《贞耀先生墓志铭》:“维卒不施,以昌其诗。”

不简慢。施,通“ 弛 ”。《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 刘宝楠 正义:“不施, 汉 石经同。《释文》作‘不弛’。施、弛二字,古多通用……此文不施,即‘不弛’假借。 郑 注《坊记》云:‘弛,弃忘也。’”

太平

社会安定

安于太平之乐。——宋· 苏轼《教战守》

良守

贤能的州郡长官。 晋 傅咸 《赠建平太守李叔龙》诗:“弘道兴化,实在良守。”《晋书·诸葛恢传》:“今之 会稽 ,昔之 关中 ,足食足兵,在於良守。”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昔者贤牧分 陕 ,良守共治,下邑必树其风,一乡可以为绩。”

条教

法规,教令。《汉书·董仲舒传》:“ 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晋书·殷仲堪传》:“领 晋陵 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録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 唐无可 《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条教关天道,歌謡入圣聪。”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处则为佔毕絃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群之部勒条教愈分明者,则其族愈强,而其种之传愈远。”

归一

亦作“ 归壹 ”。1.统一;一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致化归一,分教斯五。” 宋 苏轼 《申省乞罢详定役法状》:“所贵议论归一。” 宋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及 董仲舒 稍推明之,与人主意合,则杂家异学始絀,而归壹於 孔 氏矣。”《元代白话碑集录》附录一《重编百丈清规圣旨》:“教 大龙翔集庆寺 笑隐长老 为头,拣选有本事的和尚,好生校正归一者。”

(2).犹规矩。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一折:“我怎生不归一?我是第一个归一的人。”

人方

古族名。即 夷方 。人,通“ 夷 ”。 殷 代分布在今 山东 一带。 帝乙 、 帝辛 时曾多次抗 殷 ,后为 殷 所并。参阅《殷虚书契前编》。

自为

(从哲学范畴解释,自为即)自觉,自由(掌握了事物运动规律,按规律办事)

穷通

(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

(2).谓干涸与流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川渠 又东北合 滱水 ,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3).谓阻隔与通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

定数

(1) 一定的气数;定命

在迷信的人看来,什么事都有一个定数

(2) 确定的数量

这台机车的牵引定数,由原来拉一千多吨提高到二千三百吨

舒卷

(1).舒展和卷缩。 汉 刘胜 《文木赋》:“裁为用器,曲直舒卷。” 南朝 齐 王融 《巫山高》诗:“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宋 陆游 《居室记》:“东西北皆为窗,窗皆设帘障,视晦明寒燠为舒卷启闭之节。” 清 吴伟业 《赠松郡副守涪陵陈三石》诗:“湖天摇落云舒卷, 巫山 萧森路折盘。”

(2).指人事的进退、出处。舒谓伸展其志,卷谓其志不伸而退藏。 晋 潘岳 《西征赋》:“ 孔 随时以行藏, 蘧 与国而舒卷。” 宋 曾巩 《 * 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丈夫舒卷要宏达,世路俯仰多拘牵。” 明 高启 《甪里村》诗:“始潜避 秦 君,终出安 汉 嗣。世罗焉能覊,舒卷聊自肆。”

深思

认真思考,深入考虑

深思熟虑

诣理

合理。 唐 权德舆 《<司徒张公集>序》:“其餘赞勋阀,表丘陇,铭器叙事,放言诣理,皆与作者方驾。”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若执事之言政,诣理切情。”《宋史·李穀传》:“ 穀 为人厚重刚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谈论,议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诣理,辞气明畅,人主为之耸听。”

达观

心胸开朗,见解通达

宾阶

西阶。古时宾主相见,宾自西阶上,故称。《书·顾命》:“大輅在宾阶面,缀輅在阼阶面。” 唐 韩愈 《送区册序》:“升自宾阶,仪观甚伟。”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房前各有阶,右为宾阶,左为阼阶。”

不道

(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的罪名。——鲁迅《“友邦惊诧”论》

(2)

无道

大逆不道

塞马

(1).塞上的马。 北周 庾信 《和赵王送峡中军》诗:“胡笳遥惊夜,塞马暗嘶羣。” 唐 元稹 《塞马》诗:“塞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明 马銮 《雨中偕友人过度来亲家小饮即事》诗:“薄暮城乌息,频年塞马骄。”

(2).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吉凶莫测。亦用以表示超然于得失祸福之外。 唐 杜牧 《赠李侍御》诗:“冥鸿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 宋 司马光 《自嘲》诗:“有心齐塞马,无意羡川鱼。”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效款》:“塞马去无凭准, 楚 弓丧何须问。”

金声

(1).指钲声。《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汉书·李陵传》:“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 颜师古 注:“金谓鉦也,一名鐲。”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2).指钟声。 唐 沉佺期 《同李舍人冬日集安乐公主山池》诗:“兴尽方投辖,金声还復传。” 宋 苏轼 《十二琴铭·天球》:“有蔚者桐,僵于下阳之庭。奏刀而玉质,成器而金声。” 清 金人瑞 《长夏读杜诗有怀明人法师却寄二十四韵》:“金声齐雅颂,玉尺辨毫釐。”

(3).指金石声。 唐 唐彦谦 《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醉中篇什金声在,别后音书锦字空。” 明 何景明 《赠子言》诗:“腰佩白玉环,手掷金声赋。” 叶景葵 《<蔽庐丛志>序》:“金声掷地,诵 左 赋而俗耳顿聪。”

(4).对人声音的美称。 明 沉仕 《桂枝香·咏镜题情》曲:“爱你秋波如练,金声娇软。”

(5).恭敬的声音。《逸周书·酆保》:“卑位柔色,金声以合之。” 朱右曾 校释:“金声,肃也。”

(6).比喻美好的声誉。 晋 刘琨 《劝进表》:“玉质幼彰,金声夙振。” 唐 卢纶 《送黎燧尉阳翟》诗:“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

(7).指声誉传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 贾 玉振於 唐 初。”

锵锵

(1) 同“锵”

(2) 盛的样子

子将之陕,门人从者锵锵焉被于路。——《文中子》

(3) 高的样子

逾高阁之锵锵。——《后汉书》。李贤注:“锵锵,高貌也。”

(4) 行走的样子

出车槛槛,被练锵锵。——《文选·左思·吴都赋》

宝肆

珠宝店。 唐 李商隐 《寄彭城公启》:“宝肆迴肠,只期 和氏 ;毉门投足,永念 仓公 。” 唐 李朝威 《柳毅传》:“ 毅 因适 广陵 宝肆,鬻其所得。百未发一,财已盈兆。”《云笈七籤》卷六五:“冷若蕙风之叩琼林,焕若晨景之曄宝肆。”

瑟瑟

(1) 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

秋风瑟瑟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形容颤抖

瑟瑟发抖

岷山

中国西部大山。位于四川松潘县北,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平均高度 2500 米,主峰 5588 米

未委

未悉,不知。 宋 岳飞 《申省招安寇盗状》:“ 湖东路 见今盗贼啸聚,动以数万……除见措置剿杀外,其间若有能改行自新之人,未委合与不合招安?”

赓咏

相继咏和。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上:“君臣会遇,形於賡咏,此与 唐 虞 賡载,事虽异而意同也。”《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太子通 满 汉 文字,嫺骑射,从上行幸,賡咏斐然。”

化日

太阳光。亦借指白昼。《宋史·乐志》:“化日初长,时当暮春。蚕事方兴,惟后惟嬪。” 金 元好问 《庆高评事八十之寿》诗:“化日舒长留暮景,秋风摇落变春温。”

珷玞

似玉的美石。《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大兴殿舍,功作万计, 徂来 之松,刊山穷谷,怪石珷玞,浮于 河 淮 。” 唐 窦臮 《述书赋》:“ 纂 焕 嗣圣,体多拘捡,如彼珷玞,乱其琬琰。”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真玉既出,焉用珷玞,皎月当空,何劳爝火。” 蔡有守 《师子林》诗:“世之 耳 餘 辈,珷玞混球琳。”

重陈

再陈说,重复叙述。 晋 刘琨 《扶风歌》:“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难重陈。” 五代 和凝 《菩萨蛮》词:“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

黄玉

(1).黄色的玉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衣黄衣,服黄玉。”《宋书·符瑞志上》:“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按,今指含氟的硅酸盐矿物。通常为黄色,亦有浅蓝、浅绿、浅灰或白色。有玻璃光泽,硬度大。

(2).比喻栗肉。 元 张雨 《新栗寄云林》诗:“朅来 常熟 尝新栗,黄玉穰分紫壳开。”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