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

作者:吴则礼 朝代:宋代

多丽原文

听新蝉,舜琴初弄清弦。
伴薰风、匆匆佳气,锺希世英贤。
正芳蓂、更馀九荚,况强仕,犹待三年。
笔下烟云,胸中岩壑,玉峰凛凛映人寒。
公不见、清潭宝剑,九彩动星躔。
浑疑是,风雷变化,落在人间。
驻东阳、清谭终日,种成桃李森然。
向庭闱、彩衣有庆,更华萼、棠棣相鲜。
骥足难留,牛刀暂屈,匪朝伊夕步花砖。
自今往、掀天扶地,声迹寄凌烟。
它时事,赤松共约,携手骖鸾。

诗词问答

问:多丽的作者是谁?答:吴则礼
问:多丽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多丽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吴则礼的名句有哪些?答:吴则礼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新蝉

初夏的鸣蝉。 唐 白居易 《六月三日夜闻蝉》诗:“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弹琴诉怨》:“柳阴中忽听新蝉,更流萤飞来庭院。”

舜琴

五弦琴。相传为 舜 为创,故云。《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风》。” 南朝 梁 沉约 《梁鞞舞歌》:“ 舜 琴中已絶, 尧 衣今復垂。” 前蜀 韦庄 《悼亡姬》诗:“ 湘江 水阔 苍梧 远,何处相思弄 舜 琴。”

清弦

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拨动其弦,则发出清亮的乐音。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絃。”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靚粧坐帐里,当户弄清絃。” 唐 陈子昂 《薛大夫山亭宴序》:“斟緑酒,弄清絃。”

薰风

(1).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唐 白居易 《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明 李东阳 《天津八景》诗之四:“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 陈毅 《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解放 寧 沪 吾道东,大军整肃胜薰风。”

(2).相传 舜 唱《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句,见《孔子家语·辩乐》。后因以“薰风”指《南风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有虞 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於元后,‘烂云’歌於列臣。” 宋 苏轼 《东阳水乐亭》诗:“鏗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伐君独喜。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

匆匆

急急忙忙的样子

老栓匆匆走出,给他泡上茶。—— 鲁迅《药》

佳气

(1).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汉 班固 《 * 通·封禅》:“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 唐 李白 《明堂赋》:“含佳气之青葱,吐祥烟之鬱嵂。”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之二:“自古帝王州,鬱鬱葱葱佳气浮。” 明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 秦皇 空此瘞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远望宫殿嵯峨,满山翠柏,丽日阳春,佳气腾腾。”

(2).泛指美好的风光。 唐 储光羲 《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之三:“大道直如髮,春日佳气多。”

(3).清雅的气味。 唐 杜甫 《枯楠》诗:“涷雨落流胶,衝风夺佳气。” 宋 王安石 《朱朝议移法云兰》诗:“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希世

(1) 世上少有

乐官传视曰:“希世之珍也”。——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迎合世俗;迎合统治者的意志

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汉书·董仲舒传》

英贤

德才杰出的人。《后汉书·马严传》:“能通《左氏春秋》,因览百家羣言,遂结英贤,京师大人咸器异之。” 唐 杜甫 《喜晴》诗:“英贤遇轗軻,远引蟠泥沙。”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地灵物秀气淑美,由来袞袞生英贤。” 王闿运 《丁文诚诔》:“窃微生之逢辰,交当代之英贤。”

强仕

1.亦作"彊仕"。 2.四十岁的代称。语本《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

笔下

(1) 指文章的写作

笔下生花

(2) 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

笔下留情

烟云

烟气和云

烟云缭绕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岩壑

(1).山峦溪谷。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寝瘵谢人事,灭跡入云峯。巖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 唐 卢纶 《太白西峰书怀》诗:“山明鸟声乐,日气生巖壑。”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阳光散巖壑,秋容淡相辉。” 清 黄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诗:“巖壑白浩浩,千里不可别。”

(2).借指隐者的住所或隐者。 唐 岑参 《下外江舟中怀终南旧居》诗:“巖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 宋 黄庭坚 《和答外舅孙莘老》诗:“少监巖壑姿,宿昔廊庙具。”

凛凛

(1) 寒冷

水气凛凛

(2) 严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样子

凛凛如生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清潭

清澈的深渊。 南朝 宋 谢灵运 《归途赋》:“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 南朝 宋 鲍照 《三日游南苑》诗:“清潭圆翠会,花薄缘綺纹。”

宝剑

原来指罕见而贵重的剑,后泛指普通剑

星躔

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南朝 梁武帝 《阊阖篇》:“长旗扫月窟,凤迹辗星躔。”《旧唐书·文宗纪下》:“德有所未至,信有所未孚,灾气上腾,天文謫见,再周期月,重扰星躔。” 宋 辛弃疾 《归朝欢》词:“有时光彩射星躔,何人汗简讎 天禄 ?” 明 唐顺之 《送蒋尉赴金华》诗:“分野应星躔, 金华 婺女边。” 清 高其倬 《望雪山》诗:“竖指数峰插霄汉,如坐井底窥星躔。”

风雷

(1).风和雷。《易·益》:“风雷,益。” 宋 曾巩 《喜雨》诗:“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天上过船》:“ 乾隆 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风雷大作。”

(2).形容响声巨大。 唐 方干 《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诗:“石上丛林碍星斗,窗前瀑布走风雷。”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剧变化的形势。 宋 苏轼 《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诗:“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岂如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 珠江 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迴?”

变化

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礼记·中庸》疏

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东阳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沉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清谭

见“ 清谈 ”。

终日

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森然

(1) 形容繁密

古木森然

(2) 形容阴沉可怕

森然可怖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形容高耸林立的样子

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宋· 沈括《梦溪笔谈》

庭闱

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文选·束晳〈补亡〉诗》:“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庭闈,亲之所居。” 唐 张九龄 《酬宋使君见诒》诗:“庭闈际海曲,軺传荷天慈。”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训,言动皆必以礼。”因用以称父母。 唐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闈?” 宋 王安石 《忆昨诗示诸外弟》:“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闈。”

彩衣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 楚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宋 王禹偁 《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

(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

(2).谓孝养父母。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熙熙愉愉,承颜侍膳,虽隆云路之望,终确綵衣之恋。” 宋 沉遘 《五言送徐同年谔出京》:“还家昼锦乐,拜寿綵衣荣。”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綵衣归来奉翁母,愿言寿比三山久。”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参见“ 綵衣娱亲 ”。

华萼

(1).亦作“ 华蕚 ”。同“ 华鄂 ”。《文选·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华蕚相光饰,嚶鸣悦同响。” 吕延济 注:“华蕚,喻兄弟也。” 唐 李白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见千条之緑杨,折一枝以相赠,则华萼情在,吾无恨焉。” 宋 苏轼 《赐皇弟大宁郡王佖生日礼物口宣》:“乃眷贤王,篤生兹日,本枝之庆,华萼相承,宜分廏库之良,以致乔松之寿。”参见“ 华鄂 ”。

(2).指 唐玄宗 所建的 花萼楼 。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往来年少説 长安 , 玄武楼 成 华萼 废。”

棠棣

(1).木名。即郁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按,此为逸诗。《论语·子罕》引作“唐棣”。《晋书·索靖传》:“芝草蒲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

(2).花名。俗称棣棠。花黄色,春末开。 唐 李商隐 《寄罗劭兴》诗:“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冯浩 笺注:“《尔雅》分列唐棣、栘,棠棣、棣,而疏以《召南·唐棣之华》、《小雅·常棣之华》分属之。《本草》合引於郁李下。今且未细剖,而其花或白或赤,皆不言黄。故 程氏 谓今人园圃中有名棣棠者,花繁黄色, 义山 其指此耶?所揣颇似之矣。”

(3).《诗·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 唐 张九龄 《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兴属蒹葭变,文因棠棣飞。人伦用忠厚,帝德已光辉。” 宋 苏轼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 明 沉鲸 《双珠记·遗珠入宫》:“棠棣久飘零,几回寂寂,闻鸟顿心惊。”

骥足

比喻高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庞士元 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驥足耳。” 唐 雍陶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诗:“百里岂能容驥足,九霄终自别鷄群。” 清 刘大櫆 《送孙明府迁任凤阳》诗之一:“循吏声名动九閽,通才驥足岂辞繁。”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 * 》:“使起案之权,全归行政官之手,则议员自放弃其识见,有为之士,无从展其驥足。”

牛刀

宰牛的刀。语出《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常以喻大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譬割鸡之政,亦有牛刀。” 唐 孟浩然 《赠萧少府》诗:“鸿渐昇仪羽,牛刀列下班。”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词:“却笑 瀘 溪 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甌。” 清 沉起凤 《谐铎·鸡谈》:“尚得牛刀一试,冀他年大用也哉!”

匪朝伊夕

(1).不止一日。《南史·梁纪下》:“仰望鸞舆,匪朝伊夕,瞻言法驾,载渴且饥。” 唐 李林甫 《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瑞鹤卿云,祥光秘语,匪朝伊夕,不可胜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于时场籍,先两监而后乡贡,盖以朋友之臧否,文艺之优劣,切磋琢磨,匪朝伊夕,抑扬去就,与众共之。”

(2).非晨即夕。极言时间之短。《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 冉閔 之亡,匪朝伊夕,成败之形,昭然易见。” 唐 颜真卿 《让宪部尚书表》:“陛下剋復之期,匪朝伊夕。”

花砖

有彩色花纹的釉面砖,主要用来墁地

掀天

翻天。极言声势之大。 唐 白居易 《风雨夜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五代 齐己 《赠琴客》诗:“此境此身谁更爱,掀天羯鼓满 长安 。” 明 康海 《醉花阴·自寿》套曲:“覷的那掀天富贵似毫轻,敢更道唾手功名容易成。”《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此番为我出来,这是天理人情,无所为错;况又受了这场掀天风浪,难道我还责备你不成。” 叶圣陶 《某城纪事》:“一阵掀天的恶潮涌起时,余波折入港湾,便把小草冲走了。”

声迹

亦作“ 声跡 ”。1.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 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 。”《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 明 李东阳 《武昌府学重修记》:“ 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

(2).犹言音讯行踪。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分疏》:“ 宋 人 许昼 , 闽 人 黄遘 , 遘 尝宰 滑州 卫南 ,与 画 声迹不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一旦声跡彰露,亲庭罪责,将妾拘繫于内,郎赶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却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3).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 陈原 《社会语言学》9.1:“由于现代录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所有声迹或图像,都能很方便地录下来给人研究。”

见“ 声迹 ”。

凌烟

亦作“ 凌烟 ”。 1.犹凌云。 南朝 宋 谢灵运 《江妃赋》:“或飘翰凌烟,或潜泳浮海。” 唐 骆宾王 《送王赞府上京参选赋得鹤》:“虚心恆警露,孤影尚凌烟。” 唐 虞世南 《飞来双白鹤》诗:“飞来双白鹤,奋翼远凌烟。”

(2). 凌烟阁 的省称。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凌烟 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明 陆采 《明珠记·返旆》:“罢干戈,功写 凌烟 谁似我,声名千古壮京都。” 郁达夫 《题写真答荃君》诗之三:“儒生无分上 凌烟 ,出水清姿颇自怜。”

淩煙:凌烟阁 的省称。 宋 叶适 《晋元帝庙记》:“ 汉 唐 陋矣,其殊勋盛烈,亦纪官爵,图形貌,有 麒麟 、 云臺 、 凌烟 之目,夸其得意。” 元 马谦斋 《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夏》曲:“先生豪放,诗狂酒狂,志不在 凌烟 。” 明 张居正 《寄严少师三十韵》:“所希垂不朽,勋业在 凌烟 。”

时事

当代的事情,特指近期的国内大事

时事综述

赤松

(1).即 赤松子 。(1)《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 赤松 得之,与天地统。” 汉 王充 《论衡·无形》:“ 赤松 、 王乔 ,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 赤松子 ”。(2)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 金华 岸, 赤松 若可招。”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记》:“ 金华县 有 赤松涧 ,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以火 * 而化。”又引《浙江通志》:“ 金华县 北有 赤松山 ,相传 黄初平 叱石成羊处。 初平 号 赤松 ,故山以是名。”参见“ 赤松子 ”。

(2).亦作“ 赤诵 ”。复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八:“吾姓为 赤松 ,名 时乔 ,字 受纪 。”《宋书·符瑞志上》作“赤诵”。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造纸等用,树干可采松脂。又为观赏树。

携手

手拉手

携手并肩

骖鸾

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文选·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驂鸞腾天。” 吕向 注:“御鸞鹤而升天汉。” 唐 薛逢 《汉武宫词》:“絳节几时还入梦,碧桃何处更驂鸞。”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仙人驂鸞倏来往,烟鬟雾珮流云霰。” 清 舒位 《黔俗以试院丹笔写魁星相饷遗为是诗》:“想见白袍吟立鹤,仗伊綵笔去驂鸞。”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