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种菖蒲

作者:潘玙 朝代:宋代

移种菖蒲原文

谁剪苍龙髯,种之水边石。
不与草争春,四时挺幽碧。
余心具静观,而爱此正色。
一朝移香根,古瓷手亲植。
疏之以泠风,沐之以甘泽。
得此伴闲身,凡花何足惜。
呼童汛净室,寘彼芝兰侧。
如参物外人,利名念俱释。
如亲诗中仙,冷澹趣相得。
人物本一体,清浊霄壤隔。
物以类而聚,人于交贵择。
人为物之灵,讵可乏真识。

诗词问答

问:移种菖蒲的作者是谁?答:潘玙
问:移种菖蒲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潘玙的名句有哪些?答:潘玙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苍龙

(1)

(2)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称

(3) 太岁星,古时以为凶神,今比喻极其凶恶的人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 * 《清平乐·六盘山》

不与

不赞成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争春

争艳于春日。 宋 黄庭坚 《次韵答马中玉》之三:“争春梅柳无三月,对雪樽罍属二天。” 宋 陆游 《卜算子·咏梅》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羣芳妬。” * 《游越秀公园》诗:“ 越秀公园 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四时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幽碧

深绿色。 五代 齐己 《寄酬高辈推官》诗:“竹腻题幽碧,蕉乾裂脆声。”

静观

冷静地分析观察

冷眼静观

正色

(1) 又称“常色”。健康人面部色泽

(2) 纯正的颜色,指青、黄、赤、白、黑等色

(3) 严肃的神色

正色痛斥

正色厉声。——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国语·晋语》

泠风

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成玄英 疏:“泠,小风也。”《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 高诱 注:“泠风,和风,所以成穀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往新安桐庐口》诗:“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新唐书·柳宗元传》:“蒸为清氛,疏为泠风。”

甘泽

(1).甘雨。《后汉书·循吏传·孟尝》:“昔 东海 孝妇,感天致旱, 于公 一言,甘泽时降。”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三:“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仇兆鳌 注引《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浓云密布,甘泽如倾。”

(2).甘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甘遂》。

闲身

亦作“闲身”。古代指没有官职的身躯。 唐 牟融 《题道院壁》诗:“若使凡缘终可脱,也应从此度閒身。”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上·林乔》:“斗州无顿闲身处,时向梅花走一遭。” 明 文徵明 《除夕》诗之二:“未妨去国还飘泊,已把閒身等白云。”

凡花

平常的花。 唐 于濆 《寒食》诗:“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唐 庾传素 《木兰花》词:“木兰红艳多情态,不似凡花人不爱。”

何足

犹言哪里值得。《史记·秦本纪》:“﹝ 百里傒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六:“ 颖 心愴然,即寤,语诸左右,曰:‘梦为虚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贽 《复夏道甫》:“再勤学数年便当大捷矣,区区一秀才,何足以为轻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但因言语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七八次何足为奇,何况 中国 其实也并没有译过七八次的作品。”

净室

清静、干净的屋子(多指和尚或尼姑的住室)

芝兰

芝草和兰草皆香草名。古时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

芝兰之室

物外人

尘世以外的人。《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道貌堂堂,威仪凛凛,料为上界三清客,多是 蓬莱 物外人。”

利名

名利。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 金 韩玉 《感皇恩》词:“尘世利名,於身何有?老去生涯殢樽酒。”《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及至后边风云际会,超出泥涂,终日在仕宦途中、冠裳里面驰逐富贵,奔驱利名。”

冷澹

见“ 冷淡 ”。

相得

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

与公甚相得。——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人物

(1)

(2) 小说或戏剧中被描写的人

人物描写

(3) 被认为有突出或显著特性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 * 《沁园春·雪》

恺撒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4) 讲话者;提警告、提要求、鼓励或发命令的人

由一个圈内人物指导

(5) 有才能之人

此人是个人物

一体

(1) 有机的整体

融成一体

(2) 有机地结合或联结起来的整体

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胡越为一体。——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清浊

(1).清水与浊水。《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蓬卷无根株,涡洄乱清浊。”

(2).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宋 苏轼 《钱君倚哀词》:“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

(3).音乐的清音与浊音。《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4).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 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 法言 为 吴 人,而为 吴 音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李善 注:“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霄壤

(1).天和地,天地之间。 元 张养浩 《得子强也书诗以答之》:“缅思霄壤间,实与逆旅均。” 明 沉鲸 《双珠记·京邸叙亲》:“羡名倾霄壤,灵异动君王。”

(2).比喻相去极远,差别很大。《隶释·汉石经论语残碑》 宋 洪适 释:“观遗经字画之妙,非 蔡中郎 辈不能为,以 黄初 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涣》:“常为《惆悵诗》十三首……膾炙士林。在晚 唐 诸人中,霄壤不侔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而兄弟前后,成败霄壤,后起者胜,孰知其故。”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夫同在 东亚 之地,同为 黄 族之民,而何以一进一不进,霄壤若此。”

人为

(1) 人造成

一种人为的装饰品

(2) 人去干、做

事在人为

讵可

岂可。《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天下詎可知,而闭长者乎?”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音容不接祗隔夜,凶讣詎可相寻来。” 清 戴名世 《吴江两节妇传》:“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詎可失节他适!”

真识

犹言真知灼见。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仇远题保母帖诗》:“世人千金求墨迹,眼前至宝同瓦砾,子能赏之乃真识。” 清 黄景仁 《清明后七日雨中宿浮槎寺》诗:“解留光 * 我辈,真识远胜千夫兼。”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