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从简寒山图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文从简寒山图原文

老笔写寒山,寒山座席间。

撑云松突兀,绕砌瀑潺湲。

鹤是支公物,峰标大士颜。

依依皆宿识,了了省新攀。

真可遥情托,谁能结习删。

输他曳杖者,一字曰惟閒。

诗词问答

问:题文从简寒山图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文从简寒山图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文从简寒山图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删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

参考注释

老笔

老练娴熟的笔法。 唐 李白 《题上阳台》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凡小篆喜瘦而长,竵匾之法,非老笔不能也。” 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题沉石田临倪画》:“先生老笔密思,於 元镇 若淡若疏者异趣耳。” 清 郑燮 《题高凤翰寒林雅阵图》:“人但羡其末年老笔,不知规矩準绳自然秀异絶俗,於少时已压倒一切矣。”

寒山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 晋 张协 《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县 的 寒岩 。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诗》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无车马踪。” 唐 寒山 《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栖息离烦缘。”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宋 陆游 《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处题。”参见“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处士 赵宧光 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晋书·刘遐传》:“詔 遐 领 彭城 内史,与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讨 抚 ,战於 寒山 , 抚 败走。”

(7).地名。在 广西 玉林县 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座席

(1) 座位

(2) 座上的宾客

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晋· 干宝《搜神记》

云松

(1).高大的松树。 南朝 宋 江智渊 《宣贵妃挽歌》:“云松方靄露,风草已声原。” 唐 韦应物 《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诗:“阴壑云松埋,阳崖烟花媚。” 元 吴澄 《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2).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作伴侣。 唐 陈子昂 《续唐故中岳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尊师有弟子十人,并仙阶之秀。然鸞姿凤骨,眇爱云松者,惟 潁川 韩法昭 、 河内 司马子微 。” 宋 张辑 《临江仙·望庐山》词:“何须魂梦觅 瀛洲 。云松终可卜,我与 謫仙 儔。” 明 宋濂 《赠刘俊民先辈》诗:“寸禄焉能就,即将巢云松。”

突兀

(1) 突然变化的

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突兀而起

(2) 高耸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苍然突兀。——明· 顾炎武《复庵记》

突兀的山石

(3) 突然

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出乎意料

潺湲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公物

国家或集体所拥有的东西

不要损坏公物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来,区区汝何攻? 赐 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2).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夫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斯经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华文句记》卷二:“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

(3).特指观世音菩萨。《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 嫦娥 槛外梅。”

(4).对高僧的敬称。 宋 苏轼 《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儼然,即之也温,是惟 寳觉 大士之像。”

正狱讼之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 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卫侯 与 元咺 讼, 宁武子 为辅, 鍼庄子 为坐, 士荣 为大士。” 杜预 注:“大士,治狱官也。” 汉 刘向 《说苑·臣术》:“ 忌 举北郭 刁勃子 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

依依

(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了了

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

不甚了了

心中了了

勾画了了。——明· 魏学洢《核舟记》

遥情

高远的情思。 晋 陶潜 《游斜川》诗:“中觴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元 袁裒 《求志赋》:“寄遥情於冲漠兮,将弭节乎艺圃。” 明 刘基 《吊岳将军赋》:“寄遥情於悲歌兮,识忘亲之不臧。”

结习

(1).佛教称烦恼。《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孤策独騖,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一:“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清 龚自珍 《观心》诗:“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

(2).多指积久难除之习惯。《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诗文嗜好,结习已深,倘得问字学书,当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致她来信说我‘诗人结习未除,幻想太高’。”

杖者

指老年人。《论语·乡党》:“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杖者,老人也。”

一字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