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之问集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读宋之问集原文

附势泷州贬实宜,雒阳匿岂赵家岐。

发私终害王同皎,获罪还因张易之。

术驳预修三教录,材华独擅五言诗。

未知孰胜虽褒语,原是曹刘降格时。

诗词问答

问:读宋之问集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读宋之问集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读宋之问集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七

参考注释

附势

阿附权势。《书·仲虺之诰》:“简贤附势,寔繁有徒。” 孔 传:“贤而无势则略之,不贤有势则附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公所赏鉴,抵附势之流。” 鲁迅 《集外集·我来说“持中”的真相》:“前者是无主意,不盲从,不附势,或者别有独特的见解。”

实宜

适当;切合实际。《汉书·高帝纪下》:“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

获罪

亦作“ 获辠 ”。得罪;遭罪。《国语·晋语二》:“夫孺子岂获罪於民?”《史记·孔子世家》:“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於 孔子 ,故不兴也。” 宋 司马光 《苏主簿夫人墓志铭》:“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辠, * 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説。”《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 杜甫 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 房琯 获罪。”

三教

(1).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汉 班固 《 * 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2).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3).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独擅

独自据有;独揽

独擅此技

五言诗

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与五言绝句,特点为每句五个字

曹刘

(1). 曹操 、 刘备 的并称。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夫 曹 刘 之将,非一世所选。”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 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 阿龙 北固 持双矛,披图 赤壁 思 曹 刘 。”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降格

降低标准、身份、等级等

降格以求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