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诗凡十四首·其八原文
姬辙既已东,王纲日陵替。
蛮夷遂猾夏,诸侯亦专制。
虽称葵丘盛,区区假仁义。
大哉春秋笔,斧钺严可畏。
是非予夺间,立法垂万世。
孰云吾道穷,经成感麟至。
诗词问答
问:五言古诗凡十四首·其八的作者是谁?答:李昱
问:五言古诗凡十四首·其八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李昱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昱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参考注释
既已
(1).已经。《庄子·逍遥游》:“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 晋 陆机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
(2).已经过去;已经完结。《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太后以为既已之事,不须復发。”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近世 晋高祖 建 义并门 ,得戎王为援,既已,乃以 幽 、 蓟 、 山后 诸郡为 邪律 之寿。”
(3).既然已经。 宋 苏轼 《石鼓》诗:“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 孔夫子 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从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
王纲
天子的纲纪。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王纲弛而未张。” 唐 杜甫 《有事于南都赋》:“王纲近古而不轨,天听 贞观 以高揭。” 清 凌扬藻 《蠡勺编·会于召陵侵楚》:“向辑《春秋咫闻钞》,收 高安 朱文端公 説,犹谓书侵为贬 晋 人,以见王纲之不復振。”
陵替
(1) 〈方〉
(2) 法纪废止,社会秩序混乱
(3) 衰败
朝廷陵替
蛮夷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来蛮夷间。——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为降虏于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
诸侯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专制
君主独掌政权
封建专制统治者
区区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
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区区之数
区区五毛钱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2) 犹方寸。形容人的心
区区之心
(3) 旧时谦辞,我
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语气不庄重)
此人非他,就是区区
(5) 诚挚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仁义
(1) 宽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仁义之举
(2) 〈方〉∶性情温顺,通达事理
春秋笔
相传 孔子 据史实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字寓褒贬,不佞不谀,使乱臣贼子惧。后遂以“春秋笔”指据事直书的史笔。 宋 刘辰翁 《读社拾遗百忧集行有感》诗:“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史馆赋诗》:“老夫参秉《春秋》笔,不作諛词取世讥。” 郁达夫 《青岛杂事诗》之十:“诸君珍重《春秋》笔,好记遗民井底心。”
斧钺
亦作“ 斧戉 ”。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罚、杀戮。《左传·昭公四年》:“王弗听,负之斧鉞,以徇於诸侯。”《汉书·天文志》:“ 梁王 恐惧,布车入 关 ,伏斧戉谢罪,然后得免。” 宋 岳飞 《乞褒赠张所札子》:“ 张所 以忠许国,义不顾身,虽斧鉞在前,凛然不易其色。” 清 沉受宏 《衢州书事》诗:“已见降王归斧鉞,徒闻战鬼逐弓刀。” 谢觉哉 《哭凌波同志》:“劳苦、饥饿、金钱、斧钺,在他看来,若无其事。”
可畏
(1).令人畏惧。《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孔颖达 疏:“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左传·文公七年》“夏日之日也” 晋 杜预 注:“夏日可畏。”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目睢盱可畏。”
(2).令人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仙乐隐隐以引前,天女依依而后送,一道光明可畏。” 宋 曾巩 《王无咎字序》:“ 补之 明经术,为古文辞,其材卓然可畏也。”
是非
(1) 对与错;正确和谬误
是非问题
(2) 口舌;纠纷
搬弄是非
(3) 评论;褒贬
不屑随人是非
予夺
(1) 给予和剥夺
生杀予夺
(2) 指赞许和贬低
褒贬予夺
立法
国家权力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
万世
很多世代;年代久远
万世师表
道穷
犹言穷途末路。 宋 范镇 《长啸却胡骑赋》:“若 楚 军夜遁之时,闻歌於四面;殊 汉 将道穷之日,振臂而一呼。”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叹 马陵 之道穷,絶 龙城 之宵遁。”
感麟
指 孔子 对获麟一事的感伤。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西狩获麟。 孔子 见而感伤,曰:“吾道穷矣!”乃因 鲁 史记作《春秋》。上起 鲁隐公 元年,下至获麟(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见《史记·孔子世家》。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余以为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於所起,为得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