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病中游虎跑泉僧舍二首

作者:苏辙 朝代:宋代

原文

扫地开门松桧香,僧家长夏亦清凉。
公庭多事久来厌,净处安眠计甚长。
修竹填窗藤簟绿,白莲当户石盆方。
香厨晚饭红粳熟,忽忆烹鸡田舍尝。
涧谷新晴草木香,野情萧散自生凉。
雨添山色翠将溜,日转松阴晚更长。
病客独来唯有睡,游僧相见亦它方。
还家烦热都消尽,不信医王与药尝。

诗词问答

问:《次韵子瞻病中游虎跑泉僧舍二首》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扫地

(1) 用扫帚等清扫地面

(2) 比喻名誉、威信等全部丧失

威信扫地

开门

敞开大门地;公开地

开门整党

开门整风

僧家

(1).僧人,和尚。 唐 崔峒 《题崇福寺禅师院》诗:“僧家竞何事,扫地与焚香。”《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色中饿鬼是僧家,尼扮繇来不较差。”《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就是我们僧家赚个几百钱香钱,也化的是十方施主的,没化你的!”

(2).指僧院。 唐 韩愈 《题秀禅师房》诗:“桥夹水松行百步,竹牀莞席到僧家。” 唐 白居易 《僧院花》诗:“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长夏

(1).指阴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 王冰 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

(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 唐 沉佺期 《有所思》诗:“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幃。” 金 蔡珪 《寄通州王倅》诗:“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 清 刘大櫆 《游百门泉记》:“亭外廊四,周廊之内,老柏十数株蔽日,长夏坐其内不知有暑也。”

清凉

凉而使人清爽的

清凉的夜风吹拂着

公庭

(1).古代国君宗庙的厅堂或朝堂。《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南史·褚裕之传》:“ 向 ( 褚向 )风仪端丽,眉目如画,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 清 曾国藩 《金陵楚水师昭忠祠记》:“甚者,如 九洑洲 之役,攻剿三四日,凋耗二千人。唱凯於公庭,饮泣於私舍。”

(2).朝廷,公室。《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閭,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

(3).公堂,法庭。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怀道术於百龄,接风期於四海,依然梵宇欣象,教之将行莞尔公庭,惜牛刀之遂屈。”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盒子里藏的是储君,我肚皮里怀的是鬼胎。虽不见公庭上遭横祸,赤紧的盒子里隐飞灾。”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谒洴》:“风声泄漏到公庭,为避罗钳造狄门。”

多事

(1) 事故或事变多的

多事之秋

(2) 干涉别人的事

你不必多他的事

(3) 做多余的或不应该做的事

他总爱多事

安眠

(1).安然熟睡。《魏书·韩显宗传》:“ 显宗 曰:‘臣仰遭明时,直笔而无惧,又不受金,安眠美食,此臣优於 迁 固 也。’” 唐 元结 《石宫四咏》之四:“晨光静水雾,逸者犹安眠。”《红楼梦》第一○九回:“起初再睡不着,以后把心一静,谁知竟睡着了,却倒一夜安眠。”吕剧《李二嫂改嫁》第一场:“星星没落我去挖米,又怕惊动你安眠。”

(2).死的婉辞。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韵》:“空垂两行血,深送一枝琼。祕祝休巫覡,安眠放使令。”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于是慢慢地仔细地……放入棺里,使这安眠的人,非常舒适地安眠着。”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四章:“在 朝鲜 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同志呵!他们已经安眠在 朝鲜 的土地上了。”

修竹

细长的竹子

茂林修竹

白莲

(1).白色的莲花。 唐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白鹿》:“ 嘉靖 十二年, 河南 巡抚 吴山 献白鹿,为大臣諂媚之始……此后则 万历 甲戌,白莲、白燕见於翰林院, 江陵 张居正 大喜,进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河藕亦种二:御河者为果藕,外河者多菜藕。总以白莲为上,不但果菜皆宜,晒粉尤为佳品也。”

(2).指白色的莲花灯。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 韦承貽 咸光 中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隅曰:‘……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昇平雅颂声。’”

当户

旧时指典当东西的人

石盆

(1).石制花盆。 唐 杜牧 《石池》诗:“通竹引泉脉,泓澄深石盆。” 唐 皮日休 《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诗之二:“石盆换水捞松叶,竹径穿牀避笋芽。” 元 萨都剌 《石林即事》诗:“老鹤唤迴童子睡,石盆新雨长兰蓀。”

(2).泛指石制的盆。《西游记》第一回:“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

(3).陶制盆状烹器。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四:“皋卢,茶名也。 皮日休 云:‘石盆煎皋卢。’”

香厨

亦作“ 香厨 ”。即香积厨。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清 顾梦游 《社集天界循公房》诗:“杖钱曾不繫,随意乞香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这是俺修行本等,不必睬他;且去香厨用斋罢。”参见“ 香积厨 ”。

见“ 香厨 ”。

晚饭

一天结束时吃的一顿饭;晚上吃的饭

田舍

(1) 田地和房屋

(2) 农舍

(3) 泛指农村

(4) 田家

田舍翁

涧谷

溪涧山谷。《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宋 苏辙 《武昌九曲亭记》:“ 武昌 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 金 党怀英 《过棠梨沟》诗:“地僻人烟少,山深涧谷重。”

新晴

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 晋 潘岳 《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宋 秦观 《望海潮·洛阳怀古》词:“ 金谷 俊游, 铜驼 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之十:“竹外斜阳半灭明,捲帘欹枕看新晴。” 吴组缃 《山洪》十:“这是个新晴的极好天气。”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野情

(1).不受世事人情拘束的闲散心情。 唐 包佶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诗:“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 明 文徵明 《夏意》诗:“白日幽深茅屋静,野情萧散薴袍宽。” 清 黄景仁 《舟中咏怀》:“殊悲生事薄,聊觉野情胜。”

(2).天然情趣。 朱自清 《欧游杂记·巴黎》:“﹝花园﹞又整洁,又玲珑,教人看着赏心悦目;可是没有野情。”

萧散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松阴

亦作“ 松荫 ”。松树之阴。多指幽静之地。 唐 李山甫 《方干隐居》诗:“咬咬嘎嘎水禽声,露洗松阴满院清。” 宋 苏轼 《病中游祖塔院》诗:“闭门野寺松阴转,攲枕风轩客梦长。” 明 唐顺之 《松关》诗:“月出照 松关 ,松荫正满地。”

病客

疲病的旅居在外之人。 唐 杜甫 《寄高适》诗:“ 楚 隔乾坤远,难招病客魂。” 唐 白居易 《答元八宗简同游曲江后明日见赠》诗:“ 南山 好颜色,病客有心情。” 宋 苏轼 《和子由送春》:“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游僧

云游四方的和尚

游僧登源。——《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相见

彼此会面

整个代表团在终点站与他们相见

还家

(1).回家。《后汉书·臧洪传》:“ 中平 末,弃官还家,太守 张超 请为功曹。”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个族人在那里做主簿,打点去与他寻些盘费还家。”

(2).归还农家。 陈残云 《南大门风光·河畔飘起红旗》:“土改的锣鼓声,和贫苦农民‘土改还家’的欢笑声,震荡了 深圳 南岸劳苦者的心声,有些人回到家乡,分到了土地,安居乐业搞生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们挖地主财宝是要咱们的血汗帐,是财宝还家。”

(3).指把农作物收获回来。 刘澍德 《拔旗》:“附带还有一条:注意不要抛撒,保证颗粒还家。”

烦热

闷热,使人烦躁。 唐 杜甫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蔗浆归厨金碗冻,洗涤烦热、足以寧君躯。” 王统照 《号声》:“多么烦热的夏天,幸亏还是傍晚的时候。”

消尽

(1).谓用尽无馀。《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官给费用,随手消尽。”

(2).完全消除,完全消失。 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如此施行,不过十年,自当消尽。”《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听了这话,心里便暗暗的着实敬服这位先生,早把那盛气消尽。” 鲁迅 《彷徨·祝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不信

(1).不相信。《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颖达 疏:“汝无得不信我语。”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生长江湖乐卑湿,不信中州天气和。”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不信好人言,必有悽惶事。”

(2).不诚实;不信实。《诗·小雅·苍伯》:“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史记·穰侯列传》:“夫 三晋 之相与也, 秦 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3).犹言难道。《水浒传》第六回:“胡説!这等一个大去处,不信没斋粮?”

医王

医术极精的人。多用以比喻诸佛或高僧等。 唐 陈子昂 《谢药表》:“室殊方丈,同问疾之荣;施等医王,感 能仁 之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寧肯江湖逐舟子,肯从宝地礼医王。医王本慈悯,慈悯怜羣品。” 清 龚自珍 《与江居士笺》:“人小疾痛,医以方药,亦感恩力,况足下教我求无上医王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