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父老望幸

作者:郑馥 朝代:唐代

东都父老望幸原文

鸾舆秦地久,羽卫洛阳空。
彼土虽凭固,兹川乃得中。
龙颜觐白日,鹤发仰清风。
望幸诚逾邈,怀来意不穷。
昔因封泰岳,今伫蹑维嵩。
天地心无异,神祇理亦同。
翠华翔渭北,玉检候关东。
众愿其难阻,明君早勒功。

诗词问答

问:东都父老望幸的作者是谁?答:郑馥
问:东都父老望幸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东都父老望幸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郑馥东都父老望幸书法欣赏

郑馥东都父老望幸书法作品欣赏
东都父老望幸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781-12

参考注释

鸾舆

天子的乘舆。亦借指天子。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鸞舆尊盖,法天列象,垂四鸞。”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其后虽八骏忘返,然鸞舆竟还矣。” 清 方文 《庐山诗·汉王峰》:“鸞舆升碧巘,翠盖翔遥空。”

秦地

(1).指 秦国 所辖的地域。《战国策·秦策一序》:“ 苏 张 説,外自 弘农 故关以西, 京兆 、 扶风 、 冯翊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 安定 、 天水 、 陇西 皆 秦 地。”《晋书·地理志上》:“及 平王 东迁 洛邑 ,以 岐 酆 之地赐 秦襄公 ,则为 秦 地,累世都之,至 始皇 ,遂平六国。” 唐 杜甫 《洞房》诗:“ 秦 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梁启超 《战国载记·纪列国疆域形势章》:“其时 秦 地之广,乃仅与 韩 、 宋 、 燕 比肩。”

(2). 汉 时 西域 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智严》:“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 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羽卫

帝王的卫队和仪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羽卫蔼流景,綵吹震沉渊。” 唐 薛存诚 《东都父老望幸》诗:“鸞舆 秦 地久,羽卫 洛阳 空。”《旧唐书·赵隐传》:“ 德宗 幸 奉天 ,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 宋 曾巩 《里社》诗:“年年属车九重出,羽卫千人万人从。”

洛阳

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西部,市区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97万。中国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称,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位于市东,其南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交汇于此

得中

(1) 科举时代指考试被录取

到了第三天,凡是得中的人,都得到主考官家里拜老师。——《相声传统作品选·连升 * 》

(2) 买奖券中奖

得中头奖

龙颜

(1).谓眉骨圆起。《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晋 潘岳 《西征赋》:“造长山而慷慨,伟龙颜之英主。”后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南史·褚彦回传》:“陛下不得言臣不早识龙颜。” 唐 黄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一:“五色綵毫裁凤詔,九重天子豁龙颜。” 鲁迅 《热风·智识即罪恶》:“他只穿一件极俭朴的爱国布的龙袍,但那龙颜却比活的时候胖得多了。”

(2).借指帝王。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夫未遇 伯乐 ,则千载无一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值龙颜之鬱起,乃凭风而矫翼。” 明 王宠 《送饯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龙颜授玉册,殿上亲祗领。”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龙颜一听大怒,因此就降旨灭他九族。”

(3).谓鱼头如龙。

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鹤发

白发。 南朝 梁 庾肩吾 《八关斋夜赋四城门·第三赋南城门老》:“鹤髮辞轩冕,鮐背烹葵菽。”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诗:“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髮乱如丝。”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四:“矮小的 张仲老 把他的童颜愈见涨红起来,星眼愈见睁圆起来,鹤发似乎有要直竖的形势。”

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望幸

(1).谓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汉书·食货志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宫储,设共具,而望幸。”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后湖作》诗:“春方动辰驾,望幸倾五州。”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縵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咏炭诗》引 郭矮梅 《咏帘》:“思归梁燕心长切,望幸宫娥眼欲穿。”

(2).希望侥幸之事。 汉 焦赣 《易林·讼之遯》:“疾贫望幸,使伯行贩,关牢择羊,多得大牂。”

逾邈

亦作“踰邈”。相差较远;遥远。《三国志·吴志·顾谭传》:“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踰邈,如此则骨肉之恩生,覬覦之望絶。” 南朝 梁 刘昭 《<后汉书>注补志序》:“而岁代逾邈,立言湮散,义存广求,一隅未覿。”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闻见,共为矛楯。” 元 袁裒 《求志赋》:“睇修途之逾邈兮,饮余马乎 江 濒。”

来意

(1) 到这里来的意图

请说明来意

(2) 未来的情况

来意如何

不穷

(1).无穷尽;无终极。《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惟工匠之多端,固万变之不穷。”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其仁与义,磊磊然横天地冠古今不穷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2).不陷于困境。《孙子·地形》:“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梅尧臣 注:“无所不知,则动不迷暗,举不困穷也。”《孔子家语·三恕》:“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

(3).不停止。《礼记·儒行》:“博学而不穷,篤行而不倦。” 郑玄 注:“不穷,不止也。”

(4).远离或排斥不肖之人。《逸周书·常训》:“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 孔晁 注:“穷谓不肖之人。”

泰岳

泰山 。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太学生 姚孝寧 《祭李清卿文》首句云:‘皇穹将倾,天柱必折;大地欲仆, 泰岳 必蹶。’”《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忠 ﹞自夸大言道:‘三年上 泰岳 争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

维嵩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毛 传:“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后即以“维嵩”形容高。亦用指中岳 嵩山 。 唐 薛存诚 《嵩山望幸》诗:“降灵逢圣主,望幸表维 嵩 。” 唐 刘耕 《和主司王起》:“一簣勤劳成 太华 ,三年恩德仰维 嵩 。” 宋 王禹偁 《送赵令公西京留守》诗:“位尊非借寇,神爽近维 嵩 。”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无异

没有差异;相同

在争论中又翻老账,无异于火上加油

神祇

指天神和地神,泛指神明

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祇岂宰杀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翠华

(1).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鼉之鼓。” 李善 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

(2).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潼关 不守,翠华南幸。” 宋 陆游 《晓叹》诗:“翠华东廵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 清 陈维崧 《游顾龙山》诗:“闻説当年翠华廵,朱旗暗卷残碑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想翠华,守枯 煤山 几枝花。”

玉检

(1).玉牒书的封箧。《汉书·武帝纪》“登封 泰山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玉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 唐 李商隐 《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诗:“玉检赐书迷凤篆,金华归驾冷龙鳞。”《说文·木部》“检,书署也” 清 段玉裁 注:“玉牒检者,玉牒之玉函也,所谓玉检也。” 桂馥 义证:“《六书故》:检状如封匧。”

(2).借指玉牒文。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二:“侍臣 燕公 秉文笔,玉检告天无愧词。”

关东

(1) 旧称东北三省,以位于山海关之东而得名。亦称“关外”

(2) 指函谷关以东之地

自秦孝公以来, 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史记·李斯列传》

难阻

不能遏止。 唐 薛存诚 《东部父老望幸》诗:“众愿其难阻,明君早勒功。”

犹阻难,留难。 宋 文天祥 《集杜诗·<福安宰相>诗序》:“余至 通州 ,地分官以制置司文移为説,甚作难阻。”

明君

(1).贤明的君主。《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 唐 骆宾王 《宿温城望军营》诗:“还应雪 汉 耻,持此报明君。” 明 刘基 《拟连珠》之六八:“去奢尚俭,明君所以弭邪侈。”

(2).舞名。 宋 乐史 《绿珠传》:“ 緑珠 能吹笛,又善舞《明君》。”

勒功

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勒功中岳,以章至尊。” 唐 薛存诚 《东都父老望幸》诗:“众愿其难阻,明君早勒功。” 明 徐熥 《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他日勒功留片碣, 点苍 如黛石嵯峨。”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