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

作者:法振 朝代:唐代

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原文

潮落风初定,天吴避客舟。
近承三殿旨,欲向五湖游。
不厌乌皮几,新缝鹤氅裘。
明珠漂断岸,阴火映中流。
华盖芝童引,神丹桂女收。
悬知居缥缈,因为识浮丘。

诗词问答

问: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的作者是谁?答:法振
问: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法振的名句有哪些?答:法振名句大全

法振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书法欣赏

法振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书法作品欣赏
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811-22

参考注释

初定

(1).谓国家方始平定。《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孼,以镇抚四海,用承衞天子也。” 汉 班固 《两都赋序》:“大 汉 初定,日不暇给。”

(2).佛教谓入定之初。 唐 戴叔伦 《留宿罗源西峰寺示辉上人》诗:“山寂僧初定,廊深火自明。” 唐 李中 《宿钟山知觉院》诗:“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

天吴

水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朝阳之谷 ,神曰 天吴 ,是为 水伯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 天吴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天吴 踊跃於重渊, 王乔 披云而下坠。” 唐 李贺 《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 天吴 移海水。” 清 张之洞 《读史绝句·白居易》:“海图题咏见忧思,浪搅 天吴 悔已迟。”

客舟

运送旅客的船。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餘。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唐 杜牧 《题池州弄水亭》诗:“客舟耿孤灯,万里人夜语。” 宋 朱槔 《舟次鼋湖阻水因游董山》诗:“拂拂朝霞到客舟,苦疑雨意在鸣鳩。” 明 刘基 《冬至日泊舟戈溪》诗:“日薄云阴雪在山,野寒溪静客舟还。”

三殿

(1).即 唐 大明宫 之 麟德殿 。《玉海·宫室·唐三殿》:“ 三殿 者, 麟德殿 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 。结邻 鬱仪楼 即 三殿 之东西廊也。” 唐 杜甫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诗:“詔从 三殿 去,碑到百蛮开。” 唐 韩愈 《李公墓志铭》:“十三年,公与 忠武军 节度使司空 光颜 、 邠寧 节度使尚书 釗 ,俱来朝,上为之燕 三殿 。”

(2).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国初定三院》:“至 顺治 戊戌,始復 明 制,改设 中和殿 、 保和殿 、 武英殿 、 文华殿 、 文渊阁 、 东阁 诸大学士名。 乾隆 戊辰,特旨罢 中和殿 大学士,改为 体仁阁 ,以配三殿三阁之名焉。”

(3). 宋 时太皇太后在世,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殿;若无太皇太后,则天子与太后、皇后亦称三殿。 宋 钱愐 《钱氏私志》:“上同三殿徐登步輦还内。”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三宫三殿》:“国朝有太皇太后时,并皇太后、皇后称三殿,其后,乘舆行幸,奉太后,偕皇后以出,亦曰三殿。”

五湖

(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泽藪曰 具区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区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 具区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 吴 ,战於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於 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 长荡湖 、 太湖 、 射湖 、 贵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贡湖 、 胥湖 ,皆 太湖 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不厌

(1).不嫌;不加以排斥。《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膾不厌细。”《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凡此皆有伦有脊之言,虽巧而不厌其巧。”

(2).不合。《文选·班彪<王命论>》:“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厌,合也。”

(3).不满足;不饱。厌,通“ 饜 ”。《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史记·伯夷列传》:“然 回 也屡空,糟穅不厌,而卒蚤夭。”《汉书·王莽传中》:“富者犬马餘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姦。” 明 方孝孺 《赠金溪吴仲实序》:“必学於诗、书、礼、乐、六艺之文至於终身而不厌。”

(4).不服。《汉书·景帝纪》:“诸疑狱,若虽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厌者,輒讞之。” 颜师古 注:“厌,服也。”

不魇,不做恶梦。厌,通“ 魘 ”。

乌皮几

乌羔皮裹饰的小几案。古人坐时用以靠身。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之五:“ 锦官城 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仇兆鳌 注:“《高士传》:‘ 晋 宋明 不仕,杜门註 黄老 , 孙登 惠乌羔皮裹几。’” 宋 司马光 《次韵和冲卿中秋胧月》:“乌皮几稳风侵鬢,白玉楼高冷透肌。” 金 元好问 《发济源》诗:“弃掷乌皮几,裴回白版扉。”

鹤氅

(1).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企羡》:“ 孟昶 未达时,家在 京口 ,尝见 王恭 乘高舆,被鹤氅裘。”

(2).泛指一般外套。 宋 陆游 《八月九日晚赋》:“薄晚悠然下草堂,纶巾鹤氅弄秋光。”《红楼梦》第四九回:“﹝ 黛玉 ﹞罩了一件大红羽縐面白狐狸皮的鹤氅。”

(3).道袍。《新五代史·唐臣传·卢程》:“ 程 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家僮开了竹箱,把我买下的箬笠、芒鞋、萝绦、鹤氅,替俺换了。” 王季思 等注:“藤萝做的绦,鹤羽做的袍,都是道士的服装。”

明珠

珍珠,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

掌上明珠

断岸

江边绝壁。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 宋 苏轼 《后赤壁赋》:“ 江 流有声,断岸千尺。” 清 曹寅 《北行杂诗》之二十:“野风吹侧帽,断岸始登高。”

阴火

(1).海中生物所发之光。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 西海 之西,有 浮玉山 。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昼则通曨不明,夜则照耀穴外,虽波涛瀼荡,其光不灭,是谓‘阴火’。” 唐 法振 《送褚先生海上寻封炼师》诗:“明珠漂断岸,阴火映中流。” 清 钱谦益 《丁亥夏题海钓鳌图》诗之三:“阴火初销黑浪迟,投竿错饵自逶迤。”

(2).燐火。俗称鬼火。 唐 窦庠 《夜行古战场》诗:“泉冰声更咽,阴火燄偏青。” 元 韩性 《题龚翠岩中山出游图》诗:“空山无人日昏黄,回风阴火随幽篁。”

(3).地火;地热。 唐 杜甫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诗:“阴火煮玉泉,喷薄涨巖幽。” 仇兆鳌 注:“《博物志》:凡水源有硫磺,其泉则温,故云阴火若煮。”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颶风晴汩起,阴火暝潜烧。”

(4).喻两物相撞击时溅出的物体碎屑。因其状如迸射之火花而实际上无火,故称。 宋 范成大 《爱雪歌》:“长篙斲冰阴火迸,玉版破碎凝不流。”

(5).中医学名词。指肝肾的虚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火热》:“黄芪,泻阴火,补元气,去虚热。”

中流

(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

大石当中流。——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

(2) 江河的中段

长江中流

(3) 中等

华盖

(1)

(2) 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

(3) 一种用柱支承或由墙壁伸出的阳台或屋盖

(4) 光通过比其波长大的粒子或小小滴介质时,出现围绕大气光源(如太阳)的明亮区域,呈淡蓝色圆盘,外缘栗色,就像太阳或月亮被雾包围了一样

(5) 经穴名。属任脉。位于胸骨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

芝童

仙童。 唐 崔湜 《幸白鹿观应制》诗:“捧药芝童下,焚香桂女留。” 唐 刘宪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芝童荐膏液,松鹤舞驂騑。”

神丹

(1).道教所炼的灵药。谓服之能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内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第二之丹名曰神丹,亦曰神符。服之百日仙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之一:“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戏紫房,紫房綵女弄明璫。”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之三:“神丹卒难求,百疾起如蝟。”

(2).古时 印度 对我国之别称。参见“ 震旦 ”。

悬知

料想;预知。 北周 庾信 《和赵王看伎》:“悬知曲不误,无事畏 周郎 。”《太平广记》卷七一引《玄门灵妙记》:“法之效验,未敢悬知。” 宋 秦观 《和东坡红鞋带》:“悬知百年事已定,却笑列仙形甚臞。” 明 吴承恩 《移竹寺中得诗》之四:“悬知此君意,亦自要狂夫。”

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因为

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因为工作需要,他很乐意去了

浮丘

(1).即 浮丘公 。《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三》:“左挹 浮丘 袖,右拍 洪崖 肩。” 李善 注引《列仙传》:“ 浮丘公 接 王子乔 以上 嵩高山 。” 唐 李白 《凤笙篇》:“莫学吹笙 王子晋 ,一遇 浮丘 断不还。”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见寄》诗:“何时得把 浮丘 袖?白日将昇第九天。” 宋 司马光 《游仙曲》之二:“何时得接 浮丘 袂,沧海横飞万餘里。”参见“ 浮丘公 ”。

(2).复姓。 汉 有 浮丘伯 。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