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

作者:何耕 朝代:宋代

青羊宫原文

一再官锦城,咫尺望琳宫。
未始得得来,正望役役中。
今朝弄晴雨,策蹇随春风。
颇受意象古,停骖小从容。
缥缈百尺台,突起凌半空。
凭栏俯修竹,决眦明孤鸿。
信哉神仙宅,不受尘垢蒙。
稽首五千言,众妙一以通。
静观万物复,岂假九转功。
区区立训诂,亦哂河上公。
痴人慕羽化,心外求鸿蒙。
要附白鹤背,往访青羊踪。

诗词问答

问:青羊宫的作者是谁?答:何耕
问:青羊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何耕的名句有哪些?答:何耕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一再

一次又一次地

锦城

见“ 锦官城 ”。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琳宫

仙宫。亦为道观、殿堂之美称。《初学记》卷二三引《空洞灵章经》:“众圣集琳宫, 金母 命清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二十:“ 上元 降玉闥, 王母 开琳宫。” 宋 赵师侠 《水调歌头·龙帅宴王公明》词:“琳宫香火缘在,还近 玉皇 家。” 元 曹之谦 《宿云台观》诗:“趍程疲永路,记宿喜琳宫。” 清 顾炎武 《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睇琳宫之绚烂,悲木鐸之幽沉。”

未始

同“未尝”

未始无春。——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这么办理也未始不可

得来

觅得,求得。《公羊传·隐公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 汉 何休 注:“登读言得来。得来之者, 齐 人语也, 齐 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百喻经·见水底金影喻》:“其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

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出现某种结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女孩儿諕得来一团儿颤。”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陡峻,瘦得来唓嗻。”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三幕:“他是乐得养尊处优,胖得来,实在连走路都很艰难了。”参见“ 得 ”。

役役

(1).劳苦不息貌。《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宋 梅尧臣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之四:“秋虫至微物,役役网自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今之读书学道者,皆卤莽灭裂以从事,何怪乎役役终身而无所得也。” 铁生 《敬告我汉族大军人书》:“役役焉执干戈卫他人社稷,已不免貽笑全球,况又杀同胞之光復军者乎!”

(2).奔走钻营貌。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得一名,获一利,则弃其业而役役於持权者之门。” 清 唐甄 《潜书·取善》:“士志於学,而乃役役焉往来於名利之中,德尽丧矣。” 清 汪绍焻 《刘伯伦》诗:“利名役役真成醉,只有先生是独醒。”

(3).狡黠貌。《庄子·胠箧》:“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 成玄英 疏:“役役,轻黠之貌。”

今朝

(1) 今天

(2) 现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弄晴

(1).指禽鸟在初晴时鸣啭、戏耍。 前蜀 韦庄 《谒金门》词之一:“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一觉醒在枕上,听得远寺鐘敲,沿村鸡唱,林鸦檐雀格磔弄晴。”

(2).谓呈现晴天。 宋 陈克 《谒金门》词之七:“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

策蹇

见“ 策蹇驴 ”。

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意象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从容

(1) 悠闲舒缓

听小子从容的表白出来。——《初刻拍案惊奇》

从容应付

(2) 充裕;宽裕

时间从容

(3) 休息

神僧且从容一日。——《西游记》

缥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百尺

(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 左思 《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 李善 注:“百尺、十围,言其长大也。” 宋 苏轼 《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於瑶琨。”

(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 李善 注:“百尺,帆檣也。”

突起

(1) 突然爆发

战事突起

(2) 高耸突出

奇峰突起

半空

(1) 空中

悬在半空

从半空中跳下

(2) ∶瘪;不充实

半空着肚子

(3) (半空儿) 〈方〉∶指较小的不饱满的花生

凭栏

身倚栏杆

凭栏远眺

修竹

细长的竹子

茂林修竹

决眦

亦作“决眥”。见“ 决眦 ”。

亦作“ 决眥 ”。亦作“决眥”。1.裂开眼眶。《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弓不虚发,中必决眦。” 李善 注:“《説文》曰:‘眥,目匡也。’眦、眥俱同。”

(2).常用以表示盛怒的情绪。 三国 魏 曹植 《鼙鼓歌》之五:“张目决眦,髮怒穿冠。” 明 俞国贤 《军中》诗:“决眥誓灭此,扫秽驱腥膻。”

(3).表示极目远视。 唐 杜甫 《望岳》诗:“盪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

(4).谓眼珠突出。《淮南子·墬形训》:“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溼居之,其人修形兑上,大口决眦。”

(5).喻洞穿。 汉 贾谊 《新书·谕诚》:“ 楚 军败, 昭王 走,屨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屨。”

孤鸿

孤单的鸿雁。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一:“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縹緲孤鸿影。”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看天外孤鸿 北海 回,要写封音书去。” 明 周岐 《塞下曲》:“横角夜吹闻四野,长戈朝试解重围。关山多少征人泪,不及孤鸿天外归。”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受尘

即承尘,顶棚。 晋 束晳 《贫家赋》:“有漏狭之草屋,无蔽覆之受尘。”

稽首

(1)

(2) 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周礼·春官·大祝》。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宣子拜稽首焉。——《国语·晋语》

孟明稽首曰。——《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国演义》

(3) 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神仙见 西门庆,长揖稽首就坐。——《 * 》

五千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终。”后以“五千言”为 老子 《道德经》的代称。 唐 白居易 《养拙》诗:“迢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宋 姜夔 《永遇乐·次韵辛克清先生》词:“五千言,老来受用,肯教造物儿戏。”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 老聃 作五千言, 释迦 有 恒河 沙数说,也还是东洋人中的‘好事之徒’也。”

众妙

(1).一切深奥玄妙的道理。《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晋 潘岳 《闲居赋》:“仰众妙而絶思,终优游以养拙。”《北史·隐逸传·徐则》:“夫道得众妙,法体自然,包涵二仪,混成万物。” 唐 李白 《大猎赋》:“括众妙而为师,明无幽而不烛兮。” 金 元好问 《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之一:“静坐且留观众妙,还丹无用説长生。”

(2).众多的妙趣。 清 林嗣环 《<秋声诗>自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借指道教。《唐大诏令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遂使殊方之典,鬱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静观

冷静地分析观察

冷眼静观

万物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善万物之得时。——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万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九转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区区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

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区区之数

区区五毛钱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2) 犹方寸。形容人的心

区区之心

(3) 旧时谦辞,我

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语气不庄重)

此人非他,就是区区

(5) 诚挚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训诂

解释古文字义

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河上公

相传为 西汉 时道家。姓名不详。所传《老子注》,不见于《汉书·艺文志》,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 晋 葛洪 《神仙传·河上公》:“ 河上公 者,莫知其姓字。 汉文帝 时,公结草为庵于 河 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 河上公 解《老子经》义旨,乃使齎所不决之事以问。” 唐 赵彦昭 《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逍遥自在 蒙 庄子 , 汉 主徒言 河上公 。” 清 姚鼐 《<老子章义>序》:“独有所谓 河上公 章句者,盖本流俗人所为,託於神仙之説,其分章尤不当理,而 唐 宋 以来莫敢易,独 刘知几 识其非耳。”

痴人

亦作“痴人”。1.愚笨或平庸之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法苑珠林》卷四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帝在 谷口 木井佛寺,有捨身痴人,不解语。忽谓帝曰:‘我去尔后来。’是夜痴人死,帝寻崩於 晋阳 。”《南史·谢灵运传》:“与 王弘之 诸人出 千秋亭 饮酒,倮身大呼, 顗 深不堪,遣信相闻。 灵运 大怒曰:‘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莫怪痴人频做梦,怪他説梦亦痴人。”

(2).天真而与世无争的人。 宋 陆游 《冬至后一日书》诗:“痴人痴到底,更欲数期颐。”

羽化

(1) 旧时迷信的人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称为羽化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宋· 苏轼《前赤壁赋》

过了几年,老母亡过,罗真人亦遂羽化。——《水浒后传》

(2) 道教徒称人死

(3) 昆虫由蛹变为成虫

(4) 由蛹壳出现成虫的动作

外求

求之于外。《穀梁传·庄公二十八年》:“古者税什一,丰年补败,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韩诗外传》卷一:“安命养性者,不待委积而富,名号传乎世者,不待势位而显,德义畅乎中而无外求也。” 南朝 梁 沉约 《伤王谌》诗:“长史体閒任,坦荡无外求。持身非诡遇,应物有虚舟。”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河润在明德,人康非外求。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宋 陆游 《秋夜纪怀》诗:“垂世诗书在,儿童勿外求。”

鸿蒙

亦作“ 鸿濛 ”。 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庄子·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成玄英 疏:“鸿蒙,元气也。”《淮南子·道应训》:“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先。”《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鸿蒙肇判,风气始开。”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又试问鸿蒙初辟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

(2).迷漫广大貌。《汉书·扬雄传上》:“外则正南极海,邪界 虞渊 ,鸿濛沆茫,碣以崇山。” 颜师古 注:“鸿濛沆茫,广大貌。” 宋 范成大 《寿栎东斋午坐》诗:“屋角静突兀,云气低鸿濛。”《红楼梦》第一二○回:“我所居兮, 青埂 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3).东方之野,日出之处。《淮南子·俶真训》:“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 高诱 注:“鸿濛,东方之野,日所出,故以为景柱。”

(4).混沌;浑噩。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二:“鸿蒙总合杂,诡譎骋戾狠。”《吴礼部诗话》引 元 王履 诗:“半生堕落忧患界,万事元在鸿濛间。” 清 龚自珍 《世上光阴好》诗:“静原生智慧,愁亦破鸿濛。”

(5).指高空。 明 刘基 《通天台赋》:“矗鸿濛以建标兮,拖甘泉以为祛。”

附白

正文后附带的说明。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插画的说明印错了,我当于下卷中附白订正。”

鹤背

鹤的脊背。传说为修道成仙者骑坐处。 唐 司空图 《杂题》诗之二:“世间不为蛾眉误,海上方应鹤背吟。” 金 元好问 《步虚词》之一:“三更月底鸞声急,万里风头鹤背高。” 明 王蒙 《题<铁网珊瑚图>》诗:“却从鹤背看尘寰,四海如杯 嵩 华 小。”

谓如鹤似的用背负着。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喜甚因吟》之一:“若教身更健,鹤背入 维扬 。”

青羊

(1).黑色的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梁暉﹞为羣 羌 围迫,无水, 暉 以所执榆鞭竖地,以青羊祈山神,泉涌出,榆木成林。”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爪甲间皆出云烟》:“太守以下,乃携杏酒、青羊,以备牲醪,告於山中。”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卷一:“ 韦仲将 笔墨方:先于髮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秽毛讫,各别用梳掌痛。”

(2).传说中木精,煞神。《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引 郭□ 《玄中记》:“千岁树精为青羊,万岁树精为青牛,多出游人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穀豆钱菓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穀豆。俗云厌青羊等杀神也。”

(3).见“ 青羊宫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