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答吴安勖太祝

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

依韵答吴安勖太祝原文

我於文字无一精,少学五言希李陵。
当时巨公特推许,便将格力追西京。
卞和无足定抱宝,乘骥走行天下老。
玉已累人马不逢,皇皇何之饥欲倒。
还思二十居洛阳,公侯接迹论文章。
文章自此日怪奇,每出一篇争诵之。
其锋虽锐我敢犯,新语能如夏侯湛。
于今穷困人已衰,不见悬金规吕览。
乃遭吾子求琢磋,珠玑获斗奈我何。

诗词问答

问:依韵答吴安勖太祝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依韵答吴安勖太祝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一精

(1).谓一意精心。 汉 刘向 《列女传·蔡人之妻》:“夫有恶疾,意犹一精,母劝去归,作诗不听。”

(2).一种精气。《鹖冠子·道端》:“夫寒温之变,非一精之所化也。” 陆佃 解:“五精化气,然后寒暑成焉。”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天所以刚者,非一精之力。”

少学

古代学校名。相对于太学而言。《汉书·食货志上》:“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清 黄生 《义府·少学大学》:“乡学,庠序之总名也。国学,少学之异名也。对乡学而言,则曰国学;对太学而言,则曰少学。”

五言

(1).五德之言。《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孔 传:“以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一:“彰施五色,出纳五言。”

(2).五个字的句子。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3).见“ 五言诗 ”。

当时

就在那个时刻;马上

当时就签约雇用你

巨公

(1).皇帝的别称。《史记·孝武本纪》:“羣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 司马贞 索隐:“《汉书音义》曰:巨公谓 武帝 。”《通雅·称谓》:“至尊亦称巨公、崖公。”

(2).大师;大人物。 唐 李贺 《高轩过》诗:“云是 东京 才子,文章巨公。”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绍兴 末巨公丁丑生者数人。” 郭沫若 《访翠亨村》诗:“华堂轮奂无都鄙,帝政推翻有巨公。”

推许

推重并赞许

格力

诗文的格调、气势。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痹,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前蜀 贯休 《上孙使君》诗:“野人有章句,格力亦慷慨。” 宋 苏轼 《书唐氏六家书后》:“ 颜鲁公 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 杜子美 诗,格力天纵,奄有 汉 、 魏 、 晋 、 宋 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復措手。”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诗﹞以气韵清高深渺者絶,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

西京

古都名。(1) 西汉 都 长安 , 东汉 改都 洛阳 ,因称 洛阳 为 东京 , 长安 为 西京 。(2) 隋炀帝 建 洛阳 为 东京 ,因称 长安 为 西京 。(3) 唐 显庆 二年,以 洛阳 为 东都 ,因称 长安 为 西都 ,一称 西京 , 天宝 元年,定称 西京 , 至德 二载,改称 中京 。(4) 唐 至德 二载收复两京,还都 长安 ,因 凤翔 是两京未复时 肃宗 之驻地,改 凤翔郡 为 凤翔府 ,建号 西京 , 上元 元年,废京号。(5) 南诏王 寻阁劝 时,以 太和 (指 羊苴咩城 )为 西京 ,至 世隆 称帝,改称 中都 。(6) 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四月 李存勖 即帝位于 魏州 ,以 魏州 为 东京 兴唐府 ,以即位前的 晋王 旧都 太原府 为 西京 ,十一月复 唐 旧制改 西京 为 北京 。(7) 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十一月复 唐 旧制以 京兆府 为 西京 ,至 晋 天福 三年罢京。(8) 五代 后晋 天福 三年自东都 河南府 迁都 汴州 ,以 汴州 为 东京 开封府 ,改东都 河南府 为 西京 , 汉 周 及 北宋 沿袭不改。(9) 辽 重熙 十三年,升 云州 为 大同府 ,建号 西京 ,沿至 金 代不改。(10) 明 李自成 改 西安 曰 长安 ,称 西京 。(11) 明 张献忠 以 蜀 王府为宫, 成都 曰 西京 。

卞和

春秋 楚 人。相传他得玉璞,先后献给 楚厉王 和 楚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受刑砍去双脚。 楚文王 即位,他抱璞哭于 荆山 下, 文王 使人琢璞,得宝玉,名为“和氏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 卞和 献宝, 楚王 刖之。” 唐 李白 《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 卞和 耻。”参阅《韩非子·和氏》、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无足

(1).指人或动物没有脚。《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晋书·鲁褒传》:“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无足妇人》:“时灯火尚存,自隙窥覘,乃无足妇人,负两肉翼。”

(2).指物体没有下部腿状的支撑物。《诗·召南·采苹》“维錡及釜” 毛 传:“有足曰錡,无足曰釜。” 唐 刘师服 侯喜 《石鼎联句》:“或讶短尾銚,又似无足鐺。”

(3).不值得。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鲁迅 《坟·论照相之类》:“目验尚且如此胡涂,则 S城 人之将眼睛理想化为小鲫鱼,实也‘无足深怪’了。”参见“ 无足道 ”。

(4).不知足,不满足。《东观汉记·杜林传》:“玉食狃猱之意,徼幸之望,曼延无足。”《晋书·宣帝纪》:“人苦无足,既得 陇 右,復欲得 蜀 !”

(5).不够,配不上。 宋 洪迈 《夷坚丙志·聂从政》:“我几入鬼録,赖君復生,顾世间物无足以报德。”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累人

被囚禁的人。 清 万夔辅 《中秋狱中作寄老妻》诗:“此生此月狱中看,分照纍人不算圆。”

皇皇

旺盛的样子

矞矞皇皇。——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洛阳

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西部,市区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97万。中国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称,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位于市东,其南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交汇于此

公侯

(1).公爵与侯爵。《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汉 班固 《 * 通·爵》:“所以名之为公侯者何?公者通,公正无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逆顺也。”

(2).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后汉书·朱景王杜马等传论》:“自兹下降,迄於 孝武 ,宰辅五世,莫非公侯。” 李贤 注:“自 高祖 至于 孝武 凡五代也,其中宰辅皆以公侯勋贵为之。”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至公以奉上,鸣谦以接下。抚僚庶尽盛德之容,交士林忘公侯之贵。” 唐 白居易 《歌舞》诗:“ 秦 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宋 无名氏 《文育得银》:“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

接迹

亦作“接蹟”。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赵璘 《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 唐 韩愈 《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跡於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歷 汉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宪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号。”

见“ 接跡 ”。

论文

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学术论文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怪奇

怪异奇特。 汉 王充 《论衡·奇怪》:“帝王之生,必有怪奇,不见於物,则效於梦矣。” 唐 林滋 《望九华山》诗:“兹山突出何怪奇,上有万状无凡姿。” 清 吴敏树 《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观是词者……又以谓荒裔生野,睢盱怪奇,可喜愕之态,人所希闻见,今皆若见其人,跳舞叫啸於前。”

一篇

(1).古时文字皆著之于竹简,用牛皮编串如册,是为一篇。后因称首尾完整的文字为一篇。《墨子·明鬼下》:“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 汉 王充 《论衡·本性》:“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 世子 作养书一篇。” 唐 元稹 《酧白学士代书》诗:“一篇从日下,双鲤送天涯。” 金 元好问 《遣兴》诗:“一篇诗遣兴,三醆酒扶头。”

(2).全篇。 晋 陆机 《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朱子语类》卷八四:“此是一篇纲领。”

新语

(1).新鲜的话题;新颖的语句。 唐 杜甫 《解闷》诗之六:“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鯿。”

(2).新的语词。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寻检雅詁,废语多有可用为新语者。”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他们的新语,方言,常见于小说中,而没有完备的字典,只能问 日本 人,这可就费事了。”

夏侯

复姓

夏侯婴、 靳强、 纪信(夏侯婴,沛人,跟从刘邦起义,后封汝阴侯。靳强,祖籍西河,刘邦的部属,因攻击项羽有功,后封汾阳侯。纪信,刘邦的得力部将,因救刘邦脱险,被项羽烧死)。——《史记·项羽本纪》

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困人

(1).困苦的人。《左传·襄公九年》:“国无滞积,亦无困人。” 晋 郭澄之 《郭子》:“ 周叔治 为 晋陵 , 周 侯( 周顗 )、 仲智 送之。 叔治 将别,泣涕不止, 仲智 恚之曰:‘困人及妇人别,惟知啼。’”

(2).使人困倦。 宋 苏轼 《浣溪沙》词:“困人天气近清明。” 元 白朴 《东墙记》第一折:“今乃三春天气,好生困人。”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悬金

(1).犹悬赏。《后汉书·党锢传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或有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切以纲维不举而督课徒勤,虽威以刺骨之刑,勗以悬金之赏,终不可也。”

(2).古代厌胜术之一。参见“ 悬炭 ”。

吕览

《吕氏春秋》的别称。 秦 相 吕不韦 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而成。以书中有《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及《恃君》八览,故称。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不韦 迁 蜀 ,世传《吕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高诱 解《吕览》《淮南》, 许慎 造《説文》。” 郁达夫 《岁暮穷极有某府怜其贫嘱为撰文因用<钓台题壁>韵作答》:“国门《吕览》应传世,何必臣 雄 再《剧秦》!”

吾子

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今吾子有。——《国语·晋语》

嘉吾子之赐。

吾子自京师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吾子未之思也。——明· 刘基《卖柑者言》

珠玑

(1) 宝珠;珠宝

(2) 比喻优美的诗文或词藻

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淮南子·人间训》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