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养正图六十首·其三十一·条陈故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弱翁相孝宣,条奏廿三事。

意不在纷更,谓古今异制。

劝重农图备,更为识要义。

诗词问答

问:《题养正图六十首·其三十一·条陈故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七十八

参考注释

条奏

逐条上奏。《汉书·元帝纪》:“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后汉书·侯霸传》:“ 霸 明习故事,收録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时者,皆施行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御史 董元醇 条奏事件,特召见 载垣 等面諭照行。”《清史稿·高宗纪一》:“准本年新进士条奏地方利弊。”

三事

(1).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正德、利用、厚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孔颖达 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由是五穀岁登,百瑞时见,六府三事,惟序惟歌。” 章炳麟 《辨诗》:“《九歌》者与六诗同列,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此则山川之颂,江海之赋,皆宜在《九歌》后。”

(2).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倡德、和乱、终齐。《逸周书·武穆》:“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乱,三终齐。”

(3).三种官职。《书·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三事,三职也。为任人、準夫、牧夫之职,故曰‘作三事’。”

(4).指三公。《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孔颖达 疏:“三事大夫为三公耳。”《汉书·韦贤传》:“天子我监,登我三事。” 颜师古 注:“三事,三公之位,谓丞相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 唐 许浑 《闻开 * 相公申锡下世》诗:“位极乾坤三事贵,谤兴华夏一夫冤。”参见“ 三公 ”。

(5).三件。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衣和庵主》:“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枝藜杖伴身闲。”

不在

(1)

指不位于或处于某处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机房上班上

(2)

婉称人去世了

长征干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纷更

变乱更易。《史记·汲郑列传》:“何乃取 高皇帝 约束纷更之为?”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纷,乱也。”《金史·张中孚传》:“且保甲之法行之已习,今遽纷更,人必逃徙。”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

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异制

(1).不同的形状和构造。《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 郑玄 注:“谓其形象。”

(2).不同制度。《史记·三王世家》:“昔五帝异制, 周 爵五等, 春秋 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汉书·魏相传》:“ 相 明《易经》,有师法,好观 汉 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

重农

重视农业。 中国 历史上以农业为国家根本大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明 张居正 《再乞酌议大阅典礼以明治体疏》:“又自皇上御极以来,如耕耤以示重农之意,视学以彰崇儒之美,一二大典礼皆已次第举行。” 章炳麟 《訄书·明农》:“租税出於穀,穀出於力耕,力耕出於重农,是为知本。”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第九章一:“ 李悝 首先提出重农思想,也是 春秋 后期商农并重向 战国 后期农本商末思想过渡的代表思想。”

更为

更加

自从那次大病以后她更为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识要

识见精要。《三国志·魏志·傅嘏传》“ 嘏 常论才性同异”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嘏 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如论才性,原本精微,尠能及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