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山

作者:赵瞻 朝代:宋代

子夏山原文

山因先师成令名,人心仰止悬青冥。
文侯北面款山扃,石室至今犹南倾。
直松万林天籁声,长材大东资连甍。
溪泉四出照骨清,润物功溥民冈争。
朝兮新云泽根茎,暮兮和风发勾萌。
山种气稟天地英,民何知为夫子灵。
魏最称治由师经,晋俗自是多诸生。
时尚辞华取未精,皓首学行徒修明。
非无神降弼王庭,国朝当议平广衡。
斯文未丧吾道亨,商之传授今可行。

诗词问答

问:子夏山的作者是谁?答:赵瞻
问:子夏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瞻的名句有哪些?答:赵瞻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先师

(1).前辈老师。《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郑玄 注:“《周礼》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此之谓先师之类也。” 孙希旦 集解:“承先圣之所作以教於大学者,先师也,若 伯夷 、 后夔 是也。”《孟子·离娄上》:“是犹弟子而耻受命於先师也。”《汉书·刘歆传》:“至 孝武皇帝 ,然后 邹 、 鲁 、 梁 、 赵 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於 建元 之间。” 颜师古 注:“前学之师也。”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崇儒学》:“以 仲尼 为先圣,以 颜子 为先师。” 鲁迅 《集外集·渡河与引路》:“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牌不换货;才从‘四目 仓圣 ’面前爬起,又向‘ 柴明华 先师’脚下跪倒。”

(2).指已故的老师。 清 李赓芸 《炳烛编·刚健笃实》:“先师 钱詹事 答问及 王通政 《经义述闻》,皆从 郑 读,以‘煇光日新’为句,徵引甚详。”

(3).称 孔子 。 晋 陶潜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之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唐 张说 《孔子堂杜预赞》:“开我后学,从事先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昔者吾先师大成至圣 孔夫子 于是日哭则不歌。” 清 周亮工 《与陈琪园书》:“当祖述先师删诗之意,尽删其姓名,而独存其诗。”

令名

好名声

人心

(1) 指人的感情、愿望等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 良心

仰止

仰慕;向往。止,语助词。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宋 姜夔 《饶歌吹曲·沅之上》:“真人方兴,百神仰止。” 清 魏源 《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一:“山形果象蹲,遗躅空仰止。” 孙中山 《革命原起》:“二人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

青冥

天空

青冥浩荡不见底。——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北面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

山扃

指山中。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虽情投於魏闕,或假步於山扃。”

石室

(1).古代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函。《左传·庄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晋 杜预 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又东南逕 司马子长 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汉阳 太守 殷济 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新唐书·礼乐志三》:“建石室於寝园,以藏神主,至禘祫之岁,则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书·礼志二》:“ 汉 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 唐 杨炯 《为薛令祭刘少监文》:“石室兮沉沉, 蓬莱山 兮寂又阴。” 宋 叶适 《朱文昭母杨氏挽词》:“古今归石室,笔削纪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极坚固的防守设施。《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近 刘氏 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贤,一朝丧没,君臣係颈,共为羈僕。”

(4).古代藏图书档案处。《史记·太史公自序》:“ 周 道废, 秦 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图籍散乱。”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自序》:“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匱,以示识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於稽古也。” 宋 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辞》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继皇坟。” 清 钱谦益 《李自华父可守赠承德郎刑部山东清吏司主事制》:“为观於石室,视我赞书。”

(5).岩洞。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吴王 知 范蠡 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 曰:‘臣请如命。’”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岳巔,石室青青与天连。”《晋书·嵇康传》:“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见。” 唐 于邺 《赠隐者》诗:“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 宋 苏轼 《游桓山记》:“登 桓山 ,入石室。” 陈毅 《七星岩》诗:“石室叹钻天, 景福 祕地藏。”

(6).指传说中的神仙洞府。 汉 刘向 《真君传》:“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数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一:“ 始兴机山 东有两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数十所。经过,皆闻有金石丝竹之响。”《剪灯新话·申阳洞记》:“更前百步,豁然开朗,见一石室,榜曰:申阳之洞。守门者数人,装束如昨夕庙中所睹。” 清 徐喈凤 《会仙记》:“ 秋鸿 以扇拂壁,忽豁大门,肃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别有天地。” 黄侃 章炳麟 《游仙联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乔 松 儔。”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天籁

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长材

(1).高大的优质材木。 唐 上官逊 《松柏有心赋》:“大厦方构,长材是求。”

(2).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唐 元稹 《授李愿检校司空宣武军节度使制》:“朕以 浚 郊重地,尤藉长材,俾为司空,以表东夏,持我邦宪,用清尔人。”一本作“ 良材 ”。

(3).比喻出众的才能。《明史·卢象昇传》:“虽有长材,从何展布。”

大东

极东;东方较远之国。《诗·鲁颂·閟宫》:“奄有 龟 蒙 ,遂荒大东。” 郑玄 笺:“大东,极东。”《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清 惠周惕 《诗说》下:“小东、大东,言东国之远近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我朝 文皇帝 时, * 知大东有圣人出,遣使万里相朝贺。”

连甍

(1).形容房屋连延成片。甍,屋脊。 晋 左思 《蜀都赋》:“比屋连甍,千廡万室。” 唐太宗 《帝京篇》之一:“连甍遥接汉,飞阁迥凌虚。”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市廛》:“亦杰阁连甍,与 山景园 、 三山馆 鼎峙矣。”

(2).指千家万户。《旧唐书·昭宗纪》:“ 全忠 令 长安 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 渭 浮 河 而下,连甍号哭,月餘不息。”《旧五代史·汉书·张允传》:“自诛 史弘肇 后,京城士庶,连甍恐悚。”

四出

(1).向四面延伸;从四处长出。《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圭本著於璧,故四圭有邸,圭末四出故也。” 宋 王安石 《揖仙阁》诗:“水花红四出,山竹翠相围。”

(2).指到各处去。《后汉书·董卓传》:“ 卓 先遣将 徐荣 、 李蒙 四出虏掠。”《明史·顾清传》:“营差四出,海内骚然。” 王汶石 《大木匠》:“如今 桃叶 自己挑中了一个人,妈妈四出访问,盘根究底。”

(3).指四出文钱。古代货币名,因钱背有纹四出,故称。 清 顾炎武 《钱 * 》:“﹝ 汉 ﹞逮于 灵献 ,为四出,为小钱, 汉 钱凡九变。”

骨清

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资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蒋子文 者, 广陵 人也。嗜酒好色,挑达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 唐 杜牧 《赠李秀才》诗:“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天上麒麟时一下,人间不独有 徐陵 。”

润物

滋润万物

云泽

即 云梦泽 。《魏书·太祖纪》:“初因迁徙,游於 云泽 。” 南朝 齐 谢朓 《冬绪羁怀》诗:“夙慕 云泽 游,共奉 荆臺 绩。” 宋 陆游 《仲夏小旱忽大雨连日江水为涨喜作》诗:“江翻龟窟连 云泽 ,雷挟龙腥起雪潭。”

根茎

植物地下茎的一种,一般呈长形,横着生长在地下,外形像根,有节,没有根冠而有顶芽。如莲、芦苇等的地下茎

和风

(1) 风速为每小时13至18里的风

(2) 温和的风

和风拂面

勾萌

(1).句萌。草木的嫩芽。《隋书·音乐志下》:“勾萌既申,芟柞伊始。” 宋 苏轼 《与周文之书》之一:“ 岭南 无大寒甚暑,秋冬之交,勾萌盗发,春夏之际,柯叶潜改。四时之运,默化而人不知。”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絶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

(2).句萌。草木发芽生长。 宋 梅尧臣 《冬至感怀》诗:“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禀命异草木,彼将渐勾萌。”

种气

指胆量或骨气。 骆宾基 《由于爱》三:“ 老邓 这个人打起仗来是很有种气的,俘虏过一个 日本 小队长,肩膀上有条刺刀印。”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夫子

(1) 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2) 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4) 称呼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5) 孔门的学生对孔子的称呼

自是

(1) 自然是

众人见他如此无礼,自是愤愤不平

(2) 自以为是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从此

诸生

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诸生许用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时尚

当时的风尚;一时的习尚

仿照当时宫廷妇女服装的样式和时尚

辞华

华美的辞采。 唐 李白 《送黄锺之鄱阳谒张使君序》:“每钦其辞华,悬榻见往。”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而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皓首

白头,指老年

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后书书·吕强传》

行徒

犹行人,行路人。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忧。”

修明

昌明;阐明

礼义修明。——《韩诗外传》

学业修明。——《三国志·高堂隆传》

玩习古文,修明经典。——《三国志·高贵乡公髦传》

无神

(1).不存在神明。 晋 王该 《日烛》:“奚适非道,何之无神?”

(2).犹言不显灵。《法苑珠林》卷七六:“虎乃瞋曰:‘吾之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佛无神矣。’”

(3).没有神采。如:他两眼无神,面容失色。

王庭

(1).朝廷。《易·夬》:“扬于王庭。” 孔颖达 疏:“王庭是百官所在之处。”《汉书·王莽传中》:“拜爵王庭,谢恩私门者,禄去公室,政从亡矣。”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纳忠王庭,名鏤钟鼎。”

(2).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的地方。《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李陵 ﹞深践戎马之地,足歷王庭。” 李善 注:“单于所居之处,号曰王庭。”《汉书·匈奴传上》:“是后 匈奴 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明 梁辰鱼 《念奴娇序·拟出塞》套曲:“曾有擒虏王庭;还有杀敌 居胥 ,战无不胜,竹帛丹青。”

国朝

(1).国政,朝政。亦指国家,朝廷。《后汉书·杨赐传》:“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

(2).指本朝。 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 始高蹈。” 明 张煌言 《与张承恩书》:“若足下原国朝之宿将,更当先著 祖 鞭。”《红楼梦》第五回:“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歷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带几个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样,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杨。—— 唐· 杜甫《壮游》

(2) 温文尔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西游记》

吾道

我的学说或主张。《论语·里仁》:“子曰:‘ 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学传二·杨时》:“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致陶柳二子书》:“闻 孙逸仙 亦倡是説,窃幸吾道不孤。”

传授

讲解、教授学问、技艺

传授技术

可行

行得通;可以实行

只有最简单型的利用是可行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