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山堂僧

作者:马廷鸾 朝代:宋代

赠山堂僧原文

无生究竟是真源,浮世虚名可气吞。
净行要从圆处觅,好诗添向闷中喧。
一心认我如如体,万事同渠莫莫言。
归向灵岩岩底坐,道根圣果满只园。

诗词问答

问:赠山堂僧的作者是谁?答:马廷鸾
问:赠山堂僧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马廷鸾的名句有哪些?答:马廷鸾名句大全

马廷鸾赠山堂僧书法欣赏

马廷鸾赠山堂僧书法作品欣赏
赠山堂僧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无生

(1).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诗·小雅·苕之华》:“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郑玄 笺:“我,我王也。知王之为政如此,则己之生,不如不生也。”一本作“无生”。

(2).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晋 王该 《日烛》:“咸淡泊於无生,俱脱骸而不死。”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明 何景明 《近寺》诗:“亦知身是妄,从此学无生。” 康有为 《七月偕铁君及家人从者居丹将敦岛灯塔》诗:“碧海苍天无尽也,教人怎不了无生?”

究竟

到底

他究竟想干什么?

在这方面,他究竟是行家

真源

谓本源,本性。 南朝 梁 刘潜 《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廻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序》:“缅寻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朴略,不同浮华,虽垂不载。”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真源未纯熟,习气餘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紲。”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於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故往古之时,人性尤明,真源未失,皆知敬拜天父上主皇上帝。”

浮世

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唐 许浑 《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 。” 丁玲 《母亲》二:“ 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虚名

空虚的名称,不符实际的声誉

不求虚名

可气

(1) 令人生气

真可气

(2) 值得生气,应该生气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专心;一心一意

一心为革命

(2) 齐心;同心

万众一心

如如

(1).佛教语。谓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体。如,理的异名。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三:“诸法体同,故名为如……彼此皆如,故曰如如。” 唐 慧能 《坛经·行由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以因因入果果,以灭灭而会如如。”

(2).佛教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 唐 白居易 《读禅经》诗:“摄动是禪禪是动,不禪不动即如如。” 宋 苏轼 《浊醪有妙理赋》:“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3).佛教语。引申为永存,常在。 唐 贾岛 《寄无得头陀》诗:“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西游记》第九九回:“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4).恭顺儒雅貌。 元 刘致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法则有準使民服,期于无刑佐皇图。説与当途,无毒不丈夫,为如如把平生误。” 明 陈所闻 《双调玉抱肚·怀李如真》曲:“如如风范,幸龙门当年得攀。” 清 恽敬 《答方九江》:“前过 九江 ,留数日,视署舍如山居,僚属循循如如,文学掌故,甚善甚善。”

(5).络绎不绝。《尔雅·释天》“二月为如” 清 郝懿行 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6).形容词词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痒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儿里骨轆轆地雷鸣,眼悬悬地专盼着人来请。”

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莫莫

昏昧无知貌。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问以《坟》《索》之微言……古今因革之异同,则怳悸自失,喑呜俛仰,蒙蒙焉,莫莫焉,虽心觉面墙之困,而外护其短乏之病。”

(1).茂密貌。《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朱熹 集传:“莫莫,茂密貌。” 晋 左思 《蜀都赋》:“黍稷油油,稉稻莫莫。” 明 何景明 《养蚕词》:“桑叶莫莫,蚕白满箔。”

(2).肃敬貌。《诗·小雅·楚茨》:“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 朱熹 集传:“君妇,主妇也;莫莫,清静而敬至也。”

(3).犹默默。 汉 扬雄 《甘泉赋》:“炕浮柱之飞榱兮,神莫莫而扶倾。”

(4).同“ 漠漠 ”。尘土飞扬貌。莫,通“ 漠 ”。《汉书·扬雄传上》:“《校猎赋》:‘莫莫纷纷,山谷为之风焱,林丛为之生尘。’” 颜师古 注:“莫莫,尘埃貌;纷纷,乱起貌。” 汉 王逸 《九思·疾世》:“时昢昢兮旦旦,尘莫莫兮未晞。”

归向

归依。对某一特殊方面、状态、性质或行动的倾向或趋势

人心归向

灵岩

(1).指仙山。 晋 庾阐 《孙登隐居》诗:“灵巖霞蔚,石室鳞构,青松标空,兰泉吐牖。”

(2).山名。指 山西省 大同市 云冈 ,又名 武周山 , 北魏 建石窟于此。

(3).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木渎镇 西北。一名 砚石山 。 春秋 末 吴王 夫差 建离宫于此,今 灵岩寺 即其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郡·灵岩山》:“ 灵巖山 有 夫差 馆娃宫 、 响屧廊 、 浣花池 、 采香径 等胜,固 吴中 丽瞩也。” 清 张怡 《入山闻莺》诗:“不识 灵巖 路,行行转欲迷。”

(4).山名。在 浙江 乐清 雁荡山 ,为 雁荡 第一峰。 明 张煌言 《吴子佩远游雁荡归备述名胜因为诗记略》:“ 灵巖 割元气,阴洞碍朝曦。巖中何所有,万象迸葳蕤。”

(5).山名。在 江苏 六合 东。峰峦回抱,有 玛瑙涧 ,出五色石卵,世称灵岩石。参阅《嘉庆一统志·江宁府》。

(6).山名。在 山东 长清 东南。四面方正,又名 方山 。

道根

(1).治道的根本。 汉 荀悦 《申鉴·政体》:“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

(2).修道的根底。 宋 苏轼 《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之四:“定似 香山 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就是 璵姑 ,道根尚浅,也该留心的为是。”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三:“姑娘,我看你沉静秀美,道根决不浅,假如你愿意随我修持,你叔父的钱是不难筹措。”

圣果

佛教语。犹正果。佛教修行所达到的圆满境界。《楞严经》卷一:“佛告 阿难 :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昙无竭》:“ 天竺 禪师 佛驮多罗 ,此云 觉救 ,彼方咸云已证圣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虽证圣果,终无神变,盖亦千计,不树封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