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作者:徐明仲 朝代:宋代

水调歌头原文

迟日笼晴昼,新火敛馀寒。
东君着意,留恋春色在人间。
故遣蓬瀛仙侣,来布阳和德泽,造化寄毫端。
麾节经行处,喜气满江山。
听歌谣,五裤暖,二天宽。
汉朝侧席,英隽玺诏促徵还。
鞭算钱流粟腐,刃往剧剸烦解,启沃动龙颜。
已有白麻笔,草制在金銮。

诗词问答

问: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谁?答:徐明仲
问:水调歌头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水调歌头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徐明仲的名句有哪些?答:徐明仲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迟日

《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 唐 皇甫冉 《送钱唐骆少府赴制举》:“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茅屋新成》词:“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待后几天;过几天。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作符诵咒,迟日全愈。”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媪輒醉饱,嘱女:‘善侍夫子,无念老身,迟日当来餪也。’出门径去。” 鲁迅 《书信集·致孙伏园》:“容迟日奉上,意者尚不急急也。”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这几本书可否借我一读?迟日我再送来。”

晴昼

晴朗的白天。 唐 韩愈 《南山诗》:“ 昆明 大池北,去覿偶晴昼。” 宋 苏轼 《栖贤三峡桥》诗:“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明 文徵明 《元旦试笔》诗:“鸟弄新音晴昼永,相看不饮奈春何。”

新火

(1).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北史·王劭传》:“新火旧火,理应有异。”参见“ 改火 ”。

(2). 唐 宋 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浄客船。” 宋 苏轼 《徐使君分新火》诗:“ 临皐亭 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国朝之制,待制、中书舍人以上皆坐狨。杂学士以上,遇禁烟节至清明日,则赐新火。”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一:“寒食禁火,以出新火。”

东君

传说中的太阳神

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之属。——《史记·封禅书》

着意

着力,刻意,精心,仔细

着意刻画人物肖像

留恋

(1) 舍不得离开或舍弃

临毕业时,同学们对学校都十分留恋

(2) 对往日、往事的怀念

留恋过去

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脸上的喜色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蓬瀛

蓬莱 和 瀛洲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得道之士﹞或委华駟而轡蛟龙,或弃神州而宅 蓬 瀛 。” 唐 许敬宗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得清字》诗:“幽人蹈 箕 潁 ,方士访 蓬 瀛 。” 明 唐顺之 《送王侍读赴南都》诗:“此去 周南 异留滞,看君到处即 蓬 瀛 。”

仙侣

(1).仙人之辈。 明 文徵明 《闰正月十一日游玄妙观历诸道院》诗之三:“仙侣登真几百年,清风遗影尚依然。” 清 方文 《庐山诗·寻真观》:“ 五老 云壑间,髣髴有仙侣。”

(2).指人品高尚、心神契合的朋友。语出《后汉书·郭太传》:“ 林宗 ( 郭太 字)唯与 李膺 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八:“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阳和

(1).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 李昴英 《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 刘基 《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2).借指春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 元 萨都剌 《雪中妃子》诗:“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

(3).温暖;和暖。 唐 陈子昂 《谏刑书》:“狱吏急法,则惨而阴雨;陛下赦罪,则舒而阳和。”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

(4).喻指和悦的脸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 泰 华 ,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於青云上。”

(5).阳气。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鬱蔼而条秀。” 唐 方干 《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泽源与山脉僨兴,阴晦与阳和交战,二气相薄,梗塞乍通。”

(6).祥和的气氛。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政引风霜成物色,语回天地到阳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诗:“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

(7).借指佳音。 明 孙柚 《琴心记·廷尉伸冤》:“ 长卿 本意九死为期,不意阳和忽布,且喜又復官爵,还令 文园 。”

德泽

恩泽,恩惠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造化

(1) 福分;好运气

子女都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与造化抗衡

毫端

(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2).犹言笔底;笔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其转註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旉亭小照》词:“是谁将玉山琼树,毫端图画偏似。”

麾节

(1).指挥旗和符节。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丹旗云蔚,麾节翕赫。” 唐 李华 《韩国公张仁愿庙碑铭》:“瞻我麾节,以为进退。”

(2).借指将帅、节度使。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天子未命,敢有言吾麾节者死。”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马光祖》:“吏事强敏,风力甚著,前后麾节,皆有可观。”

经行

佛教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

雁荡经行云漠漠。——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喜气

高兴的神色或气氛

满脸喜气洋洋

江山

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歌谣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五裤

见“ 五絝 ”。

二天

(1).恩人。对庇护者的感恩之辞。《后汉书·苏章传》:“﹝ 苏章 ﹞ 顺帝 时,迁 冀州 刺史。故人为 清河 太守, 章 行部案其姦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 章 曰:‘今夕 苏孺文 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 冀州 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 章 无私,望风威肃。” 金 麻革 《上云内帅贾君》诗:“世知三窟隘,人可二天迯。雨露承恩命,山河袭世劳。” 明 无名氏 《飞丸记·誓盟牛女》:“这深恩何惭二天。”

(2).指正直贤明的官守。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 陕北 留棠,遂有二天之咏; 荆南 渡虎,犹标十部之书。” 唐 杜甫 《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诗:“二天开宠饯,五马烂生光。” 宋 王十朋 《送吴宪知叔》诗:“出郊闻好语,尽道宪车贤。郡不留三宿,人皆仰二天。”

(3).谓女子改嫁。《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黄胜 ﹞朝夕逼勒妹子 六瑛 改聘。 六瑛 以死自誓,决不二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远近无不知儿身许 吴郎 矣,今改之是二天也。” 清 李渔 《蜃中楼·抗姻》:“念奴家生长闺房……见了那二天的面觉羞。”

(4).指第二个丈夫。《中国民间故事选·许县长的故事》:“头天这么办了,二天清早又发现凡是泼了大粪的地方,都盖上了一层新土。” 巴金 《春》六:“她把我当成了外人,我二天不敢来了。”

(5).第二天;日后。

侧席

(1).单独一席。《国语·吴语》:“去笄,侧席而坐,不扫。” 韦昭 注:“侧犹特也。”《礼记·曲礼上》:“有忧者侧席而坐。”《汉书·游侠传》:“宾客争问所当得, 涉 乃侧席而坐,削牘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2).不正坐。谓因忧惧而坐不安稳。 汉 刘向 《说苑·尊贤》:“ 楚 有 子玉得臣 , 文公 ( 晋文公 )为之侧席而坐。”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公卿以下皆畏,莫不侧席。” 宋 岳珂 《桯史·黄潜善》:“ 宣和 六年春, 东都 地震……驛书闻朝廷, 徽祖 为侧席。”

(3).指谦恭以待贤者。《后汉书·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 李贤 注:“侧席,谓不正坐,所以待贤良也。” 前蜀 贯休 《寄乌龙山贾泰处士》诗:“吾君方侧席,未可便怀安。” 清 王韬 《韬园文录·洋务上》:“凡属洋务人员,例可获优缺,擢高官,而每为上游所器重,侧席諮求。”

(4).正席旁侧的席位。《汉书·元后传》:“王多材艺,上甚爱之,坐则侧席,行则同輦。”《红楼梦》第十一回:“ 尤氏 让 邢夫人 、 王夫人 并他母亲都上坐了,他与 凤姐儿 、 寳玉 侧席坐。”

英隽

同“ 英俊 ”。1.才智出众的人。《文子·下德》:“故国治可与愚守也,而军旅可以法同也,不待古之英雋而人自足者,因其所有而并用之。”《汉书·礼乐志》:“至 武帝 即位,进用英雋。” 宋 曾巩 《雨中王驾部席上》诗:“英雋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2).才智出众。 宋 苏轼 《赐范纯仁上第二表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朕用慨然,当食不御,思得英雋之老,共收文武之用。” 明 朱鼎 《玉镜台记·下镜》:“我本傖荒鄙人,才非英雋。”

(3).容貌俊秀而有精神。 欧阳予倩 《潘金莲》第五幕:“想你们是同胞弟兄,怎么你哥哥那样丑陋,你这样英雋?”

玺诏

诏书。上有御印,故称。《旧唐书·姚璹传》:“ 蜀中 官吏多贪暴, 璹 屡有发擿,姦无所容。 则天 嘉之,降璽詔劳之。”

钱流

谓金钱多如流水。 宋 范成大 《次韵汪仲嘉尚书喜雨》:“但得田间无嘆息,何须地上见钱流。”参见“ 钱流地 ”。

启沃

《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 孔颖达 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后因以“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梁书·武帝纪下》:“朕暗於行事,尤闕治道……凡尔在朝,咸思匡救,献替可否,用相启沃。” 宋 梅尧臣 《送曾子固苏轼》诗:“正如 唐 虞 时,元凯同启沃。”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 洪亮吉 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置诸座右,时常观览。”

龙颜

(1).谓眉骨圆起。《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晋 潘岳 《西征赋》:“造长山而慷慨,伟龙颜之英主。”后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南史·褚彦回传》:“陛下不得言臣不早识龙颜。” 唐 黄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一:“五色綵毫裁凤詔,九重天子豁龙颜。” 鲁迅 《热风·智识即罪恶》:“他只穿一件极俭朴的爱国布的龙袍,但那龙颜却比活的时候胖得多了。”

(2).借指帝王。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夫未遇 伯乐 ,则千载无一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值龙颜之鬱起,乃凭风而矫翼。” 明 王宠 《送饯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龙颜授玉册,殿上亲祗领。”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龙颜一听大怒,因此就降旨灭他九族。”

(3).谓鱼头如龙。

白麻

(1).植物名。即苘麻。 五代 齐己 《赠曹松先辈》诗:“閒游向诸寺,却看白 * 。” 宋 谢翱 《和靖墓》诗:“山中处士白麻履,死后无书献天子。”

(2).见“ 白麻纸 ”。

草制

草拟制书。《新唐书·薛元超传》:“省中有盘石, 道衡 为侍郎时,常据以草制, 元超 每见輒泫然流涕。”《宋史·朱胜非传》:“ 建炎 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凭败鼓草制,辞气严重如平时。” 明 王琼 《双溪杂志》:“凡草制纂修等事,惟翰林院掌之。”

金銮

(1).帝王车马的装饰物。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 前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昨日金鑾巡上苑,风亚舞腰纤輭。”

(2).见“ 金鑾殿 ”。

(3).翰林学士的美称。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仲则金鑾之英,季则蓬山之选。” 宋 梅尧臣 《送白鹇与永叔依韵和公仪》:“玉兔精神怜已久,金鑾人物世无双。”《文献通考·职官八》:“前朝因 金鑾坡 以为门名,与翰林院相接,故为学士者称金鑾以美之。”

(4). 白居易 女儿的名字。后借指 * 。 唐 白居易 《金銮子晬日》诗:“行年欲四十,有女曰 金鑾 。” 清 王继香 《<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古人如 昌黎 志女 孥 之壙, 乐天 哀 金鑾 之辞,有此鬱伊,无此悱惻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吴兴 * 严静 甫九龄,善书,兼工墨竹。 莆田 吴荔娘 题云:……晴窗书破洪儿纸,谁识金鑾未十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