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广惠寺多宝塔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登广惠寺多宝塔原文

高秋结念属嵩洛,行跸经过谢登揽。

省方祠岳次第举,初冬未觉严寒犯。

滹沱回度入权城,道左精蓝一到点。

住空梵宇青莲开,出尘法相黄金范。

千年窣堵高切云,景概近远资葆检。

大茂峰姿在眼眦,四襌天乐鸣轩槛。

杜老慈恩资佛力,果然万虑消𢜩𢜩。

隋唐奚必究根源,往还已复成荏苒。

豫天赵土指顾间,尔许诗情寄閒淡。

诗词问答

问:登广惠寺多宝塔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登广惠寺多宝塔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四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一

2. 到即不点点即不到为禅宗法印语

参考注释

高秋

秋高气爽的时节

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南朝齐· 谢脁《谢宣城集·奉和隋王殿下》

结念

念念不忘。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諼。” 唐  沉佺期 《凤笙曲》:“岂无嬋娟子,结念罗幃中。” 林景行 《斋中读书》诗之二:“结念游 柏林 ,长怀终弗释。”

嵩洛

嵩山 和 洛水 的并称。两者圴近东都 洛阳 。 宋  张元干 《点绛唇》词:“ 嵩  洛 云烟,间生真相耆英裔。”《宋史·沉伦传》:“少习三礼於 嵩  洛 间,以讲学自给。” 明  李东阳 《京都十景诗》序:“盖古之称名都者有三:若 长安 之 河华 , 东京 之 嵩  洛 , 金陵 之 钟山 ,皆有所据以为胜。”

经过

(1) 通过

到现在大约经过六、七人之手

(2) 经历的过程

事情的全部经过

(3) 从某处过

这汽车经过北海公园吗?

省方

巡视四方。《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孔颖达 疏:“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 汉  班固 《东都赋》:“乃动大輅,遵皇衢,省方巡狩。”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圣人以叶时同律,义在於省方;皇储以守器承祧,任隆於监国。”《清史稿·礼志八》:“皇帝省方观民,特举时巡盛典。”

次第

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之一)》

次第花开

初冬

入冬的头一个月,即阴历十月

严寒

极度寒冷

严寒的北方

严寒天气

滹沱

亦作“ 滹沲 ”。水名。即 滹沱河 。在 河北省 西部。出 山西省  繁峙县 东之 泰戏山 ,穿割 太行山 ,东流入 河北平原 ,在 献县 和 滏阳河 汇合为 子牙河 。至 天津市 ,会 北运河 入海。 唐  李颀 《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诗:“寒风卷叶渡 滹沱 ,飞雪覆地悲峨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凡 大河 、 漳水 、 滹沲 ……悉是浊流。”

道左

(1).路的左边。《孔丛子·问军礼》:“主车止於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庙主居於道左,社主居於道右,其所经名山大川,皆祭告焉。”

(2).道路旁边。《诗·唐风·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毛 传:“兴也。道左之阳,人所宜休息也。” 郑玄 笺:“道左,道东也。日之热,恒在日中之后,道东之杜,人所宜休息也。今人不休息者,以其特生阴寡也。” 马瑞辰 通释:“下章‘道周’,《韩诗》作道右,则左右随所见言之,不以道左之阳取兴。”《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太平广记》卷三 * 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于凝》:“﹝ 于凝 ﹞遥见道左嘉木美荫,因就焉。” 清  钮琇 《觚賸·雪遘》:“将度 梅岭 , 吴公子 已迎候道左,执礼甚恭。”

精蓝

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 宋  高翥 《常熟县破山寺》诗:“古县沧浪外,精蓝縹緲间。” 元  戴表元 《题东玉师府所藏<潇湘图>》诗:“今日精蓝方丈地,倚窗眠看 洞庭山 。” 清  吴伟业 《代具师答赠》诗:“早得此贤开讲席,便图作佛住精蓝。”

到点

到了规定的时间

就要到点了,快走吧

梵宇

佛寺。《梁书·张缵传》:“经法王之梵宇,覩因时之或跃;从四海之宅心,故取乱而诛虐。” 唐  宋之问 《登禅定寺阁》诗:“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小生是 西洛 贫儒,四海游学歷州府,至 蒲州 ,因而到梵宇。”《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 ﹞到了 铁公祠 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 千佛山 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

青莲

(1).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发青莲於王宫,验奇花於陆地。” 胡之骥 注:“ 观音大士 生於王宫,坐青莲花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叉始罗国》:“掬除洒扫,涂香散花,更採青莲,重布其地,恶疾除愈,形貌增妍,身出名香,青莲同馥。”

(2).指像青莲一样的颜色。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紫紺之堂临水,青莲之臺带风。”

(3).喻佛眼。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序》:“从容满月,照耀青莲。” 倪璠 注:“《维摩经》曰:‘目浄修广如青莲。’” 宋  苏辙 《魏佛狸歌》:“青莲湛然俛下视,击鉦卷斾抽行营。”《古尊宿语录》卷十一:“上堂云:青莲视瞬已多繁, 迦叶 微微笑自谩。”

(4).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故常用以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1)指佛寺。 唐  刘长卿 《戏赠干越尼子歌》:“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禪枝绕精舍。”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朱门收画戟,紺宇出青莲。”自注:“ 荆公 宅已为寺。” 明  高启 《题黄鹤仙人画》诗:“緑桂骚人宅,青莲释 * 。”(2)指佛经。 唐  刘禹锡 《闻董评事疾因以书赠》诗:“繁露传家学,青莲译梵书。”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以是口诵青莲,虔皈摩朅;手裁紫凤,巧迈因祗。”(3)犹净土。佛家所谓极乐世界。 唐太宗 《为战阵处立寺诏》:“望法鼓所振,变炎火於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於甘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紫綬金章,錮蔽了白马青莲旧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僧曰:‘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莲。’”

(5).指 九华山 。 九华山 在 安徽省  青阳县 南二十里,旧名 九子山 。九峰犹如莲花削成,故称 九华山 。 唐  曹唐 《望九华寄池阳杜员外》诗:“差差玉剑寒鋩利,褭褭青莲翠叶重。” 明  周浈 《舟中望九华山》诗:“刻削冠青莲,雕鏤矗丹笋。” 清  吴瞻泰 《自题莲花峰顶试泉图》诗:“万仞青莲上,梯云为试泉。”

(6).见“ 青莲居士 ”。

出尘

(1).超出世俗。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 前蜀  韦庄 《题安定张使君》:“器度风标合出尘,桂宫何负一枝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寻声审听,泠然出尘幽韵。”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

(2).佛教语。脱离烦恼的尘垢。《四十二章经》:“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 *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指出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不如削髮出尘,可无此虑。”

法相

(1).古代皇宫选择妃嫔、宫女所规定的标准相貌。《后汉书·皇后纪序》:“ 汉 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於 洛阳 乡中閲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隋书·列女传·襄城王恪妃》:“妃姿仪端丽,年十餘,以良家子合法相,娉以为妃。”《北史·王世充传》:“帝愈喜,因密令 世充 閲观诸女,资质端丽合法相者,取正库及应入京物以聘纳之。”

(2).旧时指骨法、相貌。 汉  王充 《论衡·骨相》:“类同气钧,性体法相固自相似。” 汉  王充 《论衡·骨相》:“故 范蠡 、 尉繚 见性行之证,而以定处来事之实,实有其效,如其法相。”

(3).指佛像。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铜为内肌,金为外肤,取法 西天 ,铸成 东越 ,巍巍落落,毫光法相。” 清  周茂兰 《王五痴积制钱为佛像五躯送供虎丘禅院》诗:“法相满月真微妙,光莹洁浄如琉璃。”

(4).佛教语。谓诸法真实之相。《法华经·化城喻品》:“大圣 * ,显示诸法相。”《百喻经·山羌偷官库衣喻》:“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佈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 南朝  梁  沉约 《枳园寺刹下石记》:“深达法相,洞了宗极,勤诚外著,仁隐内弘。”

(5).“ 法相宗 ”的省称。 章炳麟 《菌说》:“夫六经之説,诚亦有权,与人天、小乘、法相、破相等教同意。”详“ 法相宗 ”。

黄金

(1)

(2) 铜

黄金折。——《战国策·齐策四》

太傅赍黄金。

(3) 金

天作黄金色。——《广东军务记》

(4) 金黄色

黄金络马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5) 见“金”

千年

极言时间久远。 晋  陶渊明 《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 唐  卢照邻 《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

窣堵

见“ 窣堵波 ”。

切云

高冠名,一说是上与云齐。极言其高

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近远

(1).指亲近或疏远的人。《汉书·公孙弘传》:“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 弘 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胶西 ,皆 弘 力也。”

(2).近处和远处。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飒秣建国》:“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 清  宋之绳 《梅花》诗:“漠漠冻云连近远,荒荒野月照清寒。”

(3).谓远近的程度。 晋  木华 《海赋》:“徒识观怪之多骇,乃不悟所歷之近远。”《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李陵 问:‘火去此门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 宋  陈克 《谒金门》词:“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4).偏义复词。谓远。 元  无名氏 《替杀妻》楔子:“不多近远有个员外,待要结义小人做兄弟。”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楔子:“[ 张虎 云:] 张飞 言道, 曹丞相 军马,偌近远来到这里,人困马乏,他要今晚夜间,领兵来偷营刼寨。”

眼眦

眼眶。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日高腹枵眼眥眵,邂逅获见何言疲。”

天乐

顺适天道之乐。《庄子·天道》:“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成玄英 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懽;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

(1).犹仙乐。常借指美妙的音乐。 唐  沉佺期 《峡山寺赋》:“仙人共天乐俱行,花雨与香云相逐。”

(2).指自然界和谐的音响,天籁。 梁启超 《澳亚归舟杂兴》诗:“盪胸海风和露吸,洗心天乐带涛听。”

(3).喻宫庭的音乐。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六:“春风开紫殿,天乐下珠楼。”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万国衣冠,尽染御炉细缕;六宫笙鼓,俱传天乐新声。”

轩槛

栏板。《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唐玄宗 《鹡鸰颂》诗序:“左清道率府长史 魏光乘 ,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槛,预观其事,以献其颂。”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夕葵园孟氏》:“棃花数本,高出轩槛。”

慈恩

(1).称上对下的恩惠。《三国志·蜀志·刘琰传》:“閒者迷醉,言有违错,慈恩含忍,不致之于理。” 唐  宋之问 《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诗:“旧渥驂宸御,慈恩忝翰林。”

(2).慈恩寺的省称。 唐  孟棨 《本事诗·徵异》:“时 白尚书 在京,与名辈游 慈恩 ,小酌花下。”

佛力

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南朝  梁武帝 《以李胤之得牙像赦诏》:“宜承佛力,弘兹宽大。” 元  何中 《照武西塔上报恩寺》诗:“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现。”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 潜善 这等有福,佛力耶?”

果然

(1) 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果然名不虚传

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她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牛郎织女》

(2) 连词,表示假设

那儿果然像你说的那么热,我去时就连毛衣也不用带了。

(3) 饱足的样子

适莽苍者,三食而反,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万虑

(1).反复思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魏文 下詔,辞义多伟,至於‘作威作福’,其万虑之一蔽乎!”

(2).思绪万端。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数盃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三:“俯仰念物化,万虑此俱寂。”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