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士画真请赞

作者:释印肃 朝代:宋代

信士画真请赞原文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
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
眼观不见,耳听不知。
惺惺不昧,了了何亏。
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
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

诗词问答

问:信士画真请赞的作者是谁?答:释印肃
问:信士画真请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印肃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印肃名句大全

释印肃信士画真请赞书法欣赏

释印肃信士画真请赞书法作品欣赏
信士画真请赞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世间

人世间;世界上。《百喻经·观作瓶喻》:“诸佛大龙出,雷音徧世间。”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三:“有饮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唐 裴铏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 宋 陆游 《高枕》诗:“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艺到极精处,皆可成名,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 杨朔 《滇池边上》:“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

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顶相

指佛教传说中如来头顶之肉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塔跡、佛牙、袈裟、顶相舍利,悉在 弗楼沙国 。” 宋 陶穀 《清异录·漏春和尚》:“新栽柳树,必用泥固济,其木颇类比丘顶相。”

虚空

心中无着落

一体

(1) 有机的整体

融成一体

(2) 有机地结合或联结起来的整体

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胡越为一体。——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雾露

(1).指雾。《楚辞·严忌<哀时命>》:“雾露濛濛其晨降兮,云依斐而承宇。” 王逸 注:“言幽居山谷,雾露濛濛而晨来下。”

(2).《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露雾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后用为因冒霜露犯寒暑而死的典故。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一朝濛雾露,分作沟中瘠。” 明 归有光 《谕祭涂 * 文》:“方兹念功,遽闻奄逝,岂以山川之险,遂犯雾露之危?”亦为王公大臣被贬而死之典。《后汉书·谢弼传》:“ 竇氏 之诛,岂宜咎延太后,幽隔空宫,愁感天心,如有雾露之疾,陛下当何面目以见天下?” 明 张居正 《答松江兵宪蔡春台书》:“脱不幸有伤雾露之疾,至於颠陨,其无乃亏朝廷所以优礼旧臣之意乎?”

(3).喻谗谄蔽明的人。《后汉书·蔡邕传》:“龟凤山翳,雾露不除,踊跃草莱,祇见其愚。” 李贤 注:“龟凤喻贤人,雾露喻昏闇也。”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不意庆云垂泽,天涣宏流,拂拭雾露,生见白日。”

(4).喻恩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虚往实归,霑雾露之微润;裒多益寡,落邱山之一毫。”

云霞

彩云和彩霞

云霞明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惺惺

指聪明机警的人

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西厢记》

不昧

(1).不忘。《逸周书·王会》:“佩之令之不昧。” 孔晁 注:“不昧,不忘也。”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不昧风雨晨,乱离减忧慼。” 宋 曾巩 《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并妻制》:“尚其不昧,服此茂恩。”

(2).不晦暗,明亮。《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3).不损坏;不湮灭。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玄阴凝,不昧其洁。” 唐 杜甫 《迴棹》诗:“吾家碑不昧, 王氏 井依然。” 冰心 《<寄小读者>四版自序》:“感谢上帝,在我最初一灵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灵永久的皈依和寄托。”

了了

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达

不甚了了

心中了了

勾画了了。——明· 魏学洢《核舟记》

自解

(1).自我辩解;自作解说。《韩非子·难三》:“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 燕操 、 子罕 、 田常 之贼;知之,则以 管仲 、寺人自解。”《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臣 音 当先受诛,岂有以自解哉。” 清 李渔 《奈何天·总评》:“忽以奈何问天,天亦不能自解。”

(2).自求解脱;自行脱落。《庄子·大宗师》:“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史记·龟策列传》:“贤能令人战胜攻取,不能自解於刀锋,免剥刺之患。”《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 晨 遂收 杨 下狱,而械輒自解。”《明史·杨廷和传》:“给事、御史交章论 王琼 罪状,下詔狱。 琼 迫,疏訐 延和 以自解。”

(3).自请解职。《宋书·隐逸传·陶潜》:“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拈花

(1).见“ 拈花一笑 ”。

(2).绣花。《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女子生得有十二分颜色,善能描龙画凤,刺绣拈花。”

起处

犹起居。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 毛稚黄 负才善病,六载起处,不离牀榻。人以为忧。 毛 自若曰:‘病味颇亦佳,第不堪为躁热人道耳。’” 罗家伦 《是爱情还是苦痛》:“人家都说他是一位贤惠的少奶奶。我设如生在三十年前,也何曾不心满意足。但是我现在虽然同他一同起处,精神方面,总觉隔着一个 太平洋 。”参见“ 起居 ”。

冷笑

含有轻蔑、讥讽、无可奈何、愠怒等意味的笑

达磨

见“ 达摩 ”。

西归

(1).向西归还;归向西方。《诗·桧风·匪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与故游夜别》诗:“復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五:“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2).用作人死亡的婉词。如:跨鹤西归;鸾驭西归。

用晦

(1).谓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王弼 注:“藏明於内,乃得明也;显明於外,巧所辟也。”《旧唐书·卢钧传》:“ 河东军 节度使 卢钧 ,长才博达,敏识宏深。蔼山河之灵,抱瑚璉之器。多能不燿,用晦而彰。” 宋 曾巩 《王容季君墓志铭》:“学足以求其内,辞足以达其外,守之用刚,养之用晦。”

(2).指文意含蓄,耐人寻味。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浦起龙 通释:“晦之云者,意到而笔不到也。”

隐显

(1).隐没与显现。《荀子·天论》:“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京氏易传》卷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南史·隐逸传上·渔父》:“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今虽未见其画,读诸跋,常觉依稀隐显,都在目中。” 王西彦 《乡下朋友》:“眺望四下碧绿的田野,弯曲如画的溪流,屏障似的远山和散落隐显的村屋。”

(2).特指文义的含蓄和显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自序》:“考之孤文隻义之仅存,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

(3).偏指含蓄不露。 清 包世臣 《文谱》:“回互激射之法备,而后隐显之义见矣。”

(4).默默无闻和名扬远近。指失意和得意。《北史·儒林传下·刘炫》:“隐显人间,沉浮世俗。”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且先生布素终身,隐显一致,非独令后世师吾俭也。”如:我眼见他们的升沉隐显。

无劳

(1).不要劳累;不用劳烦。《庄子·在宥》:“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仪礼·聘礼》“辩復命如聘” 汉 郑玄 注:“自陈币至於上介,以公赐告无劳。” 贾公彦 疏:“无劳者,劳主君出命,今君薨,不可代君出命,故知无劳也。”

(2).犹无须,不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故 河 不出图, 夫子 有嘆,如或可造,无劳喟然。”《北史·贺若弼传》:“ 叔寳 惶惧流汗,股慄再拜。 弼 谓曰:‘……无劳恐惧。’” 唐 杜甫 《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诗:“预传籍籍新京尹,青史无劳数 赵 张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报对于中国革命之舆论》:“此其中利害, 中国 人宜自审度,无劳外人代计。”

(3).没有劳绩。《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亘古亘今

贯串古今,从古至今。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亘古亘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