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王志夫来

作者:晁公溯 朝代:宋代

喜王志夫来原文

懒观南土化,归勒北山铭。
蜡屐乃相过,巾车何不停。
复回千里驾,去食五侯鲭。
想见知君到,传呼合下铃。

诗词问答

问:喜王志夫来的作者是谁?答:晁公溯
问:喜王志夫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晁公溯的名句有哪些?答:晁公溯名句大全

晁公溯喜王志夫来书法欣赏

晁公溯喜王志夫来书法作品欣赏
喜王志夫来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南土

(1).南方地区。《诗·大雅·崧高》:“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孔颖达 疏:“当於南方之土,於是安居之矣。”《左传·昭公九年》:“ 巴 、 濮 、 楚 、 邓 ,吾南土也; 肃慎 、 燕 、 亳 ,吾北土也。”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南土风俗,恶他舍之猫产子其家,以为大不祥。” 清 姚燮 《哀雁》诗:“自云朔方岁饥苦,欲托残生到南土。” 柳亚子 《<燕子龛遗诗>序》:“君自南土来书,谓:‘邇者振大 汉 之天声,想诸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唯有神驰左右耳。’”

(2).方言。指鸦片烟。 沙汀 《困兽记》二三:“当他靠上烟灯,把那些饴糖般的南土烤了又捏,捏了又烤,一锭一锭抽着的时候,他的不快却又开始侵蚀他了。”

北山

(1).泛指北面的山。《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莱。” 唐 李白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2).山名。即 北邙山 。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 ,使公卿皆从。” 杜预 注:“ 北山 , 洛 北芒 也。”《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 北山 ,延佇望城郭。” 刘良 注:“谓登 北邙 望 晋 都。”

(3).山名。即 钟山 ,又名 紫金山 。在今 江苏 南京市 东。《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 吕向 题解:“ 钟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彦伦 隐於此山,后应詔出为 海盐县 令。今欲却过此山, 孔生 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有道寧徵 管 ,无才却荐 嵇 。 北山 休誚让, 东观 岂攀躋。”

蜡屐

(1).以蜡涂木屐。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 阮 ( 阮孚 ),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因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 宋 辛弃疾 《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词:“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摶沙。”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拟经制礼吾何敢,蜡屐持筹事未分。”

(2).涂蜡的木屐。 唐 刘禹锡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 宋 苏舜钦 《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他年君挂朱轓后,蜡屐邛枝伴此行。” 清 钮琇 《觚賸·石言》:“蓬门昼掩,蜡屐生尘,有客过访,寂若无人。” 郁达夫 《辞蓝亭留谢》诗:“杨柳旗亭劳蜡屐,青山红豆羡闲身。”

相过

(1).谓太阳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半。《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 杜预 注:“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 杨伯峻 注:“ 谈迁 《国榷》引 明 李天经 曰:‘太阳行黄道中线,迨二分而黄道与赤道相交,是为同道。二至则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是谓相过。’”

(2).互相超越。《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文子·自然》:“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 宋 苏轼 《儒者可与守成论》:“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3).互相往来。《商君书·兵守》:“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夫 翁伯 、 浊 、 质 、 张里 之家,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东京 公侯,壮何能加!” 唐 韩愈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巾车

(1).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孔丛子·记问》:“ 文 武 既坠,吾将焉归……巾车命驾,将适 唐 都。”《南史·文学传·孔广》:“ 绪 数巾车诣之。” 清 金人瑞 《戊子春积雨如晦久不晤草座先生天甫晴便忽睹书此为乐也》诗:“城中泥雨盛冠盖,野外日高未巾车。”

(2).指有帷幕的车子。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何时命巾车,共陟云外嶠?” 清 赵翼 《入云栖十余里修篁夹路》诗:“我乘巾车行,苦障帷数幅。”

(3).古代官名。《周礼·春官·序官》:“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郑玄 注:“巾车,车官之长。”《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 杜预 注:“巾车,掌车。”

何不

为什么不——用反问语气,表示应该或可以

你何不大胆试一试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五侯鲭

指 汉 代 娄护 合 王氏 五侯家珍膳而烹饪的杂烩。五侯, 汉 成帝 母舅 王谭 、 王根 、 王立 、 王商 、 王逢时 同日封侯,号五侯。鯖,肉和鱼的杂烩。《西京杂记》卷二:“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 娄护 、 丰辩 ,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懽心,竞致奇膳, 护 乃合以为鯖,世称五侯鯖,以为奇味焉。”后用以指佳肴。 唐 韩翃 《送刘长上归城南别业》诗:“朝还会相就,饭尔五侯鯖。” 宋 苏轼 《次韵孔毅甫集句见赠》之二:“今君坐致五侯鯖,尽是猩脣与熊白。” 清 赵翼 《杨桐山招饮》诗:“也曾吃过五侯鯖,等闲炰炙不足数。”

想见

经过推测得出结论

从中可以想见生活的艰难

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传呼

通知受话人去接电话

传呼电话

合下

(1).即时;当下。 宋 黄庭坚 《少年心》词:“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朱子语类》卷一四○:“如 秦少游 诗甚巧,亦谓之‘对客挥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

(2).当初;原先。《朱子全书·大学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便有此明德。” 明 吕坤 《与总河刘晋川论道脉图》:“今之讲学者曰:‘吾心合下便是中,不待思量,不须计较。’如是则 舜 颜 皆在下风矣。”

閤下:1.古代对尊贵者的敬称。后亦泛用于朋友之间,称谈话、通信的对方。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天子﹞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閤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唐 韩愈 《与于襄阳书》:“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 韩愈 ,谨奉书尚书閤下。” 宋 欧阳修 《与杜正献公书》:“某顿首启,仲夏毒热,伏惟相公閤下,尊候动止万福。”

(2).谓在屋门之下。《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 廞 牙门将 涪陵 许弇 求为 巴东 监军, 杜淑 、 张粲 固执不许, 弇 怒,手杀 淑 粲 於 廞 閤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