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斋诗

作者:李廌 朝代:宋代

咏斋诗原文

古昔诗客长风骚,云间野鹤鸣九皋。
六丁极天十万遭,摄提执策穷牛毛。
玄珠罔象谁能及,或长壮丽称雄豪。
九原杀气横天高,朔风吹雪沾霜刀。
衔枚束甲夜渡洮,军中壮士秉白旄。
忿怒不可拔一毫,白狐几腋成一袍。
东溟一钓连六鳌,二长不同各有劳。
吟咏至审公讥褒,咏斋之乐真陶陶。
君毋独乐愈自高,亦当以手援儿曹。

诗词问答

问:咏斋诗的作者是谁?答:李廌
问:咏斋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廌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古昔

古时

诗客

诗人。 唐 白居易 《朝归书寄元八》诗:“禪僧与诗客,次第来相看。” 金 元好问 《留赠丹阳王炼师》诗之一:“当时笑伴今谁在,诗客凄凉 饭颗山 。” 清 查慎行 《即事》诗之一:“俗吏讐诗客,文书恼病夫。”

长风

(1).远风。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御长风,狎翫 灵胥 。” 刘逵 注:“长风,远风也。” 唐 杜甫 《龙门阁》诗:“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明 高启 《梦游仙》诗:“长风八万里,夜入通明天。”

(2).暴风;大风。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引《兼明苑》:“风暴疾而起者谓之长风。”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五十:“长风烈烈,难行折舵之舟。”

云间

松江府的别称。现在上海松江县一带。因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松江府治所在地华亭)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而得名

鹤鸣九皋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六丁

道教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后汉书·梁节王畅传》:“从官 卞忌 自言能使六丁。” 李贤 注:“六丁,谓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则丁卯为神,甲寅旬中,则丁巳为神之类也。役使之法,先斋戒,然后其神至,可使致远方物及知吉凶也。”参阅《无上九霄雷霆玉经》、《灵宝六丁秘法》。 唐 陈陶 《步虚引》:“赤城门闭六丁直,晓日已烧东海色。” 宋 陆游 《夜寒燃火有感》诗:“笑谈缚三彭,指顾役六丁。”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这八卦阵纵横不穷,管七国江山着君王独自统。便有六丁神,我敢也驱下天宫。”《西游记》第十五回:“ 行者 道:‘既如此,不当值者且退,留下六丁神将与值日功曹和众揭諦保守着我师父。等 老孙 寻那涧中的孽龙,教他还我马来。’”

极天

(1).至天;达于天。语本《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孔丛子·问答》:“今世人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以深渊为名。”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清 王孙晋 《南闽》诗:“久客欲归去,翻愁行路难。极天围万岭,平地落千滩。”

(2).指天之极远处;远处。 清 姚鼐 《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康有为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诗:“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 关 东。”

(3).满天,到处。 明 屠隆 《綵毫记·展武相逢》:“遍地烽狼,极天戎马。”

十万

数目。一百个千。用以形容数量极多。《孟子·公孙丑下》:“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渔阳》诗:“繫书请问 燕 耆旧,今日何须十万兵?” 宋 陆游 《好事近》词:“驱退睡魔十万,有双龙苍璧。”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一:“此去泉臺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 。”

摄提

(1) 佛教教义中的三假设,即有关法(事物)、受(感受)、名(名称)的假设。又作“波罗聂提”

(2) 星名

(3) “摄提格”简称,即寅年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楚辞·屈原·离骚》

执策

(1).持鞭。《仪礼·聘礼》:“司马执策立于其后。” 明 高启 《寓感》诗之十三:“駑马放田野,志本在丰章。偶遇执策人,驱上千里道。”

(2).执持简册。《穆天子传》卷六:“内史执策。” 郭璞 注:“所以书赠賵之事。内史,主册命者。”

牛毛

牛身上的毛。形容细而稠密

牛毛细雨

玄珠

(1).黑色明珠。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南齐书·张融传》:“蟕蠵瑁蛑,綺贝绣螺。玄珠互綵,緑紫相华。” 元 王逢 《游昆山怀旧伤今》诗:“玄珠探 甓社 ,白马饮 浙水 。”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今日所谓识时之彦,为按其实,则多数常为盲子,寳赤菽以为玄珠。”

(2).道家、佛教比喻道的实体,或教义的真谛。《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陆德明 释文:“玄珠, 司马 云:‘道真也。’” 晋 支遁 《咏怀》诗之二:“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玄珠。” 唐 陆敬 《游清都观寻沉道士》诗:“方追羽化侣,从此得玄珠。”

(3).比喻贤才或宝贵的事物。《北齐书·文苑传序》:“辞人才子,波骇云属……人谓得玄珠於 赤水 ,策奔电於 崑丘 。”此喻人才。《云笈七籤》卷六六:“夫论还丹,皆至药而为之,即丹砂之玄珠,金汞之灵异。”此喻丹药。 宋 黄庭坚 《和苏子瞻》诗:“翰林貽我东南句,窗间默坐得玄珠。” 任渊 注:“玄珠,以比 东坡 之诗。”

(4).比喻葡萄。 金 元好问 《蒲桃酒赋》:“索罔象之玄珠,荐清明於玉杯。” 明 刘基 《题画蒲萄卷子》:“迎风翠羽憣憣动,带露玄珠纂纂垂。”

(5).指墨。 金 元好问 《赋南中杨生玉泉墨》:“万灶玄珠一唾轻,客卿新以玉泉名。”

罔象

(1).亦作“ 罔像 ”。古代传说中的水怪。或谓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水之怪曰龙、罔象。” 韦昭 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肿。”《庄子·达生》:“水有罔象。”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 薛综 注:“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尧臣 《送圣民学士知登州》诗:“ 始皇 安得长,阴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注:“罔象,水盛貌。”

(3).虚无。《文选·王褒<洞箫赋>》:“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注:“罔象,虚无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见《庄子·天地》。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

壮丽

健壮美丽;宏伟瑰丽;雄壮美丽

壮丽的历史画卷

称雄

凭借武力或特殊势力统治或独霸一方

割据称雄

称雄乡里

九原

本为山名,在今山西新绛县北。相传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后世因称墓地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杀气

(1) 凶恶吓人的气势

杀气腾腾

(2) 发泄气愤;出气

你有委屈就说出来,不该拿别人杀气

(3) 阴气;寒气

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史记·匈奴列传》

(4) 战场上杀伐之气,借指战事

杀气腾空

横天

横越天空,横陈天空。 汉 王逸 《荔支赋》:“曖若朝云之兴,森如横天之彗。” 唐 顾况 《小孤山》诗:“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诸峰有怀昔隐兼发鄙志》诗:“横天巖峦叠,暎日苍翠积。”

朔风

北风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三国 魏· 阮籍《咏怀》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清· 袁枚《祭妹文》

霜刀

雪亮锋利的刀。 唐 杜甫 《观打鱼歌》:“饔子左右挥霜刀,鱠飞金盘白雪高。” 宋 张元干 《醉花阴·咏木犀》词:“霜刀剪叶呈纤巧,手捻迎人笑。” 清 赵翼 《王将军拔栅歌》:“但见片片霜刀飞,顷刻染成血花紫。”

衔枚

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徒衔枚而进。——《周礼·夏官·大司马》

章邯夜衔枚击 项梁定陶。——《汉书·高帝纪》

衔枚疾走

束甲

(1).卷起甲衣。表示轻装疾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赵 战於 长平 , 赵 不胜,亡一都尉。 赵 王 召 楼昌 与 虞卿 曰:‘军战不胜,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於是三将同谋,衔枚束甲,寻涧谷而行,直抵 幽州 。”《三国演义》第六二回:“ 魏延 暗喜,分付众军士……马摘铃,人衔枚,卷旗束甲,暗地去刼寨。”

(2).收起甲衣。表示归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若能以 吴 越 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絶。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梁书·武帝纪上》:“﹝ 陈伯之 ﹞乃收兵退保 湖口 ,留其子 虎牙 守 盆城 。及 高祖 至,乃束甲请罪。”

壮士

勇士,心雄胆壮的人;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壮士十年归。——《乐府麻集·木兰诗》

壮士不死。——《史记·陈涉世家》

田横齐之壮士。——《资治通鉴》

壮士从之。——《资治通鉴·唐纪》

白旄

(1).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将印,请 绍 登坛。”

(2).喻出师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无名氏 《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贯 河 东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渊 。自因 隋 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忿怒

愤怒。《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矫王命以杀之,非忿怒相杀也。”《史记·陈丞相世家》:“帝以忿怒故,欲斩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国 ( 武国 )至 山阳 偃然自大,受 全 ( 李全 )庭参。 全 军忿怒,囚而杀之。” 茅盾 《子夜》一:“超乎一切以上的憎恨和忿怒忽然给与 吴老太爷 以长久未有的力气。”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一毫

一根毫毛。比喻极小或很少。《列子·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宋 苏轼 《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如今 韩生 吉帖婚书,并无一毫虚谬。”《镜花缘》第九五回:“向日在家屡要学剑,奈教师此道不精,不过敷衍教了两个势子,却是一毫无用。”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更从利害远近种种方面着想,觉得回去终于是天经地义。便把恼恨搁在一旁,脸上也不露一毫形色。”

白狐

也叫银狐,狐的一种,毛皮为银灰色或纯白色,极为珍贵

东溟

东海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毛 * 《清平乐·会昌》

连六鳌

亦作“ 连六鰲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宋 刘攽 《和罗著作渔翁》:“ 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调元 《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 连六 ”。 唐 张友正 《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 明 杨基 《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有劳

客气话,用于拜托或答谢别人代自己做事

这件事有劳您了

吟咏

亦作“ 吟咏 ”。1.歌唱;作诗词。《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晋书·郗鉴传》:“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至 六朝 时乃略有咏之者,至 唐 而吟咏滋多。”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 于庭 先生兼工吟咏,曾赠余诗四章。” 巴金 《一颗红心》:“他在黑暗中闭目吟咏,摸索着写下四十多首诗。”

(2).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唐 杜甫 《至后》诗:“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云笈七籤》卷一○四:“﹝ 杜冲 ﹞闲居幽室,吟咏《道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女﹞拾得旧笺一折,上书《惜餘春》词……女吟咏数四,心悦好之。” 柯灵 《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我有了再次吟咏 小川 同志的旧作的机会。”

(3).指诗词等韵文。 唐 刘禹锡 《董氏武陵集记》:“寓其情怀,播为吟咏,时復发笥,纷然盈前。”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书生穷眼,偶值声伎之宴,輒不禁见之吟咏,而力为铺张。”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吾之吟咏,无不为宗邦神往。”

见“ 吟咏 ”。

陶陶

欢乐

陶陶乐趣

独乐

(1).独自欣赏、娱乐。《孟子·梁惠王上》:“民欲与之偕亡,虽有臺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晏子春秋·杂上十四》:“夫乐者,上下同之……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汉书·游侠传·陈遵》:“足下讽诵经书,苦身自约,不敢差跌,而我放意自恣,浮湛俗间官爵功名,不减於子,而差独乐,顾不优邪!” 宋 苏轼 《司马君实独乐园》诗:“虽云与众乐,中有独乐者。”

(2).独自以某事物为乐。《礼记·乐记》:“独乐其志,不厌其道。” 孔颖达 疏:“言 武王 今独能乐其志意,不违厌其仁义道理也。”

(3).玩具名。即陀螺。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梜者,鏇作独乐及盏。” 缪启愉 校释:“‘独乐’,即‘陀螺’,小儿玩具。”参见“ 陀螺 ”。

自高

(1).自然高大。《庄子·田子方》:“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唐 魏徵 《论治疏》:“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

(2).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书》:“后生小子遂以某为假 伯恭 以自高,痴人面前真是不得説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 家女子倒百般好,只有些儿毛病,专一恃贵自高,不把公婆看在眼里。”

(3).犹自重;自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虽弘道自高,恶为洁饰,而容貌闲美,即之温然。”

儿曹

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