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谷寺咏韩愈李愿盘谷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盘谷寺咏韩愈李愿盘谷事原文

李愿隐盘谷,乃在洛之阳。

泉甘而土肥,此地实擅长。

假借举其事,向每见诗章。

然吾有所疑,田畴古于唐。

其时即名盘,宁藉韩膻芗。

太行天下脊,此岂非太行。

燕川则燕矣,方口田盘方。

何乃属济源,难问昌黎详。

诗词问答

问:盘谷寺咏韩愈李愿盘谷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盘谷寺咏韩愈李愿盘谷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八十

2. 李愿所居之盘谷志乘属之河南济源县盖因韩文太行之阳语向命蒋溥等辑盘山志已详辨之或又以昌黎送盘谷子诗更可为在洛阳之据考其诗有燕川方口注家谓皆盘谷附近地名按古封域盘山实在燕境而济源乃晋地不当蒙燕川之称且田盘旧曰四正以其形方若田故名盘则方口又何不可相属然兹山著名在汉以上固不必数典自唐而载籍淆讹既不能起昌黎而问之则亦无庸深较矣

参考注释

乃在

犹乃才。仅仅。在,通“ 才 ”。《汉书·贾谊传》:“ 长沙 迺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土肥

指能充当肥料的墙土、灶土等的总称

此地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擅长

(1) 独具某种特长

擅长烹饪

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茶花赋》

(2) 善于

擅长于演说

假借

(1) 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外力

(2) 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 容忍

(5) 宽容

大王少假借之。——《战国策·燕策》

有所

有所,无所类同。有:存在。无:没有,不存在。所:此为代词。 

例句:

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畴古

往古;古昔。《晋书·徐广传》:“自圣代有造《中兴记》者,道风帝典,焕乎史策。而 太和 以降,世歷三朝,玄风圣迹,儵为畴古。”

其时

(1).那时;当时。《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其时, 白敏中 以中书侍郎请告归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来赴任。两个都到 遐叔 处贺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2).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 徐迟 《牡丹》五:“真抗战,假抗战,他了若指掌。助 纣 为虐,他是不干的,浑水摸鱼,此其时也。”

膻芗

同“ 羶薌 ”。烧煮牛羊肉的气味。亦泛指牛羊肉。 清 黄遵宪 《番客篇》:“赤足络绎来,大盘荐膻薌。”

天下脊

比喻雄踞天下的北方高峻山脉。《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 常山 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司马贞 索隐:“ 常山 於天下在北,有若人之背脊也。”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夫 河 北方二千里, 太行 横亘中国,号为天下脊。”

岂非

难道不是…?用于反问

岂非咄咄怪事?

何乃

(1).怎能,何能。《史记·蒙恬列传论》:“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乃初成礼, 隗 问之曰:‘妇奉箕箒而已,何乃过珍丽乎?’”

(2).何况。《史记·田叔列传》:“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史记·东越列传》:“且 秦 举 咸阳 而弃之,何乃 越 也!” 明 李东阳 《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讎!”

(3).何故,为何。 汉 荀悦 《汉纪·高后纪》:“ 辟阳侯 曰:‘ 平原君 母死,何乃贺我?’”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余乙巳春……作诗纪事,中有云:‘窃思 河 出 崑崙 墟,其势定可吞埏垓;何乃千里一曲直,如汞泻地往復回?’”

难问

(1).提出疑问;请教。 汉 王充 《论衡·问孔》:“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诸兄每读经传,輒下意难问。”

(2).民歌体裁的一种。有如谜语,两人合唱,以一问一答形式出现。如:(问)啥人数得清天上星?啥人数得清鳜鱼鳞?(答)太白金星数得清天上星, 姜太公 数得清鳜鱼鳞。我国东南各省如 江苏 、 广东 等地民间都很流行。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谜有三种:一、事物谜,二、字谜,三、难问, 锺先生 《广州谜语序》称为‘诘难体’……我以为要恰切一点,把它称为‘谜歌’。”

昌黎

(1). 唐 韩愈 世居 颍川 ,常据先世郡望自称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县 )人; 宋 熙宁 七年诏封 昌黎伯 ,后世因尊称他为 昌黎先生 。 唐 韩愈 《送陆歙州》诗序:“於是 昌黎 韩愈 道愿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绍 昌黎 之道脉,岂兴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传》:“公著诗一卷、文二卷。诗清婉有志,文则力追 昌黎 、 柳州 。”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 昌黎 论文,务去陈言。”

(2).借指 韩 姓。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按,此“昌黎”指 韩肖胄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