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单丙文画像

作者:徐照 朝代:宋代

题单丙文画像原文

几年无字学,宋代出王钟。
钩锁全遗力,锥沙不露锋。
神明还旧观,时辈获稀逢。
点曳连烟雾,崩腾动凤龙。
势成期险峻,意造绝纤稼。
八法因知永,三分可问踪。
丰多寻圣病,求务废眠饔。
若匪蒙提耳,终难免击胸。
道玄令自悟,恩大报无从。
新砚传沅石,寒煤扫岳松。
缺碑年号在,古器土泥重。
注分元非浅,舒情似独隆。
租人脂晓辖,离馆听秋蛩。
贾岛铜为像,平原绣作容。
简编流越海,魂梦历蛮峰。
先喜趋朝日,应须领戟僮。

诗词问答

问:题单丙文画像的作者是谁?答:徐照
问:题单丙文画像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徐照的名句有哪些?答:徐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字学

(1).小学,文字学。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故《説文》至今为字学之宗。”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段成式 ﹞牧 庐陵 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客有以此两字遍諮字学之众,实无有识者。”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 晋 宋 人书法妙絶,未必尽晓字学……又 韩择木 八分以擅名,谓之不识字,是也。”

(2).关于书法的学问。 唐 王建 《赠太虚卢道士》诗:“书卖八分通字学,丹烧九转定人年。”《宣和书谱·王邃》:“大抵字学之玅, 晋 人得之为多,而 王 氏之学尤盛焉。”

出王

出往。《诗·大雅·板》:“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毛 传:“王,往。” 孔颖达 疏:“以王与出共文,故为往也。” 朱熹 集传:“王、往通,言出而有所往也。”

钩锁

亦作“钩锁”。1.弯曲的锁链。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朱道士 ﹞见岩下有枯骨,背石平坐,按手膝上,状如钩锁,附苔络蔓,色如白雪。”

(2).勾通连结。 元 范梈 《木天禁语·六关·七言律诗篇法》:“数字连序,中断,钩锁连环。”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下:“自《三百篇》以至 庾 鲍 七言,皆不待钩锁,自然蝉连不絶。”

遗力

犹馀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左思 奇才,业深覃思,尽鋭於《三都》,拔萃於《咏史》,无遗力矣。”《宋史·兵志九》:“今平居无事,朝夕虐之以教閲,使无遗力以治生事,衣食殫尽,憔悴无聊,缓急安得其死力。”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后世通儒术士,竭其智数心思,考索推步,至无遗力。”

锥沙

见“ 锥画沙 ”。

露锋

露锋: 又称“出锋”。指点画开头或结尾处笔的尖锋显露于外。

清冯班<<钝吟书要>>称:“出锋者,末锐不收”。

如起笔时不逆锋,笔尖顺点画方向落纸然后顺向而行,叫起笔出锋;有些撇,捺,钩的收笔处笔锋顺势向终点送出并提锋离纸,叫收笔出锋。出锋可以体现点画间和字与字间的呼应,承接关系,能产生“精神外露,风采焕发有神”(清蒋和《笔法精解》) 的效果。

神明

(1) 神灵;神祗

那个被他奉为神明的人不公正地谴责过他

奉若神明

(2) 指人的精神和智慧

神明顿飒爽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 英明;圣明

皆颂其神明

旧观

旧时的样子

时辈

当时的著名人物

深为时辈推重

礼与 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三国志·孙礼传》

烟雾

烟、雾、云、气的泛称

山谷里烟雾缭绕

残生竟抱烟霞癖。——倪瓒《次韵郯九成见寄》

崩腾

(1).奔腾。 唐 张籍 《废居行》:“胡马崩腾满阡陌,都人避难唯空宅。” 宋 苏辙 《江涨》诗:“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崩腾没州渚,淫溢侵蓬蒿。”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二折:“你道是善相持,能相竞,用不着喒军马崩腾,武艺纵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 阳 笑曰:‘海风引舟,亦可作一调否?’ 十娘 曰:‘可。’即按絃挑动,若有旧谱,意调崩腾;静会之,如身仍在舟中,为颶风所摆簸。”

(2).奔走,奔波。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且当竹柏其行,使岁寒而无改也。何有便当崩腾竞逐其闒茸之徒,以取容於若曹邪?” 唐 高适 《送蔡山人》诗:“丈夫遭遇不可知, 买臣 主父 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 前蜀 贯休 《题兰江言上人院》诗:“只是危吟坐翠屏,门前岐路自崩腾。”

(3).动荡,纷乱。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崩腾 永嘉 末,逼迫 太元 始。”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自天数云否,朝祸荐臻,东夏崩腾,西京荡覆。”

(4).形容杂乱之貌。 唐 刘禹锡 《平蔡州》诗之一:“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羣蛰惊春雷。”

(5).飞扬,纷飞。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林景行 《独归》诗:“正愁风雨崩腾夕,难访 成连 到海滨。”

险峻

陡峭险恶

险峻的群山

意造

凭想象力创作。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八法

(1).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灋,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南史·宋武帝纪》:“九伐之道既敷,八法之化自理。”

(2). 明 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分老疾、疲软、贪酷、不谨四项。 成化 时加才力不及一项。 清 代分贪、酷、疲软无为、不谨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种情况,而分别加以处置,称八法。《清会典·吏部·考功清吏司》:“纠以八法:曰贪,曰酷,曰罢软无为,曰不谨,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参阅 清 章学诚 《丙辰札记》。 清 唐孙华 《寿王冰庵太守五十韵》:“九閽深詄荡,八法长奸欺。”

(3).汉字笔画有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谓之八法。多以指书法。 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超工八法,尽奇六文。” 唐 沉传师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题示》诗:“鏘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轩。” 清 冯桂芬 《顾南林年丈七十寿序》:“工诗文,精八法,尤长径尺外大字。”

三分

(1).谓一分为三。《左传·襄公十一年》:“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天下三分, 益州 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清 唐孙华 《涿州怀古》诗:“三分 巴蜀 功成后,魂魄犹应恋故都。”

(2).指 三国 史话。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 霍四究 説《三分》, 尹常 卖《五代史》。”

(3).十分之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盘夫》:“到如今,骨自道且説三分话,不肯全抛一片心。” 茅盾 《子夜》十七:“他们是不肯随便放过的,况又有三分酒遮了脸。”

十份中的三份。《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七兮” 唐 孔颖达 疏:“此梅虽落,其实十分之中尚七未落,已三分落矣。”

提耳

语出《诗·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孔颖达 疏:“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提耳”指恳切教导。《后汉书·循吏传·刘矩》:“民有争讼, 矩 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 宋 司马光 《除兼侍读学士乞先次上殿札子》:“伏蒙圣恩,曲赐手詔,过加奬待,諭以至意,温密纤悉,提耳谆谆。” 清 钱谦益 《兵科给事中李遇知父友竹加赠征仕郎兵科给事中制》:“生而有气谊可见,殁而有风骨可詒,式穀之似,有深於提耳者与!”

难免

不容易避免,免不了

他年纪还小,难免幼稚一点

大报

(1).谓遍祭天神。《礼记·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也。” 郑玄 注:“大,犹徧也。天之神,日为尊。” 南朝 宋 颜延之 《迎送神歌》:“告成大报,受釐元神。”《宋史·乐志七》:“大报于帝,盛德升闻。”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明王敦大报, 泰畤 礼神君。”

(2).指大型的报纸。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上月十七日, 上海 确似曾拘捕数十人,但我并不详知,此地的大报,也至今未曾登载。” 茅盾 《子夜》一:“底稿, 竹斋 在那里拟。五家大报一齐登!”

无从

指做某件事没有办法或找不到头绪

问题复杂,无从入手

寒煤

指清凉的墨汁。 宋 苏辙 《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诗:“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霑流发涕澘。”

年号

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建年号,以公元前140年为建元元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但明、清两代,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年号一般为两个字,但也有四个或六个字的。

古器

(1).古代乐器。《晋书·律历志上》:“ 荀勖 造新钟律,与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 唐 白居易 《复乐古器古曲策》:“若废今器,用古器,则哀淫之音息矣。”

(2).特指古代钟鼎等器物。 宋 刘敞 《先秦古器记》:“先 秦 古器十有一物,製作精巧,有款识。”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一:“假使有得个把 殷 周 的古器,那才是新大陆呢!”

土泥

泥土。 唐 柳宗元 《南岳弥陀和尚碑》:“公始居山西南巖石之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盖其阁( 熙春阁 )皆桫木,壁饰上下无土泥,虽欲毁之不能。”《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在柏树下一齐着力,锄开面上土泥,露出石灰。”

舒情

抒 * 怀。《楚辞·九章·惜往日》:“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晋 卢谌 《赠崔温诗》:“良儔不获偕,舒情将焉诉。” 唐 张正元 《冬日可爱》诗:“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

离馆

离宫。 南朝 宋 范晔 《宦者传论》:“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

秋蛩

指蟋蟀。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七:“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 唐 孟郊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诗:“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声。” 明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夏宏 《联锦集》,有一絶句曰:‘悬灯照清夜,叶落堂下雨,客醉已无言,秋蛩自相语。’” 清 林则徐 《题潘功甫舍人宣南诗社图卷》诗:“前躋 沉 宋 后 钱 郎,日下题襟履綦错。顾余缩瑟吟秋蛩,如万牛毛一萤爝。”

平原绣

唐 李贺 《浩歌》:“买丝绣作 平原君 ,有酒惟浇 赵州 土。”此谓对 平原君 表示怀念。后因以“平原绣”为典,指对人的敬仰。 郑泽 《壬子秋日奉呈钝庵尊翁润荄先生》诗:“摄影纪盛游,或左亦或右,先生中不倚,聊作 平原 绣。”

简编

(1) 内容简略的著作,也指某一著作的简略本(多用做书名)

《中国通史简编》

(2) 泛指书籍

流越

流散。《管子·轻重甲》:“是君朝令一怒,布帛流越而之天下。” 马非百 新诠:“‘越’即《左昭四年传》‘风不越而杀’之越。注:‘越,散也。’”

魂梦

梦;梦魂。 唐 李嘉祐 《江湖秋思》诗:“ 嵩 南春徧伤魂梦, 壶口 云深隔路歧。”《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于大郊 魂梦里也道:‘此时死尸,不知漂去几千万里了。’”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千里家山魂梦远,三江雨雪信音稀。”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吾已嘬之,饮之,葄之,枕之,魂梦通之。”

趋朝

亦作“趍朝”。上朝。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宰相趋朝,騶唱过门。”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趍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

应须

(1).应当;应该。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老残游记》第十回:“你既明白这个道理,应须知道好即是坏,坏即是好,同那月球的明暗,是一个道理。”

(2).一应所需。《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以御史中丞 裴冕 兼左庶子, 陇西郡 司马 刘秩 试守右庶子……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於当路自供。”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