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答吴殿丞应之见寄

作者:强至 朝代:宋代

依韵答吴殿丞应之见寄原文

古人不可见,空名留竹素。
幸而并世生,千里或相去。
怀贤我何劳,蓄道公其富。
老骥伏枥鸣,使看驽骀步。
浩歌掉簪绂,思极江山趣。
西风动游袂,撇在千岩路。
贱子匹马来,邂逅一相晤。
既见豁所怀,私心愿执御。
论议攻不破,牢若金城固。
作诗遗长髯,知异众人遇。

诗词问答

问:依韵答吴殿丞应之见寄的作者是谁?答:强至
问:依韵答吴殿丞应之见寄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强至的名句有哪些?答:强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可见

可以看得见,可以知道

由此可见

空名

(1) 虚名

不务空名

(2) 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名义

他挂了个副职的空名,一点主也做不了

竹素

犹竹帛。多指史册、书籍。《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明王圣主取士以贤,不拘卑贱,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 唐 柳宗元 《读书》诗:“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宋 梅尧臣 《送逐客王胜之不及遂至屠儿原》诗:“始闻云木深,忽逢 朱亥 墓,金鎚一报恩,义烈垂竹素。” 清 姚鼐 《题坳堂所藏诸城刘文正公手迹》诗:“竹素苍茫千载事,邱山零落百年期。”

幸而

幸好、幸亏

幸而有他引路,我才少走了很多弯路

幸而杀彼。——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汝幸偶我。——清· 林觉民《与妻书》

吾幸得汝。

并世

同时代。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吾於并世贤豪多友之。” 清 邹容 《狱中答西狩》诗:“并世无知己,吾生苦不文。”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 袁世凯 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

並世:同存于世;同时。《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 皆后之,不并世。” 宋 黄庭坚 《题刘将军雁》诗:“ 祁连 将军一笔鴈,生不并世俱名家。” 清 方苞 《<畿辅名宦志>序》:“而史作於异代,其心平,故其事信。若郡州县志,则并世有司之所为耳。其识之明,未必能辨是非之正。”

随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序今以上至 黄帝 ,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司马贞 索隐:“言其大体随代盛衰,观时而説事。”

竝世:同时。《列子·力命》:“ 北宫子 谓 西门子 曰:朕与子竝世也,而人子达。”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相去

相距;相差。《汉书·食货志上》:“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晋书·王祥传》:“吾等 魏 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 宋 曾巩 《答范资政书》:“而拜别朞年之间,相去数千里之远,不意阁下犹记其人。”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据 达夫 口述,则他们所答应者,和我所提出的相去并不远。”

何劳

犹言何须烦劳,用不着。《三国演义》第九六回:“ 赵云 慌忙下马伏地曰:‘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收拾残经别法王,袈裟脱去换霓裳。初来不为求超脱,临去何劳懺罪殃。”

承受烦劳。《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可憎猧子色茸茸,抬举何劳餧饲浓。” 蒋礼鸿 通释:“何劳,同‘荷劳’,承荷烦劳的意思。”

老骥伏枥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志功业的人)比喻年已老但雄心壮志不减当年。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例句:

他晚年仍在科研工作上努力钻研;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驽骀

(1).指劣马。《楚辞·九辩》:“却騏驥而不乗兮,策駑駘而取路。” 唐 李群玉 《骢马》诗:“青芻与白水,空笑駑駘肥。” 清 陈维崧 《簇水·见古寺放生马而叹之》词:“草头一点,猛气削駑駘凡马。”

(2).喻低劣的才能。《晋书·荀崧传》:“臣学不章句,才不弘通……思竭駑駘,庶增万分。” 明 唐顺之 《与王尧衢书》:“当今之士,隐居篤学、修名砥节如 湖州 唐子 、 平凉 赵子 辈者,凡若干人,僕之駑駘,十不及其二三。”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集>弁言》:“我于愧怍之馀,一面想乘此机会把自己充实一些,以作继续为社会勉竭驽骀的准备;一面仍时常不忘须就浅见所及,记些出来向垂念我的好友们报告报告。”

(3).喻才能低劣者。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一折:“割捨了我个老裙釵,博着你个泼駑駘。”

(4).平庸无能。 明 无名氏 《四贤记·具庆》:“自媿駑駘,幸覩容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承大帅栽培,深恐駑駘,不足以副宪意。”

浩歌

放声高歌,大声歌唱。《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唐 杜甫 《玉华宫》诗:“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九:“ 陶潜 诗喜説 荆軻 ,想见《停云》发浩歌。” 鲁迅 《野草·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簪绂

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凡居近位,岁进子孙,簪紱盈门,冠盖塞路。” 清 方文 《述哀》诗:“儿长粗能文,母日望簪紱。”

江山

江河和山岭,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

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险固。——《资治通鉴》

江山如画。——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动

空气压力使运动或作功

风动工具

岩路

山路。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乃乘兴而遂往,遵巖路以远游。” 宋 朱熹 《云谷杂诗·登山》:“不辞青鞋穿,陟此巖路永。巖路永且躋,中情何耿耿。”

贱子

谦称自己。《汉书·游侠传·楼护》:“时请召宾客, 邑 居樽下,称‘贱子上寿’。”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柳亚子 《 * 先生六十寿诗》:“贱子倾心久,神交许我狂。”

匹马

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仪礼·觐礼》:“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龙驾帝服,鸣钟传鼓於 清渭 之上,南面而朝单于, 朔 、 易 无復匹马之踪,六十餘年矣。” 唐 杜甫 《曲江三章章五句》诗之三:“短衣匹马随 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 宋 陆游 《诉衷情》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 梁州 。”《花月痕》第四七回:“ 李稷如 匹马捉狗头, 颜卓然 单刀盟倭目。”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诗·唐风·绸缪》

邂逅发露,祸及知亲。——《后汉书·杜根传》

邂逅迷惑。——《三国志·管宁传》

相晤

会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入室相晤,举止嫻雅,貌似三十许人。”《儒林外史》第七回:“学生前科看 广东 榜,知道贤契高发,满望来京相晤,不想何以迟至今科?”

所怀

(1).怀抱;心中所想。《庄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声之於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所怀不章,长恨黄泉。”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故缀敍所怀,以为之赋。”

(2).忧伤;哀怜。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私心

个人心里;内心里

私心十分感激

私心庆幸

执御

(1).驾车。《论语·子罕》:“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吾执御矣。’”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杨公完偶》:“本当执御以侍 晏婴 ,非敢泛舟而希 范蠡 。”

(2).犹掌事。 唐 杨炯 《隰川县令李嘉墓志铭》:“将军 李牧 ,人主愿其同时; 河 尹 李膺 ,天下思其执御。”

论议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金城

如金属铸成的坚固城墙

金城千里。——汉· 贾谊《过秦论》

众人

(1) 大多数人

众人都感到惊奇

(2) 大家

众人竭力。——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之众人。——唐· 韩愈《师说》

为众人师。——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众人待其身。——唐· 韩愈《原毁》

众人皆以奢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泯然众人。——宋· 王安石《伤仲永》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