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南闱捷音

作者:郑燮 朝代:清代

得南闱捷音原文

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喜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何处宁亲唯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
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

诗词问答

问:得南闱捷音的作者是谁?答:郑燮
问:得南闱捷音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郑燮的名句有哪些?答:郑燮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忽漫

忽而;偶然。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明 刘基 《和李子庚》:“夜阑忽漫闻啼鸟,肠断天边信使稀。” 沉昌直 《修分湖志忆及家乘得诗》之三:“乐善家风翁最贤,小桥忽漫遇神仙。”

泥金

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

入破

(1). 唐 宋 大曲的专用语。大曲每套都有十余遍,归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为破这一段的第一遍。 唐 白居易 《卧听法曲霓裳》诗:“朦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新唐书·五行志二》:“至其曲遍繁声,皆谓之‘入破’……破者,盖破碎云。”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天寳 后,曲遍繁声,皆名入破。破者,破碎之义也。”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词调》:“中序多慢拍,入破以后则节奏加快,转为快拍。”

(2).借指乐声骤变为繁碎之音。 阿英 《艺术家的故事》二:“其后急发一声,曰的沥得定栋,则繁声入破,如万弩之齐发,如急雨之骤至,若有千万手同击者。”

举家

整个家庭;全家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聊斋志异·促织》

欢喜

(1) 喜爱、爱好

她欢喜拉手风琴

(2) 喜欢、喜爱

欢喜滑水

一枝桂

《晋书·却诜传》:“ 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后因以“一枝桂”喻科举及第之荣。 唐 李白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诗:“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唐 罗隐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因思一枝桂,已作断根蓬。” 清 郑燮 《得南闱捷音》诗:“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功名

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征途

(1) 远行的途程

艰险的征途

(2) 比喻出征之路途

革命征途

发达

已充分发展,各方面先进

发达国家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宁亲

(1).使父母安宁。 汉 扬雄 《法言·孝至序》:“孝莫大於寧亲,寧亲莫大於寧神。”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帝元后哀策文》:“钦若皇姑,允迪前徽。孝达寧亲,敬行宗祀。” 宋 陆游 《谢赦表》:“一日三朝,虽极寧亲之大养;四方万里,尚忧庶狱之无辜。”

(2).省亲。 唐 李白 《送王孝廉觐省》诗:“寧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宋 张孝祥 《多丽》词:“去国虽遥,寧亲渐近,数峰青处是吾州。”

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他年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毛公

(1). 西周 文王 子,名 叔郑 。 成王 时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毛 ,为其所封之采邑名。《书·顾命》:“ 成王 将崩……乃同召 太保奭 、 芮伯 、 彤伯 、 毕公 、 卫侯 、 毛公 。” 孙星衍 疏:“ 毕 、 毛 、 卫 ,皆 文王 子也。” 曾运乾 正读:“ 太保 、 毕公 、 毛公 ,以三公兼领卿职也。”

(2). 战国 时 赵处士 ,“藏于博徒”, 秦 兵攻 魏 时,曾与 薛公 共劝寄居在 赵 的 魏公子 信陵君 回国救援,击败 秦 兵。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虽昔 侯生 纳顾於 夷门 , 毛公 受眷於逆旅,无以过也。”

(3).借指豪放不羁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 清 陈维崧 《满江红·赠娄东周逸园兼怀毛亦史》词:“博徒中,归及见 毛公 ,言相忆。”参见“ 毛薛 ”。

(4).指 汉 初传授《诗》的学者 大毛公 、 小毛公 。 三国 吴 陆玑 以为即 汉 毛亨 与 毛萇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 毛公 述《传》,独标兴体。” 清 钱大昕 《答问三》:“ 毛公 释《诗》,自《尔雅》詁训而外,多用双声取义。”参见“ 毛传 ”。

(5).指 汉 人 毛义 。 唐 孟浩然 《书怀贻京邑同好》诗:“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执鞭慕夫子,捧檄怀 毛公 。”参见“ 毛子檄 ”。

(6).指 汉 人 刘根 。传说 刘根 成仙,身生绿毛,故称。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二》:“ 毛公坛 …… 汉 刘根 得道处也。 根 既仙,身生緑毛,人或见之,故名 毛公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