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威总管挽词二首·其一

作者:周孚 朝代:宋代

高仲威总管挽词二首·其一原文

今年岁在巳,公果闭佳城。

竟不登三事,谁能作九京。

群公谩推毂,故客独沾缨。

遗德凭谁纪,平生不近名。

诗词问答

问:高仲威总管挽词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周孚
问:高仲威总管挽词二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高仲威总管挽词二首·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周孚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孚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参考注释

今年

指现在的这一年

佳城

墓地

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博物志·异闻》

不登

(1).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穀不登。”《汉书·元帝纪》:“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 宋 苏轼 《许州西湖》诗:“ 潁川 七不登,野气长苍莽。”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今岁颇不登,贷者艰偿,不如放之。”

(2).不升。《左传·文公二年》:“《周志》有之:勇则害上,不登於明堂。”

(3).不用。《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杨伯峻 注:“不登於器,犹言不用於製成军国之重要器物。”

(4).不与,不赞成。《左传·襄公元年》:“於是为 宋 讨 鱼石 ,故称 宋 ,且不登叛人也。” 杜预 注:“登,成也。不与其专邑叛君,故使 彭城 还繫 宋 。” 杨伯峻 注:“不登即不赞同。”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幕府惟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復援旌擐甲,席卷起征。”

三事

(1).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正德、利用、厚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孔颖达 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由是五穀岁登,百瑞时见,六府三事,惟序惟歌。” 章炳麟 《辨诗》:“《九歌》者与六诗同列,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此则山川之颂,江海之赋,皆宜在《九歌》后。”

(2).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倡德、和乱、终齐。《逸周书·武穆》:“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乱,三终齐。”

(3).三种官职。《书·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三事,三职也。为任人、準夫、牧夫之职,故曰‘作三事’。”

(4).指三公。《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孔颖达 疏:“三事大夫为三公耳。”《汉书·韦贤传》:“天子我监,登我三事。” 颜师古 注:“三事,三公之位,谓丞相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 唐 许浑 《闻开 * 相公申锡下世》诗:“位极乾坤三事贵,谤兴华夏一夫冤。”参见“ 三公 ”。

(5).三件。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衣和庵主》:“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枝藜杖伴身闲。”

九京

(1).即 九原 。 春秋 时 晋 大夫的墓地。《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 与 叔向 游于 九京 。” 韦昭 注:“京当为原。”《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 九京 也。” 郑玄 注:“ 晋 卿大夫之墓地在 九原 。京盖字之误。”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卷二:“ 方氏 曰:‘ 九京 即 九原 。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广曰原。’则九京、九原本通用。”

(2).泛指墓地。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3).犹九泉。指地下。 宋 叶适 《翁诚之墓志铭》:“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於九京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周实 《哭洗酲》诗:“詎知霹靂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

推毂

(1).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内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以称任命将帅之礼。 唐 崔日用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去当推轂送,来佇出郊迎。”《花月痕》第五一回:“正看着皇上亲行拜将推轂之礼,何等热閙!”

(2).推动;协助。《史记·荆燕世家》:“今 吕氏 雅故本推轂 高帝 就天下,功至大。” 司马贞 索隐:“谓 吕氏 素心奉推 高祖 取天下,若人推轂欲前进涂然也。”《新唐书·裴寂传》:“朕有天下,公推轂成之也。”

(3).荐举;援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 武安 俱好儒术,推轂 赵綰 为御史大夫。”《南齐书·陆厥传》:“ 永明 末,盛为文章, 吴兴 沉约 、 陈郡 谢朓 、 琅邪 王融 以气类相推轂。” 宋 司马光 《送祖择之守陕》诗:“俊德争推轂,荣涂易建瓴。” 明 归有光 《与徐子与书》:“实赖吾丈雅故推轂之。”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郎》诗:“羣公极推轂,玄币争相持。”

故客

故旧宾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之免 长平 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太后﹞即案歷,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

沾缨

谓泪水浸湿冠缨。指痛哭、悲伤。《淮南子·缪称训》:“ 雍门子 以哭见 孟尝君 ,涕流沾缨。” 唐 黄滔 《祭陈先辈》:“既闕殷勤而执紼,空将呜呼以沾缨。” 明 刘基 《题墨竹》诗:“独立凄凉对图画,为君惆悵一沾缨。”

遗德

(1).指前人留下的德泽。《庄子·盗跖》:“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史记·孝文本纪》:“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 * 士之气。” 宋 曾巩 《思轩诗序》:“今六十餘年,而君来世其官,众於是考於州人,以求 水部 之餘恩遗德。” 瞿秋白 《赤都心史》八:“老年人念 托氏 的遗德,不忍动手。”

(2).谓留下德泽。《史记·秦本纪》:“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

(3).指弃置未用的贤德之人。 晋 羊祜 《让开府表》:“假令有遗德於板筑之下,有隐才於屠钓之间,而令朝议用臣不以为非,臣处之不以为愧,所失岂不大哉!”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近名

好名;追求名誉。《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明 李贽 《杂述·征途与共后语》:“余老矣,死在旦夕,犹不免近名之累。”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