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刑司封以邻霄台佳什垂示辄成拙篇以登厚贶

作者:蔡襄 朝代:宋代

原文

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
低回倾北斗,突兀起东闽。
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
溪山来面势,歌吹彻穹旻。
子夜先看日,阴崖后得春。
三韩空琐碎,万落自埃尘。
使者风流在,诗人格调新。
骊珠忽投我,神笔动惊人。
平昔持州契,于今识路津。
去天知不远,咫尺仰威神。

诗词问答

问:《提刑司封以邻霄台佳什垂示辄成拙篇以登厚贶》的作者是谁?答:蔡襄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蔡襄的名句有哪些?答:蔡襄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参考注释

峭拔

(1) 形容笔力雄健

行笔劲峻,峭拔而秀,绚丽而雅。——夏文彦《图绘宝鉴》

好峭拔的隶书

(2) 挺拔,山高而陡,险峭

峭拔的山峰

千仞

形容极高或极深。古以八尺为仞。《庄子·秋水》:“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 晋 司马彪 《赠山涛》诗:“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 清 方文 《陈卧子子龙》诗:“惠心烛千仞,雄风扇八区。”

孤高

特立高耸

孤高特立

四邻

周围的邻居;左邻右舍

街坊四邻

低回

(1) 也作“低徊”

(2) 徘徊;流连

人们在堤边低回,欣赏着澄江如练的水色

低佪夷犹,宿 * 兮。——《楚辞·九章·抽思》

(3) 回旋起伏

拂水低回舞袖翻。——杜甫《乐游园歌》

(4) 纡回曲折

大道低回。——《汉书·扬雄传》

北斗

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恒星,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颗星名是天枢、天璇、天玑、 * 、玉衡、开阳和摇光。前四颗称“斗魁”,又名“璇玑”;后三颗称“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 * (δ)是三等星以外,其余六颗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突兀

(1) 突然变化的

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突兀而起

(2) 高耸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苍然突兀。——明· 顾炎武《复庵记》

突兀的山石

(3) 突然

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出乎意料

缔结

(1) 订立,组织

缔结条约

缔结盟约

(2) 创立或建立

缔结邦交

(3) 签定

准备缔结停战协定

青云

(1) 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云

(2) 旧时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

青云之士

(3) 比喻隐居

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

(4) 天空

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海滨

(1) 与海邻接的陆地

海滨疗养院

(2) 渐渐斜下的洋岸、海岸,覆盖着沙子、砾石或稍大的岩石碎片的河岸(通常原先位于水面之上,且不长草木),亦指沿岸沉积的沙子、砾石或岩片的海岸地带

面势

亦作“ 面埶 ”。方面;形势。《周礼·考工记序》:“或审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审曲面埶,审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及阴阳之面背是也。” 孙诒让 正义:“ 郑鍔 云:‘审曲者,审其曲也。面埶者,面其埶也。材有曲直,直者不待审而可知,审其曲者,然后见其理之所在。埶有向背,背者不可向以为用,面其埶然后顺其体之所向。’……与 先郑 异,亦通。”后据 郑 注引申为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情势、外观、位置。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面势周大地,縈带极长川。” 唐 杜甫 《寄题江外草堂》诗:“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 宋 程大昌 《北边备对·黄河四大折》:“ 黄河 自 盐泽 西来,暨达 潼关 ,其面势所向,凡四大折。”

歌吹

歌唱吹奏。《汉书·霍光传》:“引内 昌邑 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 宋 司马光 《早春戏作呈范景仁》诗:“常思去岁初,西轩习歌吹。”

歌声和乐声。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廛閈扑地,歌吹沸天。” 唐 温庭筠 《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诗:“併起别离恨,思闻歌吹喧。” 鲁迅 《呐喊·社戏》:“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 赵庄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穹旻

犹穹苍。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策》:“亿兆何衅,穹旻遽倾。” 吴兆宜 笺注:“《尔雅》:穹苍,苍天也。又:秋为旻天。”《隋书·音乐志上》:“朱光启耀,兆发穹旻。” 宋 王禹偁 《和杨遂贺雨》:“稚老无所诉,嗷嗷望穹旻。”

子夜

半夜;午夜

阴崖

背阳的山崖。 汉 马融 《长笛赋》:“惟籦笼之奇生兮,于 终南 之阴崖。” 唐 韦应物 《怀琅邪深标二释子》诗:“白雪埋大壑,阴崖滴夜泉。”《西游记》第九一回:“阴崖积雪犹含冻,远树浮烟已带春。”

三韩

汉 时 朝鲜 南部有 马韩 、 辰韩 、 弁辰 ( 三国 时亦称 弁韩 ),合称 三韩 。《后汉书·东夷传·三韩》:“ 韩 有三种:一曰 马韩 ,二曰 辰韩 ,三曰 弁辰 …… 马韩 最大,共立其种为 辰 王,都 目支国 ,尽王 三韩 之地。”后以指 朝鲜 。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均十二韵》:“方丈 三韩 外, 崑崙 万国西。”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诗:“喜闻劲旅发 三韩 ,从此军应薙草菅。” 古直 《哀朝鲜》诗:“ 三韩 日暗淡,倭儿意气雄。”

琐碎

零碎细小

他从不屑于做这些琐碎小事

埃尘

(1).尘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鉦鼓之声闻数百里。” 唐 孟郊 《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诗:“眼见枝上春,落地成埃尘。” 宋 欧阳修 《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之一:“富贵声名岂足论,死生荣辱等埃尘。”

(2).喻尘世。 汉 张衡 《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唐 白居易 《奉和晋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师感悦发中斐然成咏》:“鸞凤翱翔在寥廓,貂蝉萧洒出埃尘。” 宋 范成大 《西江有单鹄行》:“方知翅翎俊,可以凌埃尘。”

(3).地面上。多见于戏曲。《再生缘》第五八回:“送出仪门登了轿,忙忙的,拦轩一拱到埃尘。”京剧《盗宗卷》:“[ 张苍 唱] 张苍 撩袍跪埃尘,拜谢我主的爵禄恩。”

使者

(1)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欢迎来自亲密邻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 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2) 比喻带来某种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人格

(1) 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2) 人的道德品质

骊珠

(1).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驪龙頷下。” 唐 温庭筠 《莲浦谣》:“荷心有露似驪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明 刘兑 《娇红记》:“红牙缓引驪珠串,个个一般圆。” 清 卓尔堪 《海市歌》:“龙女仙衣湘水裙,掌上驪珠弄明月。”

(2).比喻珍贵的人或物。《南齐书·倖臣传论》:“长主君世,振裘持领,赏罚事殷,能不踰漏,宫省咳唾,义必先知。故能窥盈缩於望景,获驪珠於龙睡。” 唐 元稹 《赠童子郎》诗:“ 杨公 莫讶清无业,家有驪珠不復贫。”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解元抄袭陈文》:“主司閲文,合意者少,至十八日犹未定元。外舅适得一卷,大喜,以为独得驪珠矣。”《孽海花》第十三回:“这回 章自蜚 、 闻韵高 都没有中,驪珠已失,所得都是鳞爪罢了。”

(3).杨梅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果蓏·杨梅》:“ 陆游 诗:‘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頷得驪珠。’按,谓杨梅也。”

(4).龙眼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龙眼》。

神笔

(1).神妙的文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魏 朝封 晋文王 为公,备礼九锡, 文王 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 郑冲 驰遣信就 阮籍 求文。 籍 时在 袁孝尼 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钱锺书 《林纾的翻译》:“ 塞万提斯 的生气勃勃、浩翰流走的原文和 林纾 的死气沉沉、支离纠绕的译文, 孟德斯鸠 的‘神笔’和 林纾 的钝笔,成为残酷的对照。”

(2).对帝王亲笔文字的尊称。《宋书·谢庄传》:“于时 世祖 出行,夜还,敕开门, 庄 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詔乃开……曰:‘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南朝 梁 刘潜 《从弟丧上东宫启》:“亡从弟 遵 ……攀附鳞翼三十餘载,茫昧与善,一旦长辞,劒匿光芒,璧碎符采,躬摇神笔,亲动妙思。”

(3).谓神助之笔。常用作对他人书法的赞美之辞。 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盈尺锦两,片字金溢。故仙芝烦弱,既匪足双;虫虎琐碎,又安能匹。君子品之,是最神笔。” 宋 范仲淹 《与邵餗先生》:“今先生篆高四海,或能枉神笔於片石,则 严子 之风復千百年未泯。” 清 钱谦益 《橘社吴不官以雁字诗见示凡十二章戏为属和亦如其数》之十一:“中天神笔扫氤氲,体势蝉联《诅楚文》,磊落数行前作队,参差一旅后能军。”

惊人

令人惊奇

他们的经济情况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改善

平昔

以往,过去;

秋先平昔最恨的是攀枝折朵。——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我平昔很少读小说,忽然来了兴趣

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威神

(1).尊严的神灵。《汉书·扬雄传上》:“配帝居之 县圃 兮,象 泰壹 之威神。” 清 顾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不忍寝园荒,復来奠樽斝。仿佛见威神,云旗导风马。”

(2).赫奕的声威;神明般的威严。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勒以八阵,莅以威神。”《后汉书·南匈奴传》:“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序》:“皇帝以 轩后 之威神, 汉高 之大略, 光武 之雄断, 魏祖 之机权,舍而用之,以定王业。”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