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七

作者:朱彝尊 朝代:清代

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七原文

轻船三板过南亭,蚕女提笼两岸经。
曲罢残阳人不见,阴阴桑柘石门青。

诗词问答

问: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七的作者是谁?答:朱彝尊
问: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七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七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朱彝尊的名句有哪些?答:朱彝尊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轻船

小船。 清 朱彝尊 《题张孔目<浮家泛宅图>》诗之二:“试借轻船艤 淮 浦,桃花春水送儂还。”

三板

(1).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战国策·赵策一》:“ 智伯 从 韩 、 魏 以攻 赵 ,围 晋阳 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百堵皆作,盖僚吏之劬劳;三板不沉,本朝廷之威德。” 清 吴伟业 《清江闸》诗:“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

(2).亦作“ 三版 ”。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 宋 陆游 《舟中作》诗:“蘧蒢作帆三版船,渔灯夜泊 閶门 边。” 清 郁永和 《采硫日记》卷上:“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原注:“三板即脚板也。海舟大,不能近岸,凡欲往来,则乘三板。至欲开行,又拽上大船载之。”

(3). * 。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高如我三板儿的人物也出不得手,强如我十倍儿的声名道着处有。”

蚕女

养蚕的妇女。 唐 李白 《赠从孙义兴宰铭》诗:“农人弃蓑笠,蚕女堕缨簪。” 宋 陆游 《禽言诗》之四:“蚕女採桑至煮茧,何暇膏沐梳髻鬟。”

两岸

水流两旁的陆地。《宋书·刘钟传》:“ 循 先留别帅 范崇民 以精兵高舰据 南陵 ,夹屯两岸。”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茅盾 《子夜》一:“现在沿这 苏州河 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

阳人

活着的人,阳世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儿子但听説‘召魂’,便道:‘要见爹爹。’只哄他道:‘你是阳人,见不得的。’儿子只得也罢了。” 明 屠隆 《修文记·流谤》:“朝报都在乡裡抄,阎罗也是阳人做。”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阴阴

(1).幽暗貌。 唐 李端 《送马尊师》诗:“南入 商山 松路深,石牀溪水昼阴阴。” 宋 苏轼 《李氏园》诗:“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洗过了脸,我方走出房门,看看天气阴阴的,像要落雨的神气,一切皆很黯淡。”

(2).深邃貌。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

(3).犹隐隐。微痛貌。《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王冰 注:“脾气主右,故右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一会家阴阴的腹痛似锥挑。”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他心里阴阴作痛。”

荫蔽覆盖。

桑柘

(1).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鳩拂其羽,戴胜降於桑。”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 元 张养浩 《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 清 周亮工 《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

(2).指农桑之事。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 清 黄宗羲 《郑兰生八十寿序》:“先生沉名於桑柘,弋者何慕。”

石门

(1). 春秋 鲁 城外门。《论语·宪问》:“ 子路 宿於 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借指贤者。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 石门 晨开,荷蕢疾贫,遁世隐居,竟不逢时。”《后汉书·蔡邕传》:“是故天地否闭,圣哲潜形, 石门 守晨, 沮 溺 耦耕。”

(3).控制水流的石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灵帝 建寧 中,又增脩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輟流。”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拜为牙门将,属 马忠 ”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旧传》:“ 羌 於要厄作石门,於门上施牀,积石於其上,过者下石槌击之,无不糜烂。”

(5).古道路名。(1) 隋 唐 时自 四川盆地 通向 云贵高原 的重要道路,在 秦 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 四川省 高县 境内的 石门山 得名。起自今 四川 宜宾 ,南抵 云南 曲靖 ,再通往 昆明 、 大理 等处。 唐 与 南诏 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 褒斜谷 通道。在今 陕西 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 东汉 的《石门颂》、 北魏 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诗文赏析


注:崇德,古南亭。石门,春秋时吴垒石以拒越。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