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裴送序意

作者:梅尧臣 朝代:宋代

答裴送序意原文

我欲之许子有赠,为我为学勿所偏。
诚知子心苦爱我,欲我文字无不全。
居常见我足吟咏,乃以述作为不然。
始曰子知今则否,固亦未能无谕焉。
我於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
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
苦苦著书岂无意,贫希禄廪尘俗牵。
书辞辩说多碌碌,吾敢虚语同后先。
唯当稍稍缉铭志,愿以直法书诸贤。
恐子未谕我此意,把笔慨叹临长川。

诗词问答

问:答裴送序意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答裴送序意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为学

做学问;治学。《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古之人四十而仕,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故其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 许地山 《东野先生》:“他从不苟且,为学做事都很认真。”

苦爱

(1).酷爱,极爱。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刘希夷 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 宋之问 苦爱此两句,恳乞。” 宋 苏轼 《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后赋诗寄之》:“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明 高启 《菊邻》诗:“幽人苦爱菊,自是 柴桑 伦。闲园谁与语?丛栽四为隣。”

(2).佛教语。烦恼与 * 。 唐 卢照邻 《益州长史胡树礼为亡女造画赞》:“龟组相辉,不难泡幻之域;熊车结辙,尚迷苦爱之津。”

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居常

(1).遵常例,守常道。《左传·昭公十三年》:“ 芈 姓有乱,必季实立, 楚 之常也。获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宠贵,四也。居常,五也。”《文选·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 吕向 注:“居常道以待终天年。”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2).平时;经常。《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后汉书·崔瑗传》:“ 瑗 爱士,好宾客,盛情肴膳,单极滋味,不问餘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 宋 陈造 《即事》诗:“海声不为无风静,山色居常带雾昏。” 明 唐顺之 《祭有怀府君文》:“居常不能承顺颜色,临病不能尽心医药。” 清 钮琇 《觚賸·萃仙丸》:“上问:‘居常用何药饵?’”

吟咏

亦作“ 吟咏 ”。1.歌唱;作诗词。《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晋书·郗鉴传》:“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至 六朝 时乃略有咏之者,至 唐 而吟咏滋多。”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 于庭 先生兼工吟咏,曾赠余诗四章。” 巴金 《一颗红心》:“他在黑暗中闭目吟咏,摸索着写下四十多首诗。”

(2).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唐 杜甫 《至后》诗:“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云笈七籤》卷一○四:“﹝ 杜冲 ﹞闲居幽室,吟咏《道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女﹞拾得旧笺一折,上书《惜餘春》词……女吟咏数四,心悦好之。” 柯灵 《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我有了再次吟咏 小川 同志的旧作的机会。”

(3).指诗词等韵文。 唐 刘禹锡 《董氏武陵集记》:“寓其情怀,播为吟咏,时復发笥,纷然盈前。”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书生穷眼,偶值声伎之宴,輒不禁见之吟咏,而力为铺张。”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吾之吟咏,无不为宗邦神往。”

见“ 吟咏 ”。

述作

(1).《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述,传承;作,创新。后用以指撰写著作。《后汉书·班彪传》:“ 彪 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閒。”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公自幼及长,述作不倦。” 清 姚鼐 《<西魏书>序》:“读者知其网罗放失,述作之志,存焉可也。”

(2).指著作,作品。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讽味。” 章炳麟 《秦献记》:“秘书私篋,无所不烧;文学述作,无所不禁。”

不然

(1)

不是这样,并非如此

其实不然

(2)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

不然,事情没有那样简单

(3)

否则,表转折,不这样做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情况

我得早点去,不然就赶不上大车了

(4)

否则

要去就别迟到,不然,就甭去了

能无

反问语。犹能不。《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左传·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於大国,能无亡乎?”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十:“人生非草木,能无感中情?”参见“ 能不 ”。

徒尔

徒然,枉然。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四:“石犬不可吠,铜駞徒尔为。”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 宋 王禹偁 《感流亡》诗:“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 明 方孝孺 《祭宋仲珩》:“乃知小人,徒尔纷纷。” 朱琦 《感事》诗:“难虞正须才,孤愤亦徒尔。”

小篇

短篇诗文。 唐 刘知几 《史通·探赜》:“歷观古之学士,为文以讽其上者多矣。若 齐冏 失德,《豪士》於焉作赋; 贾后 无道,《女史》由其献箴。斯皆短什小篇,可率尔而就也。” 宋 梅尧臣 《答裴送序意》诗:“我於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韩 柳 有作,尽取 扬 马 之雄奇万变,而内之於薄物小篇之中,岂不诡哉!”

浅陋

(1) 狭窄简陋

山庵浅陋

(2) 贫乏

学识浅陋

克苦

刻苦。 宋 曾巩 《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初公年十三,丧父,家贫,尤自克苦。” 鲁迅 《伪自由书·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下文是说:‘必须克苦耐劳,加紧生产。’”

刻苦。下苦功夫钻研。《旧唐书·儒学传下·韦表微》:“ 表微 少时,剋苦自立。” 宋 梅尧臣 《答裴送序意》诗:“辞虽浅陋颇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

二雅

(1).《诗经》中《大雅》《小雅》的合称。 汉 班固 《幽通赋》:“盖惴惴之临深兮,乃二《雅》之所祗。” 唐 韩愈 《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至于二《雅》,则或美或刺,较足见作者之情,非如《颂》诗,大率嘆美。”

(2).泛指诗作。 唐 许裳 《送刘校书游东鲁》诗:“内阁劳讎校,东邦忽纵游。才偏精二雅,分合遇诸侯。” 前蜀 贯休 《题弘式和尚院》诗:“二雅兼二密,愔愔祗自怡。”

二三子

诸位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区区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

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区区之数

区区五毛钱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2) 犹方寸。形容人的心

区区之心

(3) 旧时谦辞,我

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语气不庄重)

此人非他,就是区区

(5) 诚挚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物象

(1).外界事物。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2).物体的形象;事物的现象。 晋 王谧 《答桓太尉难》:“良以冥本幽絶,非物象之所举;运通理妙,岂粗迹之能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北歷 覆釜堆 东,盖以物象受名矣。”《文献通考·经籍九》:“ 汉 魏 间人所为文,名有‘连珠’者,其联贯物象以达己意。” 清 刘大櫆 《<张秋浯诗集>序》:“乃縈情於歌咏,寄志乎风骚,比拟辞华,雕鏤物象。” 叶圣陶 《隔膜·阿菊》:“他的视官不能应接这许多活动不息的物象。”

(3).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形象。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像 鲁迅 笔下的 阿Q 就是‘生活中由可憎亦复可怜的偏狭观念所造成的卑鄙可耻的物象’的集大成,但 鲁迅 的主旨是叫我们必须加以毁灭。”

(4).景物,风景。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晴日登攀好,危楼物象饶。”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晏相公》:“一为清 潁 行,物象颇所览。” 清 陈恭尹 《早发新塘浦舟中作》诗:“物象交晦明,峯云屡开闔。”

(5).物候现象。《人民日报》1959.11.9:“号召全台总动员,人人献农谚,人人观天象、看物象,人人参加整理资料,人人做预报。”

穷年

(1).终其天年;毕生。《战国策·齐策六》:“使 管仲 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庄子·齐物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荀子·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没世穷年,不能徧也。”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高下之分,贵贱之贾,一由彼口。是以没齿穷年,不免於匹夫。”

(2).全年;一年到头。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张长公》:“寝迹穷年,谁知斯意。”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明 王蒙 《暮宿田家作》诗:“穷年滞草莽,裋褐被霜露。”

(3).贫困之时。 明 高启 《送贾二文学》诗:“穷年自多感,况復送良儔。”

苦苦

(1) 尽力;竭力

苦苦思索

(2) 痛苦;辛苦

爸爸去世后,妈妈带着我们苦苦地熬过了十八年

著书

撰写著作。

无意

(1) 没有做某件事的愿望

对此无意深究

(2) 不是有意的

无意中说出了心里话

禄廪

见“ 禄稟 ”。

尘俗

(1) 流俗

一扫文坛尘俗

(2) 尘世

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

辞辩

(1).能言善辩。《韩非子·亡徵》:“辞辩而不法,心智而无术,主多能而不以法度从事者,可亡也。”《宋书·颜延之传》:“上使问 续之 三义, 续之 雅仗辞辩, 延之 每折以简要。”《金史·白华传》:“汝辞辩,特以 合喜 、 蒲阿 皆武夫,一语不相入,便为齟齬,害事非细,今以汝调停之,或有乖忤,罪及汝矣。”

(2).巧妙的言辞。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无待干戈,聊用辞辩,片言而求三辅,一説而定五州。”

(3).言谈,谈吐。《史记·五宗世家》:“季年好音,不喜辞辩。为人吃。”《南史·张畅传》:“ 孝伯 辞辩亦北土之美, 畅 随宜应答,吐属风流,音韵详雅,风仪华润, 孝伯 及左右人并相视叹息。”

碌碌

(1) 多石头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老子》

(2) 平庸无能

碌碌庸才

(3) 忙碌,有许多事要做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红楼梦》

(4) 车转滚动声

虚语

(1).假话;空话。《列子·周穆王》:“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汉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谓徒虚语,乃今知之。” 明 刘基 《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人言天下名山水,多为浮屠所占,岂虚语哉?”

(2).不用典故的语句。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近 任昉 、 王元长 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

后先

脚前脚后距离很近

舟与哨相后先。——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稍稍

(1) 稍微

我的手表稍稍快了点

稍稍地侧着头。——《樱花赞》

(2) 逐渐;渐渐

稍稍蚕食之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宋· 王安石《伤仲永》

铭志

犹碑志。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公尝答 孙察 为其伯 之翰 求铭志书,歷叙多年不为人作碑志。”

亦作“ 铭鋕 ”。刻于墓石的文辞。 南朝 宋 颜延之 《还至梁城作》诗:“丘垄填郛郭,铭誌灭无文。”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若其世系履歷子孙之详,则铭鋕具存。”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降及 南朝 ,復有铭誌,埋之土中。”

法书

(1) 有高度艺术性的可以做为书法典范的字

(2) 敬辞,称对方写的字

把笔

(1).执笔。借指书写;写作。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失职不把笔,珠璣为君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强记则博闻,博闻必强记,此常理而不尽然。至博闻强记而不解把笔者,又比比也。” 清 曹寅 《朱园看梅忆子猷》诗:“我行 石城 东,每拟写横幅。远惭北枝妙,把笔手先缩。” 王统照 《<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言》:“由于年来久病,住医院和休养时多,不能把笔。”

(2).握着初学儿童的手和笔教其习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把字》:“把笔犹言握笔,今小儿初就塾,蒙师把笔。”

慨叹

感慨叹息

临长

犹言监临领导。《国语·晋语二》:“临长 晋国 者,非女其谁?” 韦昭 注:“临,监也;长,师也。”

标签:讽刺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