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世原文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
衣食随缘,自然快乐。
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天眼昭昭,报应甚速。
谛听吾言,神钦鬼伏。
诗词问答
问:劝世的作者是谁?答:吕岩
问:劝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劝世是什么体裁?答:四古
问:吕岩的名句有哪些?答:吕岩名句大全
吕岩劝世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858-47
参考注释
一毫
一根毫毛。比喻极小或很少。《列子·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宋 苏轼 《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如今 韩生 吉帖婚书,并无一毫虚谬。”《镜花缘》第九五回:“向日在家屡要学剑,奈教师此道不精,不过敷衍教了两个势子,却是一毫无用。”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更从利害远近种种方面着想,觉得回去终于是天经地义。便把恼恨搁在一旁,脸上也不露一毫形色。”
与人
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韦昭 注:“与人,取人之心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 尹知章 注:“能安危者,则与人合。”
方便
(1) 便利的
商店设立在对群众方便的地点
(2) 适宜的
这儿说话不方便
(3) 有富余的钱
这几天手头不方便
(4) 帮忙,照顾
望周全方便
衣食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种基本生活资料
随缘
(1).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 唐 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2).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北齐书·陆法和传》:“ 法和 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唐 张籍 《赠道士宜师》诗:“自到王城得几年, 巴 童 蜀 马共随缘。”《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随缘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郭沫若 《圣者》:“到处随缘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自然
(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快乐
欢乐。指感到高兴或满意
快乐的单身汉
算是
终于
你可算是来啦,让我等得好苦
什么
(1)
(2)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3)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4)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5)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6)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7)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8)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9) 一切事物
无论大地——生育一切的母亲——出产什么
(10) 用在“也”前,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无例外
他什么也不怕
(11) 用在“都”前,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无例外
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饶人
宽容人;让人。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对酒追欢莫负春,春光归去可饶人?”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谚语》:“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 老舍 《女店员》第三幕第五场:“看,看,一句不饶人!”
天眼
(1).佛教所说五眼之一。又称天趣眼,能透视六道、远近、上下、前后、内外及未来等。《大智度论》卷五:“於眼,得 * 四大造清浄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麁,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预覩未来。”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2).指天神之眼。《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玉帝天眼一看,果然便向那人道:‘似你这等的功行,便是我这里也无天条可引。’”
(3).古人有日、月乃天之眼睛之说。诗文中常用以指月亮。 唐 卢仝 《月蚀诗》:“皇天要识物,日月乃化生。走天汲汲劳四体,与天作眼行光明……再得见天眼,感荷天地力。” 明 刘基 《次韵石末公七月十五夜月蚀诗》:“不知妖恠从何来,惝恍初惊天眼昳。”
昭昭
(1) 明亮;光明
昭昭有光,利行兵
(2) 明白;清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老子》
昭昭然白黑分类。——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形容有心事
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
报应
(1) 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
(2) 回报。公正的惩罚行为或效果
一意孤行理所应当引起恼怒的报应
谛听
注意地听,仔细听。 唐 白居易 《霓裳羽衣歌》:“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諦听殊未足。”《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合掌跪膝諦听。”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肃肃全军,諦听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