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山凯歌五首

作者:徐渭 朝代:明代

龛山凯歌五首原文

县尉卑官禄米微,教听黄绶着戎衣。
贼中何事先寒胆?海上连年未解围。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红油画戟碧山坳,金镞无光入土消。
冷雨凄风秋几度,定谁拾得话今朝。
无首有身只自猜,左啼魂魄右啼骸。
凭将志译传番语:看尔来生敢再来!
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
更教厮养眠营灶,自向霜糟喂铁骢。

诗词问答

问:龛山凯歌五首的作者是谁?答:徐渭
问:龛山凯歌五首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徐渭的名句有哪些?答:徐渭名句大全

译文和注释

译文

县尉官卑职小,禄米微少,一朝受命挂印,着上军衣。
何故贼中闻知,先就胆寒?连年海上征战,都未解围。
短衣随身带枪,暮夜合围,冷风夹着雪片,扑向人面。
来朝喜看骑兵,一路凯旋,寒光照着铠甲,一片红艳。
敌人彩绘的兵器,丢弃山坳,箭镞在山中消融,失去金光。
经过几个秋冬的风吹雨打,有人拾到它们,定会回忆今朝。
敌人身首异处,认不清哪个是自己,一边鬼魂一边尸骸,哭哭啼啼。
让通译用倭语给你们传句话:“看你来生还敢不敢踏上中国的土地!”
北风吹,金疮裂,扯下军旗包扎,在军中,唯吴公,肯为士卒吮毒。
让小兵,睡伙房,得到安眠休息,冒严寒,到槽头,亲自喂养马匹。

注释

⑴龛山: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东北约五十里处,钱塘江南岸,因其形如龛得名。
⑵黄绶:系印的黄色丝带。
⑶短剑随枪:指战士配有长短兵器。
⑷红冰:一作“冰红”,血凝结成的冰块。铁衣:铠甲。
⑸镞(zú):箭头。
⑹志译:通译,译员。
⑺吴公:用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的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诗文赏析

公元1555年(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此役由浙江总督胡宗宪指挥,会稽典史吴成器(字鼎庵)统兵进击,遇敌死战,以一当十,大获全胜。获胜之时,徐渭正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据所见所感,写下了《龛山凯歌五首》以及文《龛山之捷》记其事。龛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东北五十里钱塘江边,当时有龛山寨,明军戍守于此。这组诗另一版本作《龛山凯歌为吴县史鼎庵》。
第一首开头就写出明军官兵的豪迈气概,虽然官职卑微但抗敌之心无比坚决,这决心也震慑了敌人,使之闻风丧胆。首句的县尉当指此战明军统兵官吴县县令吴成器。末句表现了敌人侵扰的严重和战争形势的严峻:“海上连年未解围。”为后面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首前两句写明军将士或持短剑,或握长枪,在傍晚时分将俊寇四面包围,奋不顾身,浴血拼杀,勇歼敌人。“短剑随枪”,展示武器装备,反映军队训练有素,轻装上阵。“暮”字点明时间。在夜幕的掩护下,正好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合围”,是这次战斗的特点。表明有周密部署,要全歼敌寇。“寒风吹血着人飞”,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凸显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风助军威,直杀得楼寇血肉横飞,鲜血飞溅到战士身上。“寒风”二字点明时令。靡战之时,正值隆冬,寒气凛冽,寒风刺骨,气候恶劣。“血着人飞”,以点带面,写出战斗之激烈,伤亡之众多,把敌我双方生死搏斗的场面描写得生动传神。此句表现出战士不畏严寒,不怕牺牲,英勇拼杀的昂扬气概和勇武精神。
第三首和第四首写明军大获全胜,所向披靡;敌人丢盔弃甲,鬼哭狼嚎。这两首诗场面描写依然形象生动,敌军的惨状历历在目,有力地反衬出明军的英勇气概。“冷雨凄风秋几度,定谁拾得话今朝。”这两句表现出诗人为明军官兵感到无比自豪,表明他们的功绩必将名垂青史。“看尔来生敢再来”,强烈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和蔑视之情。
最后一首以吴起吮疽的典故来写吴成器的爱护士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行军时,亲自背干粮走路;士卒有病的,亲自为病者调药;有长疮的,亲自用嘴吸其脓血。可谓爱兵如子。吴成器是此次龛山大捷的重要指挥员,士卒的英勇反映了将军的治军有方。这也说明了此次大捷是官兵团结一心的结果,赞扬了明军官兵同心协力、一致对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