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永定精舍(苏州)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寓居永定精舍(苏州)原文

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
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
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
聊租二顷田,方课子弟耕。
眼暗文字废,身闲道心精。
即与人群远,岂谓是非婴。

诗词问答

问:寓居永定精舍(苏州)的作者是谁?答:韦应物
问:寓居永定精舍(苏州)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韦应物的名句有哪些?答:韦应物名句大全

韦应物寓居永定精舍(苏州)书法欣赏

韦应物寓居永定精舍(苏州)书法作品欣赏
寓居永定精舍(苏州)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193_26

参考注释

政拙

谓拙于政事。《旧唐书·隐逸传·阳城》:“ 城 自署其第曰:‘抚宇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唐 韦应物 《答王郎中》诗:“赋繁属军兴,政拙愧斯人。” 宋 范成大 《甘棠驿》诗:“心劳政拙无遗爱,惭向 甘棠驛 里来。”

闲居

避人独居

理生

治生,料理生计。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进则侣鸿鸞以振翮,退则参 陶 白 之理生。” 唐 韦应物 《寓居永定精舍》诗:“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太平广记》卷二四三引 唐 韩琬 《御史台记·裴明礼》:“ 唐 裴明礼 ……善於理生。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梦想

即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

梦想生活在更好的社会里

京城

指国都

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野寺

野外庙宇。 唐 韦应物 《酬令狐司录善福精舍见赠》诗:“野寺望山雪,空斋对竹牀。” 宋 苏轼 《游杭州山》诗:“山平村坞迷,野寺鐘相答。” 清 张锡祚 《谒韦刺史祠》诗:“道心栖野寺,诗思冷秋塘。”

霜露

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羁旅

亦作“羇旅”。1.寄居异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羈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羈旅。”

子弟

(1) 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

职工子弟

阏氏子弟在。——《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

单于子弟发兵。

有子弟十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泛指年轻的后辈

此必洄曲子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子弟素健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与子弟角。——《聊斋志异·促织》

(4) 指嫖客

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道心

(1).指天理,义理。《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传:“心者,人之知觉,主於中而应於外者也。指其发於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於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道心者,喜怒哀乐之未发者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见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为性也。” 冯友兰 等注:“ 宋 儒认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欲。天理是精微的,人欲是危险的。”

(2).客观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汉 王充 《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论莫定於有证,空言虚语,难得道心,人犹不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爰自 风 姓,暨於 孔氏 ,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 陆侃如 注:“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应该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语。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四·释道温》:“义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测。”《坛经·般若品》:“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西游记》第一回:“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臂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

与人

合乎民意取得人心。《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韦昭 注:“与人,取人之心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 尹知章 注:“能安危者,则与人合。”

是非

(1) 对与错;正确和谬误

是非问题

(2) 口舌;纠纷

搬弄是非

(3) 评论;褒贬

不屑随人是非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