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舌(悲练子宁也。)

作者:吴炎 朝代:明代

中丞舌(悲练子宁也。)原文

成王走,周公帝,二三孤臣死不避。

愿为良臣,良臣安可为;

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宁足悲。

臣舌尚在天能嗤,臣舌虽割心难移。

宫中尸,不可别,地上书,不可灭。

金川玉屑留人间,何由独割中丞舌。

诗词问答

问:中丞舌(悲练子宁也。)的作者是谁?答:吴炎
问:中丞舌(悲练子宁也。)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吴炎的名句有哪些?答:吴炎名句大全

注释

1. 悲练子宁也。

参考注释

成王

(1).谓保持王道。《书·酒诰》:“在昔 殷 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 成汤 咸至 帝乙 ,成王畏相。” 孔 传:“从 汤 至 帝乙 ,中间之王犹保成其王道,畏敬辅相之臣,不敢为非。”

(2).复姓。本 芈 姓, 楚成王 之后。 汉 有中郎 成王弼 。见《通志·氏族五》。

周公

(1). 西周 初期政治家。姓 姬 名 旦 ,也称 叔旦 。 文王 子, 武王 弟, 成王 叔。辅 武王 灭 商 。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摄政。东平 武庚 、 管叔 、 蔡叔 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 洛邑 为 东都 ,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2). 春秋 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左传·僖公五年》:“秋,诸侯盟。王使 周公 召 郑伯 。” 杜预 注:“ 周公 ,宰 孔 也。”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人三》:“周公,泛指 春秋 时天子之宰,卿士。 庄公 十六年,有 周公 忌父 ; 僖公 五年,有宰 周公孔 ,非 周公旦 明矣。”

(3).《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梦见 周公 。’”后因以“梦见周公”喻夜梦。或省作“周公”。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叩门惊 周公 。”

二三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孤臣

(1).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 唐 柳宗元 《入黄溪闻猿》诗:“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封赠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连奏同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 ,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 清 丘逢甲 《离台诗》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参见“ 孤臣孽子 ”。

(2).孤陋无知的臣子。《文选·张衡<东京赋>》:“ 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宫室。” 薛综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四年》:“ 导 ( 王导 )忠素竭诚,辅大业,不宜听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旧德,以佞伍贤。”

不避

(1)

不回避,藐视困难和艰险

不避艰险

(2)

不让,不亚于,不差于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 禹。——汉·晁错《论贵粟疏》

忠臣

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

忠臣之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身亡

丧失生命

他 * 身亡

赤族

诛灭全族。《汉书·扬雄传下》:“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颜师古 注:“诛杀者必流血,故云赤族。” 唐 杜甫 《壮游》诗:“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赤族》:“赤族,言尽杀无遗类也。《汉书》注以为流血丹其族者,大谬。古人谓空尽无物曰赤,如‘赤地千里’,《南史》称‘其家赤贫’是也。” 清 吴炎 《中丞舌》诗:“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寧足悲。”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上书

(1) 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给地位高的人写信陈述意见

上书乞骸骨。——《后汉书·张衡传》

吾上书太夫上,谱汝诸孙中。——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旧时指私塾先生给儿童讲授新课

玉屑

(1).玉的碎末。《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 汉 郑玄 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郑司农 云:‘王齐当食玉屑。’”《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 汉武 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 宋 谢翱 《后桂花引》:“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爇。”

(2).碎末的美称。 唐 李贺 《题赵生壁》诗:“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此指米粉。《群音类选·双忠记·张母忆儿》:“又节届端阳,酒泛菖蒲玉屑香。”此指香粉。

(3).谓华而不实的文词。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篋,不为有寳;诗书负笈,不为有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元 暨 成 ,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 金马 之路。”

(4).转以喻美好的文辞。 元 许有孚 《观雪冷然台》诗:“ 坡 诗诵得聚星堂,字字珠璣飞玉屑。”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迭韵诗》:“话旧尚能霏玉屑,延龄端不藉金丹。”

(5).比喻雪末。 金 元好问 《读书山雪中》诗:“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粧山川。”《群音类选·升仙记·复度文公》:“万里云彤,玉屑银砂乱洒空。这雪声敲窗纸,势压梅梢,色映帘笼。” 茅盾 《新疆风土杂记》诗:“纷飞玉屑到帘栊,大地银铺一望中。”

(6).纸名。即麻纸。产于 蜀 地。 南唐 李后主 请 蜀 笺工制造,因与玉屑无异,故名。参阅 宋 高晦叟 《珍席放谈》卷下。

人间

指整个人类社会;世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 于谦《石灰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宋· 沈括《梦溪笔谈》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中丞

官名。即“大中丞”,见该条

中丞匿于溷藩。——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