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卢使君

作者:贯休 朝代:唐代

上卢使君原文

夔龙在庙堂,虽然有佥议。
苍生得父母,自是天之意。
鄱阳气候正,文物皆鲜媚。
金镜有馀光,春风少闲地。
膺门倚寒碧,到者宁容易。
宾从皆凤毛,爪牙悉猿臂。
楼台千万户,锦绣龙歌沸。
大惠虫鸟全,至严龙虎畏。
可怜召伯树,婆娑不胜翠。
诗搜日月华,道咽神仙味。
嘉树白雀来,祥烟甘露坠。
中川一带香,□开幽邃地。
逸少情有馀,东山境不啻。
恭闻圣天子,廊庙犹虚位。
应知黎庶心,只恐征书至。

诗词问答

问:上卢使君的作者是谁?答:贯休
问:上卢使君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上卢使君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贯休的名句有哪些?答:贯休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828-9

参考注释

夔龙

(1).相传 舜 的二臣名。 夔 为乐官, 龙 为谏官。《书·舜典》:“ 伯 拜稽首,让于 夔 龙 。” 孔 传:“ 夔 龙 ,二臣名。” 唐 杜甫 《奉赠萧十二使君》诗:“ 巢 许 山林志, 夔 龙 廊庙珍。”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 元 耶律楚材 《和人韵》之二:“安得 夔 龙 立廊庙,扶持 尧 舜 济斯民。”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吴刎》:“ 伯嚭 那老贼呵!我一心认是济世 夔 龙 ,谁知你是蠹国鴟梟。”《平山冷燕》第一回:“今当此春昼, 夔 龙 并集,亦当有词赋示后,今日之盛,方不泯灭无传。”

(2).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红楼梦》第五三回:“上面两席是 李婶娘 、 薛姨妈 坐,东边单设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

庙堂

(1) 庙宇

(2) 指朝廷

虽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为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虽然年过六十,劳动劲头却比得上年轻的小伙子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2) 虽然如此,虽是这样;即使这样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

佥议

(1).众人的意见。多用于群臣百官。 南朝 梁 沉约 《授萧惠休右僕射诏》:“入副朝端,僉议斯在。” 唐 白居易 《中书舍人韦贯之授礼部侍郎制》:“仪曹之选,僉议所归。”《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六年》:“﹝ 宋璟 ﹞又奏:‘大理卿 元行冲 素称才行,初用之时,实允僉议;当事之后,颇非称职,请復以为左散骑常侍。’”

(2).共同商议。《宋史·胡銓传》:“ 檜 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先是 全斌 受詔,每制置必与诸将僉议,因是虽小事亦各为异同,不能即决。”

苍生

(1).草木丛生之处。《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孔 传:“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苍然生草木,言所及广远。”

(2).指百姓。《文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律。” 刘良 注:“苍生,百姓也。”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明 杨慎 《李光弼中潬之战》:“儒者纸上之语,使之当国,岂不误苍生乎?” 邹韬奋 《经历》三二:“有害尽苍生的党,有确能为大众谋幸福的党。”

(3).骂落第秀才的话。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状元真大才,衙门面向两扇开。你还不曾会读书,苍生还相见,休要来。”

父母

(1)

(2) 父亲和母亲的总称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具有父亲和母亲作用的人

自是

(1) 自然是

众人见他如此无礼,自是愤愤不平

(2) 自以为是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从此

阳气

(1).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十四:“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

(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

(3).喜气;喜色。《文选·枚乘<七发>》:“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李善 注:“《周书》曰:‘民有五气,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

(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 李广田 《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阳气得很。” 沙汀 《记贺龙》三八:“他阳气地笑着;而他的神情、态度,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候正

古代军中负责侦察敌情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 杜预 注:“候正,主斥候。”《周书·尉迟迥传》:“ 隋文帝 又使候正 破六汗裒 诣 迥 喻旨。”《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周天元 如 同州 ,增候正、前驱、式道候为三百六十重,自应门至於 赤岸泽 ,数十里间,幡旗相蔽,音乐俱作。” 胡三省 注:“候正,主候望。”

文物

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东西;指礼乐制度

鲜媚

明媚,鲜明妩媚。 南朝 陈 智永 《题右军乐毅论后》:“笔力鲜媚,纸墨清新。”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张逢》:“时初霽,日将暮,山色鲜媚,烟嵐蔼然。”《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只见篱上的花枝鲜媚,四围树木繁翳。”

金镜

(1).铜镜。《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络以 隋 珠,綷以金镜。” 唐 许浑 《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诗之一:“秋水静磨金镜土,夜深寒结玉壶冰。” 宋 周邦彦 《过秦楼》词:“空见説鬢怯琼梳,容消金镜。渐懒趁时匀染。”

(2).比喻月亮。 唐 元稹 《泛江翫月》诗:“远树悬金镜,深潭倒玉幢。” 宋 陆游 《隔浦莲近拍》词:“烟霏散,水面飞金镜,露华冷。”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词:“竞看 姮娥 金镜,争信仙人玉斧,费了一番修。”

(3).比喻显明的正道。《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尚书考灵耀》:“ 秦 失金镜,鱼目入珠。” 郑玄 注:“金镜,喻明道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盖圣人握金镜,阐风烈。” 前蜀 杜光庭 《普康诸公主为皇帝修金箓斋词》:“握金镜以御寰瀛,致衢樽而欢亿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资料·全粤义士义民公檄》:“惟我大皇帝手握金镜,心秉玉衡,循以大事小之义,而由顺于天防,非挟逼处之嫌,而密为之备。”

(4).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室夜召翰林学士》:“朕听政之暇,未尝不披寻史籍,此读者先朝所述金镜一卷,则《尚书·大禹謨》。” 清 侯方域 《拟追复杨涟等官爵廷臣谢表》:“金镜尚存,窃喜无 张公 之祭。”

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闲地

亦作“闲地”。1.空闲的土地。 唐 许浑 《下第寓居崇圣寺感事》诗:“东门有閒地,谁种 邵平 瓜?”《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我家还有薄薄几亩闲地。”《清史稿·食货志一》:“其东北隅之 高山子 地数万亩, 义州 教场閒地万餘亩,并行租佃,以为城兵伍田。”

(2).指闲散的官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还更作牋,自陈老病,不堪入閒,欲乞闲地自养。”《北齐书·陈元康传》:“又欲用为中书令,以闲地处之,事未施行。”

膺门

(1).马的胸膛。《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膺门沫赭,汗沟走血。” 李善 注:“《相马经》曰:‘膺门欲开,汗沟欲深。’”按, 南朝 宋 徐咸 《相马书》作“胸堂欲开”。

(2).《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唐 元稹 《陪诸公游通德湖》诗:“唯有满园桃李下, 膺 门偏拜 阮元瑜 。”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诗:“吠声嗾国猘,公议怯 膺 门。” 前蜀 贯休 《别卢使君》诗:“幸到 膺 门下,频蒙俸粟分。”

寒碧

(1).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寒凉的碧空。 唐 陆龟蒙 《吴俞儿舞歌·剑俞》:“技月喉,擢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

(2).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丛丛浓密的绿荫。 宋 陆游 《东湖新竹》诗:“插竹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明 胡其毅 《孔庙柏歌》:“ 大成殿 前多古柏,树树参天堕寒碧。”

(3).给人以清冷感觉的碧色。指代清冷的湖水。 宋 姜夔 《暗香》词:“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 西湖 寒碧。” 明 文徵明 《斋前小山秽翳久关家兄召工治之》诗之二:“微风一以摇,波光乱寒碧。”

容易

(1) 可能性大

容易上当

(2) 不费什么力或没什么困难

不是这么容易能下来的

(3) 轻松自在地;流畅地

现在糊墙纸很容易撕下来

宾从

(1) 服从,归顺

(2) 宾客和仆从

凤毛

(1).凤凰的羽毛。亦比喻珍贵稀少之物。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 丹穴 之英。” 唐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诗:“貂簪 荆 玉润, 丹穴 凤毛光。” 唐 刘禹锡 《袁州广禅师碑》:“亦犹凤毛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异,不知其然。” 唐 杜甫 《崔驸马山亭宴集》诗:“ 萧史 幽栖地,林间踏凤毛。” 仇兆鳌 注:“凤毛,谓林间遗跡。” 明 何景明 《闻陆舍人子引罢官》诗:“惜尔官难达,文章本凤毛。”参见“ 凤毛麟角 ”。

(2).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敬伦 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 桓公 公服,从大门入。 桓公 望之,曰:‘ 大奴 固自有凤毛。’” 余嘉锡 笺疏:“ 南朝 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南齐书·谢超宗传》:“王母 殷淑仪 卒, 超宗 作誄奏之,帝大嗟赏,曰:‘ 超宗 殊有凤毛,恐 灵运 復出。’”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 曾元嗣 赠公诗:‘ 吕 家三相盛天朝,流泽於今有凤毛。’”

(3).指人子。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京 ( 蔡京 )泣曰:‘ 京 若负国,即教三子都没前程。’好事者戏云:‘两行珠泪下,三箇凤毛灾。’”

(4).指人的华美风度和杰出才华。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令弟字 延陵 ,凤毛出天姿。” 元 萨都剌 《送刘照磨之桂林》诗:“一官未厌马蹄遥,要使南荒识凤毛。”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你壮志薄云霄,悵栖迟,隐凤毛。”

(5).指皮衣服边缘露出的装饰性的毛边。《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 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凤毛出的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

爪牙

(1) 动物的尖爪和利牙

(2) 党羽,帮凶

爪牙广布

猿臂

亦作“猨臂”。1.谓臂长如猿,可以运转自如。《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臂如猨,通肩。” 唐 罗邺 《老将》诗:“弓欺猿臂秋无力,剑泣虯髯晓有霜。” 清 方登峄 《纪事》诗:“都尉鱼丽开 细柳 ,将军猿臂射长杨。”

(2).形容勇武。 前蜀 贯休 《上卢使君》诗:“宾从皆凤毛,爪牙悉猿臂。” 明 申时行 《大阅诗应制》:“虬鬚天策将,猿臂羽林儿。”

楼台

(1) 〈方〉∶凉台

(2) 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

近水楼台

万户

(1).一万户。《史记·高祖本纪》:“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亦指万人。 宋 陈师道 《赠魏衍》诗之二:“寧须万户权轻重,不待千篇一已多。”

(2).万家;万室。万,极言其多。 汉 班固 《西都赋》:“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闔。”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 一片月,万户擣衣声。”

(3).官名。 金 初设置, 元 代相沿,为世袭官职。万户为“万夫之长”,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驻于各路者,则分属于行省。设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诸路万户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又有海道运粮万户府,设官与诸路万户府同。参阅《元史·百官志七》。

锦绣

色彩鲜艳,质地精美的丝织品,比喻事物的美好

锦绣山河

龙歌

管乐器的吹奏声。 唐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宛转龙歌节,参差燕羽高。” 前蜀 贯休 《上卢使君》诗:“楼臺千万户,锦绣龙歌沸。”

虫鸟

(1).指蛇和鸟。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在虫鸟其尚尔,况三才之令人。”

(2).泛指昆虫和鸟类。 宋 欧阳修 《答圣俞莫饮酒》诗:“花开木落虫鸟悲,四时百物乱我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玉印﹞面有篆文八,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龙鱼之状。”

(3).即虫书。《隋书·经籍志一》:“ 汉 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鸟。”

(4).泛指文字。 宋 梅尧臣 《送宣州签判马屯田》诗:“联诗姓何名已失,板蠹粉落虫鸟踪。”参见“ 虫书 ”。

龙虎

(1) 形容皇帝的气派

(2) 比喻英雄豪杰

皆为龙虎。——《史记·项羽本纪》

可怜

(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召伯树

木名。即甘棠。 前蜀 贯休 《上卢使君》诗:“可怜召伯树,婆娑不胜翠。”参见“ 召棠 ”、“ 甘棠 ”。

婆娑

(1) 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诗·陈风·东门之枌》。毛传:“婆娑,舞也。”

(2) 枝叶纷披的样子

不胜

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嘉树

(1).佳树;美树。《左传·昭公二年》:“既享,宴于 季 氏,有嘉树焉, 宣子 誉之。”《楚辞·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唐 刘禹锡 《早夏郡中书事》诗:“华堂对嘉树,帘廡含晓清。”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二十:“赤日流金,嘉树之阴。”

(2).菜名。《吕氏春秋·本味》:“ 餘瞀 之南, 南极 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

白雀

白色的雀。古时以为祥瑞。《晋书·乐志下》:“白雀呈瑞,素羽明鲜。” 前蜀 贯休 《上卢使君》诗:“嘉树白雀来,祥烟甘露坠。”《新唐书·张知謇传》:“兄弟五人,门皆列戟,白雀巢其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雀》:“又有白雀,纬书以为瑞应所感。”

祥烟

祥瑞的烟气。 南朝 梁简文帝 《玄圃园讲颂》序:“停瑞气於三辰,汎祥烟於五节。”《旧唐书·礼仪志五》:“皇帝初至 桥陵 ,质明,柏树甘露降,曙后祥烟遍空。” 宋 柳永 《透碧霄》词:“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

甘露

甜美的雨露

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中川

(1).中等的河流。《周礼·地官·序官》:“川衡……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旧唐书·职官志二》:“其 江 、 河 ,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者也。其餘百三十五水,是为中川。”

(2).江中。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诗:“乱流趋正絶,孤屿媚中川。” 南朝 齐 谢朓 《临楚江赋》:“云沉四岫,风荡中川。”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诗:“中川恣超忽,漫若翔且翱。”

一带

泛指某处和与它相连的地方

北京一带

税厂一带。——《广东军务记》

桥边一带。

幽邃

幽深;深远

山林幽邃

逸少

美少年。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览当今之逸少,想后来之英童。”

东山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 , 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 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 ,镜中强半尚红颜。”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沉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不啻

(1)

不止;不只

工程所需,不啻万金

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清·洪亮吉《治平篇》

(2)

如同

人民盼望解放军,不啻大旱之望云霓

虽连城拱壁不啻也。——《聊斋志异·促织》

(3)

不过

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归来见天子。——《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子坐明堂。

廊庙

指朝廷

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国语·越语下》

廊庙之宝,弃于沟渠。——《后汉书·孟尝传》

廊庙无才天下求

虚位

(1).空的坐位。 唐 韦应物 《出还》诗:“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旧唐书·李勉传》:“以名士 李巡 、 张参 为判官,卒於幕,三岁之内,每遇宴饮,必设虚位於筵次,陈膳执酹,辞色悽惻,论者美之。”

(2).空着的职位;有名无实的职位。《汉书·诸侯王表》:“﹝ 周 朝﹞歷载八百餘年,数极德尽,既於王 赧 ,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絶於天下,尚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餘年。”《南史·茹法亮传》:“ 文度 为外监,专制兵权,领军将军守虚位而已。” 唐 韩愈 《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侍从近臣有虚位,公今此去归何时?”

(3).特意空出职位。表示期待贤能。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养素丘园,台阶虚位;庠序公朝,万夫倾望。”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诗:“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明史·吴宽传》:“ 弘治 八年,擢吏部右侍郎,丁继母忧,吏部员缺,命虚位待之。”

(4).空名号。 唐 韩愈 《原道》:“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章炳麟 《陇西有壮士》诗:“虚位不如尘土,何为硜硜独自苦。”

黎庶

众民,民众

征书

(1).古代记载灾异征兆的纬书。《后汉书·千乘贞王伉传》:“初,迎立 灵帝 ,道路流言 悝 恨不得立,欲钞徵书。”

(2).指征召或征调的文书。《后汉书·郎顗传》:“闻徵书到,夜县印綬於县廷而遁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汝父昔罢 豫章 ,徵书朝发夕至。” 唐 白居易 《策林三·议井田阡陌》:“於是生业相固,食力相济,其出财征也不待徵书而已平矣。” 明 刘基 《送李子庚之金陵》诗:“也知使者徵书急,莫厌轻舟出郭频。”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